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
農業部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線上技術短講分享-碳存量指標在農村再生社區營造效益評估之應用 |
并列篇名 |
Application of Carbon Storage Index in Evaluating the Construction Benefits of Rural Regeneration Communities |
作者 |
林昭遠 |
关键词 |
農村低碳社區 ; 碳存量 ; 環境指標 |
期刊名称 |
水保技術 |
卷期/出版年月 |
第18卷第1、2期(2024 / 06 / 01) |
页次 |
56 - 57 |
内容语文 |
繁體中文;英文 |
中文摘要 |
為減緩氣候變遷,淨零碳排及低碳轉型已成為共識,臺灣因應國際情勢制訂了「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明定2050年溫室氣體排放量須降為2005年排放量的二分之一,並逐步達到「淨零排放」的目標。環境部與農業部共同推行「農村低碳社區」之政策,透過農村設施低碳化與增加植栽綠化面積等營造,期望達到農村低碳營造的功效,採「減少碳排放」與「植樹造林」兩項措施來降低二氧化碳排放,並增加綠植行光合作用進行減碳。碳存量評估研究大多以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之溫室氣體清查準則(IPCC Guidelines for National Greenhouse Gas Inventories)為基礎,藉由劃分氣候及生態區即可粗略進行碳存量估算,再以樣區調查數據所得之區域,進行修正以獲取更精細的碳存量推估。然而在農村再生計畫之推動下,由於土地利用、建築與鋪面等大量改變,碳存量之變化甚鉅,對於減碳效益需要經合理的評估,且若僅藉由人力調查,係無法即時反映全臺農村碳存量之時空分佈。本研究以遙測影像結合數值高程模型來提取環境指標,利用常態化差異植生指標(NDVI)、地形濕度指標(TWI)、樹冠高度模型(CHM)等三者,分別反映植物群落的光合作用能力、土壤化育潛勢及植體的材積,據以建立能即時反映集水區碳存量空間分布之概念模式。考量農村社區所處區位與反應碳匯能力之差異性,依空間地形及功能區分,以碳存量為指標評估各社區在同類型中碳存量之良窳,並透過時序分析可有效量化農村再生營造前、後之碳存量消長。研究成果可供相關單位於低碳綠環境投入時,營造優先順序及效益之有利參據。 |
主题分类 |
工程學 >
水利工程 工程學 > 市政與環境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