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試論清末恆春地區的漢番衝突(1875-1894)

并列篇名

The Discussions on the Conflicts between the Hans and the Aborigines in Hengchun Region during the Late Qing Dynasty (1875-1894)

作者

王淑慧(Shu-Hui Wang);蔡明坤(Ming-Kun Tsai)

关键词

恆春 ; 漢番衝突 ; 閩客對立 ; Hengchun ; Conflict between the Hans-aborigines ; Min-Hakka dispute

期刊名称

美和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33卷2期(2014 / 11 / 01)

页次

63 - 87+89-90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光緒元年(1875)恆春縣成立後,民番衝突持續不斷,原因條漢人欠繳柴寮番租等所引起。當地客家族群與排灣原住民關係良好,甚且合力對付閩南族群,因而激起閩客族群的衝突。時值清末開山撫番期間,官兵既是開路主力,又需保護墾民安全,一旦番患事起,往往成為受害最大的犧牲者。官府為防範番患,透過將已撫生番編戶為民、汛防屯隘防衛力的加強、要求番社頭人社長負責部落治安並交出殺人兇番、立義塾教化番童及漢庄聯合自保等種種措施,以期有效預防番人出擾,並使番民徹底漢化,遵從禮儀法度。然事實證明,其成效是有限的,至甲午戰爭爆發前夕,恆春縣的番患事件仍時有所聞。再對照恆春地區口耳相傳的「石符敗庄頭」與「神明戰爭」傳說,以及「車城人睹(碰)到牡丹番」的諺語,清楚闡明清末恆春縣漢番衝突的嚴重性,以及所引發的複雜族群關係。

英文摘要

After Hengchun County was established in the first year of Guangxu (1875), vendetta conflicts happened frequently between the Hans and the aborigines, as the Han Chinese owed the farmland rents. The local Hakka groups and the Paiwan aborigines were in a good relationship, and even fought alongside the Min Nan groups which sparked the conflicts with the Min Nan groups.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road building and the aboriginal pacification, soldiers not only needed to be the pioneers but also needed to protect the farmers. Therefore whenever there were conflicts with the aborigines, soldiers would be the most suffering victims. To prevent the conflicts, government registered the census of the aborigines, reinforced the border patrol and the defense ability, demanded the tribe leaders maintaining order and turning in the people who committed murders, established schools to educate the young aborigines, and promoted collaborative defense among the Han villages. These various measures were taken in hopes of preventing further disturbances from the aborigines, while converting the aborigines to be more Han-influenced, following the customs and regulations. However, the truth still showed that the effectiveness was somewhat limited. When the Sino-Japanese War broke out, the conflicts from aborigines in Hengchun County was still common. By the word-of-mouth local legends "Shi Fu Bai Zhuang Tou" and "War of gods", together with the proverb "People from Checheng City meeting the Peony aborigines", it can be seen that the conflicts between the Hans and the aborigines in Hengchun County in late Qing was critical, and leaded to a more complex relationship in ethnic group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醫藥衛生 > 社會醫學
社會科學 > 社會科學綜合
社會科學 > 社會學
参考文献
  1. 王淑慧、蔡明坤(2013)。清末周有基在恆春地區的事蹟探究(1874-1882)。美和學報,32(1),85-104。
    連結:
  2. 王淑慧、蔡明坤(2011)。光緒元年獅頭社事件初探。美和學報,31(1),127-148。
    連結:
  3. 王元穉(1997)。甲戌公牘鈔存。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4. 王世慶(1994)。清代臺灣社會經濟。臺北:聯經。
  5. 王瑛曾(1993)。重修鳳山縣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6. 王學新翻譯(2003)。風港營所雜記。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7. 伊能嘉矩、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譯(1985)。臺灣文化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8. 吳贊誠(1997)。吳光祿使閩奏稿選錄。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9. 沈景鴻編輯(1994)。清宮月摺檔臺灣史料。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10. 沈景鴻編輯(1995)。清宮月摺檔臺灣史料。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11. 沈葆楨(1998)。沈文肅公牘。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12. 沈葆楨(1997)。福建臺灣奏摺。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13. 周玉翎(2000)。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
  14. 林右崇編(2010)。傳說恆春:軼聞與傳說。臺中:白象文化。
  15. 林呈蓉(2006)。牡丹社事件的真相。臺北:博揚文化。
  16. 林桶法(1998)。從民間奉祀看恆春地區開發的特質。輔仁大學歷史學報,9,243-259。
  17. 胡傳(1997)。臺灣日記與稟啟。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18. 高加馨(2001)。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南,臺南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
  19. 屠繼善纂(1983)。恆春縣志。臺北:成文。
  20. 張世賢(1978)。晚清治臺政策(同治13年至光緒21年)1874-1895。臺北:私立東吳大學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
  21. 張永堂編輯(1999)。恆春鎮志。屏東:恆春鎮公所。
  22. 張昀浚(2008)。臺灣奇譚:民間地理風水傳說。臺北:臺灣書房。
  23. 連雅堂(1992)。臺灣通史。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24. 郭廷以(2000)。臺灣史事概說。臺北:正中。
  25. 郭輝翻譯(1970)。巴達維亞誠日記。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26. 陳如君(1995)。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南,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
  27. 湯熙勇(1988)。恆春知縣陳文緯的政績(1892-1895)晚清臺灣一個循吏的個案研究。臺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
  28. 湯熙勇(1986)。清代臺灣恆春地區漢人的移墾。史聯雜誌,8,47-64。
  29. 童春發(2001)。臺灣原住民史 排灣族史篇。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30. 黃叔璥(1983)。臺海使槎錄。臺北:成文。
  31. 黃啟仁(2007)。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南,臺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
  32. 黃富三(1981)。清代臺灣之移民的耕地取得問題及其對土著的影響(下)。食貨月刊,復刊11(2),72-90。
  33. 黃煥堯(1987)。清季臺灣番患事件之本質探討。臺北文獻,79,129-206。
  34. 黃煥堯(1988)。清領時期臺灣之番患防治。高雄文獻,32、33,21-105。
  35. 溫吉編譯(1957)。臺灣番政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36. 臺灣史料集成編輯委員會編(2004)。清代臺灣關係諭旨檔案彙編。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37.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輯(1993)。臺東州采訪冊。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38.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輯(1999)。臺灣私法物權編。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39.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輯(1997)。劉銘傳撫臺前後檔案。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40.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輯(1994)。清季申報臺灣紀事輯錄。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41.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輯(1994)。臺灣府輿圖纂要。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42. 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2004)。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43. 劉銘傳(1997)。劉壯肅公奏議。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44. 蔡光慧(1998)。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
  45. 藍鼎元(1997)。東征集。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46. 羅大春(1997)。臺灣海防並開山日記。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47. 藤崎濟之助、全國日本經濟學會譯(2003)。臺灣史與樺山大將 日本侵臺始末。臺北:海峽學術。
被引用次数
  1. 蔡明坤、王淑慧(2017)。清末恆春縣義塾之探究(1875-1895)。美和學報,36(1),103-120。
  2. 蔡明坤、王淑慧(2018)。從恆春地區禦番傳說語諺語探究族群關係與歷史。美和學報,37(1),6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