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從恆春地區禦番傳說與諺語探究族群關係與歷史

并列篇名

Exploring Ethnic Relations and History from the Legends of Yufan and Proverbs in the Hengchun Region

作者

王淑慧(Shu-hui Wang);蔡明坤(Ming-kun Tsai)

关键词

恆春地區 ; 禦番傳說 ; 諺語 ; Hengchun region ; Legends of Yufan ; Proverbs

期刊名称

美和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37卷1期(2018 / 11 / 01)

页次

61 - 78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清同治13年(1874),日本政府假藉琉球漂民事件興兵犯臺,攻打琅嶠地區的原住民。當時奉命來臺備戰的大臣沈葆楨,即建議清廷要有效遏止列強對臺灣南部與東部番地的野心,亟需推動開山撫番政策及琅嶠設縣,以強化清廷在番地的實質統治權,光緒元年(1875)恆春縣始正式設置。但是隨之而來的漢民入墾,侵擾到琅嶠十八社原住民的生存領域,導致漢原紛擾愈演愈烈。影響所及,恆春地區漢原對峙的問題,也充分反映在當地的傳說及諺語之中。本文以恆春地區的傳說和諺語為探究主題,逐項對照史冊典籍,經分析整理的結論如下:1、舉凡鄭成功插旗、破壞風水、神明顯靈與人物等傳說,以及「車城人睹(碰)到牡丹番」等俗諺,確實能鮮活顯示漢人開拓恆春地區過程中,漢原彼此仇視敵對的史實。2、恆春開發歷史上,客家人與原住民關係密切,共同對抗閩南人,此現象亦清楚反映於神明戰爭傳說中。故自此方向著手探究,的確有助於明白恆春地區複雜的族群網絡,並了解漢原糾葛的歷史淵源。

英文摘要

In 13^(th) years of Tongzhi (1874), Japan invaded Taiwan with the reason of occurrence of Mudan Incident, and attacked the indigenous people in Longkiau area. Shen Baozhen, who received the order of preparing for war in Taiwan, suggested that the Qing government must effectively stop the Great Foreign Powers' ambition toward southern and eastern Taiwan where indigenous people reside. The policy of Build the Road and Pacify Aboriginals and the setting of authority in Longkiau must be conducted 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government's sovereignty in indigenous people's land. In 1^(st) year of Guangxu (1875), Hengchun County was officially set. However, the following exploitation of Han people had violated the living area of 18 tribes of indigenous people in Longkiau.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two became fiercer. With such influences, the historical truths of confrontation between Han people and indigenous people in Hengchun region are also fully reflected in local legends and proverbs. This study takes the legends and proverbs in Hengchun region as the theme. With the comparisons, analysis, and arrangement of historical literatures, the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1) the legends of Zheng Chenggong's placing of the flag, destruction of geomancy, and the presence of the gods and the proverbs of "Checheng's citizen encounters with the Mudan people" can vividly show the historical truth of the hatred and hostility between Han people and indigenous people during the former's exploitation in Hengchun region. (2) In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Hengchun, Hakka people had a strong relationship with indigenous people, co-confronting the Hoklo people. This phenomenon is clearly reflected in the legends of deity's conflicts as well. Thus, such research direction is indeed helpful for understanding the complicated group network in Hengchun region and the origin of the entanglement of Han people and indigenous people.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醫藥衛生 > 社會醫學
社會科學 > 社會科學綜合
社會科學 > 社會學
参考文献
  1. 王淑慧、蔡明坤(2011)。光緒元年獅頭社事件初探。美和學報,31(1),127-148。
    連結:
  2. 王淑慧、蔡明坤(2013)。清末周有基在恆春地區的事蹟探究(1874-1882)。美和學報,32(1),85-104。
    連結:
  3. 王淑慧、蔡明坤(2016)。清末恆春地區涉外事件與鵝鑾鼻燈塔興建之關係(1867-1883)。美和學報,35(1),29-46。
    連結:
  4. 王淑慧、蔡明坤(2014)。試論清末恆春地區的漢番衝突(1875-1894)。美和學報,33(2),63-90。
    連結:
  5. 蔡明坤、王淑慧(2010)。牡丹社事件中的郭占鰲及其民間傳說之探究。美和學報,29(1),121-147。
    連結:
  6. (2002)。臺灣史蹟研究會九十一年會友實錄
  7. 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網站,網址 http://crgis.rchss.sinica.edu.tw/temples/PingtungCounty/fangliau/1316004-BAG
  8. 王元穉(1997)。甲戌公牘鈔存。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9. 王志宇(2008)。寺廟與村落;臺灣漢人社會的歷史文化觀察。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
  10. 王英曾(1993)。重修鳳山縣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11. 伊能嘉矩、粟野傳之丞、傅琪貽譯(2017)。臺灣蕃人事情。新北市:原住民族委員會。
  12. 全臺詩編輯小組(2004)。全臺詩。臺北:遠流出版有限公司。
  13. 李獻璋(1978)。臺灣民間文學集。臺北:牧童出版社。
  14. 沈葆楨(1998)。沈文肅公牘。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15. 沈葆楨(1997)。福建臺灣奏摺。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16. 周玉翎(2000)。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
  17. 林右崇編(2010)。恆春三帖《傳說恆春:軼聞與傳說》。臺中:白象文化。
  18. 林桶法(1998)。從民間奉祀看恆春地區開發的特質。輔仁大學歷史學報,9,243-259。
  19. 林豪(1997)。東瀛紀事。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20. 洪文傑(2015)。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屏東,國立屏東大學社會發展學系。
  21. 胡萬川(2005)。土地.命運.認同─京官來臺灣敗地理傳說之探討。臺灣文學研究學報,1,1-21。
  22. 唐贊袞(1996)。臺陽見聞錄。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23. 財團法人臺灣屏東縣北勢寮保安宮董監事會編(2003)。財團法人臺灣屏東縣北勢寮保安宮董監事會編印(2003)。北勢寮保安宮簡介。
  24. 高加馨(2001)。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南,國立臺南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
  25. 高致華(2006)。鄭成功信仰。合肥:黃山書社。
  26.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編(2003)。牡丹社事件史料專題翻譯。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27. 屠繼善纂(1993)。恆春縣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28. 康培德(2005)。臺灣原住民史政策篇(荷西明鄭時期)。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29. 張永堂編輯(1999)。恆春鎮志。屏東:恆春鎮公所。
  30. 曹永和(1991)。臺灣早期歷史研究。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31. 陳政三(2008)。翱翔福爾摩沙─英國外交官郇和的晚清臺灣記行。臺北:臺灣書房出版有限公司。
  32. 曾喜城編纂(2010)。枋山縣志。屏東:枋山鄉公所。
  33. 童春發(2001)。臺灣原住民史 排灣族史篇。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34. 費德廉編譯、羅效德編譯(2006)。看見十九世紀臺灣─十四位西方旅行者的福爾摩沙故事。臺北:如果出版社。
  35. 黃金鰩(2013)。碩士論文(碩士論文)。雲林,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
  36. 黃啟仁(2007)。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南,臺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
  37. 黃富三(1981)。清代臺灣之移民的耕地取得問題及其對土地的影響(下)。食貨月刊,復刊11(2),72-90。
  38. 黃煥堯(1987)。清季臺灣番患事件之本質探討。臺北文獻,79,129-206。
  39. 溫吉編譯(1957)。臺灣蕃政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40. 葉神保(2014)。1914年「南蕃事件」的研究回顧:環繞在殖民政府與排灣族衝突事件相關論述之評析。民族學界,33,191-230。
  41. 農學冠編(2005)。民間文學導論。北京:民族出版社。
  42.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輯(1994)。臺灣府輿圖纂要。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43. 臺灣總督府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1994)。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44. 蕭銘祥編(1996)。屏東縣鄉土史料。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45. 鍾壬壽(1996)。六堆客家鄉土誌。屏東:常青出版社。
  46. 鍾桂蘭纂修、古福祥纂修(1983)。屏東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