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摘要
|
This study used the content analysis to explore the symbolic meanings of the cuisines on state banquet. In Taiwan, food culture is influenced mainly by various racial and ethnic groups. At a state banquet in history, the cuisines usually imply the specific culture or multi-cultural meaning. The study found that to learn the food culture could lead to understand more about the relationship among racial groups and further to help the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Multi-cultural exposure can increase creativity. The descendants should cherish not only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but also the developed multi-culture.
|
参考文献
|
-
蔡倩玟(2015)。食藝-法國飲食文化的風貌與流變。台北:衛城。
連結:
-
趙敏夙(2008)從國宴看總統 馬、扁、李大不同。2016.6.27 引自 http://msnews.n.yam.com/mkarticle.php?article=20080520002802
-
維基百科(2014)。中國國宴菜。2016.7.27 引自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4%B8%AD%E5%9C%8B%E5%9C%8B%E5%AE%B4%E8%8F%9C
-
鍾文萍(2016)。如何將客家文化獨特性轉換為商業模式-好食好味客家菜。2016.7.6 創意HAKAKA GO,天下雜誌特約編輯http://www.hakka.gov.tw/hakka_go/km14.htm
-
維基百科(2013)。文化。2016.7.27 引自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6%96%87%E5%8C%96
-
楊淳卉(2016) 。今日新聞 2016.7.7 引自 NOWnews https://tw.news.yahoo.com/%e8%94%a1%e8%8b%b1%e6%96%87%e5%b0%b1%e8%81%b7%e5%9c%8b%e5%ae%b48%e9%81%93%e8%8f%9c%e6%9b%9d%e5%85%89-%e5%85%a8%e7%94%a8%e5%9c%a8%e5%9c%b0%e7%95%b6%e5%ad%a3%e5%a5%bd%e9%a3%9f%e6%9d%90-043636253.html
-
蔡子強(2010)。國宴的故事。東周網專欄-書寫人生-國宴的故事(上、中、下篇)2016.6.27引自http://eastweek.my-magazine.me/index.php?aid=6248
-
卓文倩、劉佩怡、王萬(2005)。從國宴菜單看我國飲食文化和政治變遷。2016.7.14引自http://csuspress.lib.csus.edu/sinology/content/zhuo_wenqing.html
-
中華民國總統府(2004)重要活動-國宴。
-
Taylor, E.B. (1871). Primitive culture. Vol.1. 2016.7.2 引自 http://books.google.com/books/about/Primitive_Culture.html?id=AucLAAAAIAAJ
-
維基百科(2016)。法國飲食文化。2016.7.27 引自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6%B3%95%E5%9C%8B%E9%A3%B2%E9%A3%9F%E6%96%87%E5%8C%96
-
Banks, J. A.(Ed.)(1995).Handbook of research on multicultural education.New York:Macmillian.
-
Banks, J. A.(Ed.),Banks, C. A.(Ed.)(2007).Multicultural education: Issues and perspectives.Boston, MA:Allyn and Bacon.
-
Castells, M.(2000).End of millennium.Oxford:Blackwell.
-
Cwiertka, K. J.(2006).Modern Japanese Cuisine: Food, Power and National Identity.London:Reaktion Books.
-
Hektner, J. M.,Schmiolt, J. A.,Csikzentmihayi, M.(2007).Experience sampling method measuring the quality of everyday life.California:Sage Publications.
-
Nicholson, N.(1997).Evolutionary psychology: toward a new view of human nature and organizational society.Human Relations,50,1053-1078.
-
Usher, R.,Bryant, I.,Johnston, R.(1997).adult education and the post- modernity challenge.London:Routledge.
-
Waters, W.(2001).Globalization.London:Routledge.
-
丁雪娟(2007)。從東南亞女性外籍配偶面臨的困境論多元文化教育的展望。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63
-
王明智、羅豐胤、陳常蘭、邱泰穎(2009)。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獎助客家學術研究報告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獎助客家學術研究報告,未出版
-
朱柔若(2008)。全球化與臺灣社會:人權、法律與社會學的觀照。臺北:三民。
-
吳國弘(2002)。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
-
吳翰中、吳琍璇(2010)。美學CEO。台北:繆思。
-
李瑞娥(2010)。生命教育-探索人生歷程的學習。高雄:麗文。
-
李瑞娥(2016)。從國宴菜單探討多元文化教育。美和科技大學通識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屏東縣:
-
李謁政、陳亮岑(2014)。重修屏東縣志-文化形態與展演藝術。屏東縣:屏東縣政府文化處。
-
邱萬土(2001)。臺灣歷史與美食。台北:澳洲台灣同鄉聯誼會。
-
張家蓉(2000)。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
-
張耀宗(2006)。幼兒園所的多元文化教育實踐。幼兒保育學刊,4,107-122。
-
許雅惠(2004)。探討我國實施多元文化教育的現況與問題。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40
-
連樹聲譯、Taylo, E.B.(2005)。原始文化:神話、哲學、宗教、語言、藝術和習俗發展之研究。大陸: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
郭百修(2000)。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
-
郭洪紀譯(1997)。文化民族主義。台北:揚智文化。
-
陳巧蓁(2009)。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導學系。
-
陳玉箴譯、Cwiertka, Katarzyna J.(2009)。飲食、權力與國族認同-當代日本料理的形成。台北:國立編譯館。
-
傅佩榮(1997)。文化的視野。臺北:立緒文化。
-
游美惠(2001)。性別意識、教師增能與性別教育的推展。中等教育,52(3),42-57。
-
黃克武編(2009)。民以食為天-地方飲食文化(二)。台北:財團法人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
-
黃政傑、張嘉育(1998)。多元文化教育的問題與展望。教育研究資訊,6(4),69-81。
-
楊明華編(2009)。有關文化的100個素養。台北:驛站文化。
-
劉阿榮(2008)。全球在地化與文化認同─台灣文化認同的轉化。全球在地文化研究,桃園:
-
劉美慧、陳麗華(2000)。多元文化課程發展模式及其應用。花蓮師院學報,10,101-126。
-
劉維公(2007)。風格競爭力。台北:天下雜誌。
-
潘昱均譯(2010)。法國美食末日危機。台北:繆思出版。
-
鄭力軒(2014)。重修屏東縣志-產業型態與經濟生活篇。屏東縣:屏東縣政府文化處。
-
鄭玉卿(1998)。落實多元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徑:以英國牛津一個教育方案為例。課程與教學季刊,1(2),77-94。
-
謝幸芳(2001)。多元文化課程的省思。教育社會學通訊,29,29-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