题名

光緒元年獅頭社事件初探

并列篇名

The Study of the Shi-Tou Clan Event in the First Year of Guangxu

DOI

10.7067/JMU.201112.0129

作者

王淑慧(Shu- Hui Wang);蔡明坤(Ming- Kun Tsai)

关键词

師頭社 ; 開山撫番 ; 大龜文社群 ; the Shi-Tou Clan ; Build the road and Pacify aboriginals ; tjaquvuquvulj social group

期刊名称

美和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31卷1期(2011 / 12 / 01)

页次

127 - 148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光緒元年(1875)爆發的獅頭社事件,被視為沈謀禎在台期間以武力平定的最大番亂。此事件發生的遠因是長久以來存在的漢番仇殺,近因則是同治13年秋獅頭社番被刺桐腳庄民捕捉,雙方交惡,侵台日軍且曾介入,及獅頭社番叉殺害庄民和王開俊磨下營夫,以致王開俊率領官兵進剿,中伏而亡所引起。事後出動征剿亂番的准軍,於戰爭中犧牲病故者幾達二千人,耗時四個月才平定,致使清廷特別著重台灣南部番地的開發與管理,強化番民的漠化,以番制番,同時積極鼓勵漢人來台開墾番地。不過,就實際成效而言:番學大多荒廢,招墾事務弊端多,番目與代管者即便協助官方,以維護部落治安,惟生活習俗依舊,除了改變部落傳統的經濟結構外,並未真正動搖大龜艾社群的內在基礎。是故,獅頭社事件結束後,清廷在台灣南部番地所實施的開山撫番政策成效是有限的。

英文摘要

The event of Shi-Tou Clan broke out in the first year of Guangxu (1875). It was put down by Pao-chen Shen eventually, and was considered the biggest revolt during that period of time. The event was caused by long term vendettas. In the 13th year of Tongzhi, one aborigine from the Shi-Tou Clan was caught by Han villagers, and both the aborigines and the Han people became hostile to each other. Worse than that, because that Japanese military was involved in this even and one subordinate of Wang officer was killed by aborigines, Wang took troops to suppress the aborigines, and was killed in the war.Later, the Huai military was sent out to suppress the revolt. However, it took the Huai military four months to quell the event and two thousand soldiers were killed in this war. Since then, Ching Dynasty government paid a great effort to develop and manage the aboriginal area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Taiwan. The policies Ching Dynasty government used were to ask the aborigines to learn the Han culture, to invite more Han people to live in the aboriginal area, and to ask the Han people to lead the aborigines.However, as a result, the aboriginal culture was neglected, there were a great deal of problems between the aborigines and the Han people, and for those aborigines, they do not want to change their life styles. Thus, after the Shi-Tou Clan Event, the effects of the policies used to pacify the aborigines were very limited.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醫藥衛生 > 社會醫學
社會科學 > 社會科學綜合
社會科學 > 社會學
参考文献
  1. 陳在正(1993)。牡丹社事件所引起之中日交涉及其善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2(下),29-59。
    連結:
  2. http://blog.xuite.net/ccy1217/Formosa/16633248鯤鯷工作室─大龜文十八社
  3. (2008)。台灣史料集成第肆輯。台南: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
  4. (2008)。台灣史料集成第肆輯。台南: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
  5. 王元穉(1997)。甲戌公牘鈔存。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6. 王巨中(2010)。1875年排灣族「獅頭山戰役」起因探討。大龜文王國論文集,屏東:
  7. 王瑛曾(1993)。重修鳳山縣志。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8. 王學新譯(2003)。風港營所雜記—牡丹社事件史料專題翻譯(一)。南投: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9. 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輯(1997)。清德宗實錄選輯。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10. 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輯(1993)。台灣通志(下)。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11. 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輯(1997)。同治甲戌日兵侵台始末。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12. 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輯(1997)。清光緒朝中日交涉史料選輯。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13. 伊能嘉矩、台灣省文獻委員會編譯(1985)。台灣文化誌(下卷)。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14. 吳贊誠(1997)。吳光祿使閩奏稿選錄。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15. 李國祁(1985)。中國現代化的區域研究─閩浙臺地區,1860-1916。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16. 李國祁(1977)。清季台灣的新政新建設─開山撫番與建省(一八七五─一八九四)。講義彙編,66,1-31。
  17. 李鴻章(1997)。李文忠公選集(上)。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18. 沈葆楨(1997)。福建臺灣奏摺。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19. 沈葆楨(1998)。沈文肅公牘。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20. 周翔鶴(2006)。19世紀后期台灣的山地社會與“開山撫番”。台灣研究集刊,1,33-39。
  21. 林呈蓉(2006)。牡丹社事件的真相。台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2. 邱子銘(2006)。碩士論文(碩士論文)。中興大學歷史研究所。
  23. 屠繼善纂(1983)。恆春縣志。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
  24. 盛清沂(1979)。清代同光之際「開山撫番」史事編年。臺灣文獻,30(3),1-26。
  25. 許雪姬、劉淑芬、方惠芳(1985)。清代鳳山縣的研究(一六八四─一八九五)。高雄文獻,20(21),1-154。
  26. 郭廷以(2000)。台灣史事概說。台北:正中書局。
  27. 陳秀珠(2010)。牡丹事件中大龜文(tjaquvuquvulj)群及射不力(sapediq)群與日軍互動之研究。大龜文王國論文集,屏東:
  28. 陳國瑛(1993)。臺灣采訪冊。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29. 童春發(2001)。台灣原住民 排灣族史篇。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30. 黃叔璥(1983)。臺海使槎錄(二)。台北:成文出版社。
  31. 黃煥堯(1987)。清季臺灣番患事件之本質探討。台北文獻,79,129-206。
  32. 楊慶平(1995)。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政治大學民族學研究所。
  33. 溫吉編譯(1999)。台灣蕃政志(一)。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34. 溫吉編譯(1957)。台灣蕃政志(二)。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35. 葉神保(2010)。排灣族tjaquvuquvulie(大龜文)群部落遷徙與族群關係(1683~1895)。大龜文王國論文集,屏東:
  36.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97)。劉銘傳撫臺前後檔案。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37.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輯(1994)。清季申報臺灣紀事輯錄(三)。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38.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輯(1994)。清季申報臺灣紀事輯錄(一)。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39. 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2003)。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五卷,排灣族。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40. 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2003)。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五卷,排灣族。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41. 劉璈(1997)。巡臺退思錄。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42. 蔡義南(2009)。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在職專班。
  43. 盧德嘉(1993)。鳳山縣采訪冊。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44. 簡炯仁(1999)。屏東平原先民的足跡。屏東:屏東縣立文化中心。
  45. 魏春初(2005)。論清代台灣的“開山撫番”政策。紹興文理學院學報,25(1),73-76。
  46. 羅大春(1997)。臺灣海防並開山日記。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47. 羅春寒(2009)。沈葆楨與“開山撫番”論。重慶三峽學院學報,25(120),114-118。
  48. 藤崎濟之助、全國日本經濟學會譯(2003)。台灣史與樺山大將 日本侵臺始末(上卷)。台北:海峽學術。
  49. 蘇同炳(1995)。沈葆楨傳。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被引用次数
  1. 蔡明坤、王淑慧(2013)。清末周有基在恆春地區的事蹟探究(1874-1882)。美和學報,32(1),85-104。
  2. 蔡明坤、王淑慧(2014)。試論清末恆春地區的漢番衝突(1875-1894)。美和學報,33(2),63-90。
  3. 蔡明坤、王淑慧(2017)。清末恆春縣義塾之探究(1875-1895)。美和學報,36(1),103-120。
  4. 蔡明坤、王淑慧(2018)。從恆春地區禦番傳說語諺語探究族群關係與歷史。美和學報,37(1),61-78。
  5. 林文凱(2014)。晚清臺灣開山撫番事業新探—兼論十九世紀臺灣史的延續與轉型。漢學研究,32(2),139-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