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體現與體驗─「自然書寫」主題教學的通識教育意涵

并列篇名

Embodiment and Experience-On the Implications of "Nature Writing" Curriculum in Generation Education

DOI

10.6360/TJGE.201212.0009

作者

鄭雪花(Hsueh-Hua Cheng)

关键词

自然書寫 ; 地方 ; 地景 ; 體現 ; 體驗 ; nature writing ; place ; landscape ; embodiment ; experience

期刊名称

通識教育學刊

卷期/出版年月

10期(2012 / 12 / 01)

页次

9 - 39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論文旨在通過「體現」與「體驗」兩個核心概念,闡述「自然書寫」作為國文課程的教學主題所實現的通識教育意涵。由於本論文的問題意識乃從通識教育現場出發,筆者採取質性研究法,結合理念與實務兩方面進行描述、分析、詮釋。全文共分為五節:第一節是為「前言」,說明筆者基於「地方」不同於「地景」的問題意識,規劃以「自然書寫」為國文課程教學主題的緣起;第二節「體現──自然書寫的實踐向度」,從當代生態倫理思潮、身體美學與文化地理學的視野,以「體現」為核心概念,討論臺灣當代自然書寫的實踐精神及其內涵;第三節「體驗──自然書寫課程的規劃」,說明以「體驗」作為行動學習的核心概念,落實於課程目標、教學策略、課程大綱、作業設計、評量方式等方面的具體規劃;第四節「再體現──自然書寫課程的行動學習成果」,說明學生學習此一課程後所發生的改變,檢討自然書寫課程實施所達到的具體成果;最後,「結語」總結歸納「自然書寫」課程所實現的通識教育意涵。

英文摘要

This paper elaborates the thought and practice on the general education course of ”Nature Writing”. It focuses on two core concepts: ”embodiment” and ”experience”. The author would like to emphasize that through the reading Taiwanese contemporary nature writing and action learning, the students' aesthetic accomplishment will be increased, their awareness for environmental ethics will be raised, and the holistic education will be truly practiced. The author adopts a qualitative research approach, combining theory and practice, to describe, analyze and interpret the topics in question.The article is divided into five sections:I. ”The Preface” explains the origin of ”nature writing” as a teaching theme in Chinese Literature, keeping in mi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places” and ”landscapes”II. ”Embodiment - the practical dimensions of nature writing.” With ”embodiment” as the core concept and contemporary eco-ethics, body aesthetics and cultural geography as a framework, the author discusses the practical spirit and substance of Taiwanese contemporary nature writing.III. ”Experience - the curriculum design of Nature Writing.” The author explains that ”experience”, as the core concept of action learning, should be incorporated into the specific planning of curriculum goals, teaching strategies, syllabus design, job design, and evaluation methods.IV. ”Re-embodiment -”the outcomes of action learning in Nature Writing.” The author describes the change of the students in this course, and reviews the results achieved through the implementation of ”Nature Writing”.V. ”The Conclusion” summarizes the educational significance of ”Nature Writing”.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社會科學 > 社會科學綜合
社會科學 > 教育學
社會科學 > 社會學
参考文献
  1. 黃哲彬(2005)。論行動學習之理念及其在教師進修上的啟示。學校行政,36,52-59。
    連結:
  2. 吳育璘譯:〈深層生態學〉,《環境資訊中心》,2004,2012.4.29,網址〈http://e-info.org.tw/column/ethics/2004/et04042601.htm〉。
  3. 劉克襄:〈臺灣的自然寫作初論〉,《聯合報》,1996.1.4-6,版34。
  4. 瓦歷斯.諾幹:〈七日讀〉,《聯合報》,2011.9.16,2011.9.17,網址〈http://udn.com/NEWS/READING/X5/6592883.shtml〉。
  5. MBA 智庫.百科:〈「大衛.庫伯」條〉,《MBA 智庫》,2010,2012.4.30,網址〈http://wiki.mbalib.com/zh-tw/sreach〉。
  6. Brooker, P.、王志弘譯、李根芳譯(2003)。文化理論詞彙。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7. Buber, M.、陳維剛譯(1991)。我與你。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8. Cresswell, T.、徐苔玲譯、王志弘譯(2006)。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臺北:群學出版有限公司。
  9. Leopold, A.、吳美真譯(1998)。沙郡年記。臺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10. Merleau-Ponty, M.、龔卓軍譯(2007)。眼與心。臺北: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
  11. 吳明益(2012)。臺灣現代自然書寫的探索1980-2002:以書寫解放自然BOOK1。新北:夏日出版。
  12. 吳明益(2003)。臺灣自然寫作選。臺北:二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3. 亞榮隆.撒可努(2005)。走風的人。板橋:耶魯國際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4. 亞榮隆.撒可努(2011)。外公的海。板橋:耶魯國際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5. 洪榮照、曾愛晶(1999)。培養創造性問題解決能力之教學策略探討。臺灣教育,584,47-56。
  16. 夏曼.藍波安(2002)。海浪的記憶。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17. 孫大川編(2003)。臺灣原住民族漢語文學選集。中和: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有限公司。
  18. 孫大川編(2003)。臺灣原住民族漢語文學選集。中和: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有限公司。
  19. 徐仁修(1990)。猿吼季風林。臺北:遠流出版公司。
  20. 高希均編、李誠編(2000)。知識經濟之路。臺北:天下文化出版公司。
  21. 郭朝順(2001)。從哲學人類學看通識教育中的「全人」理念。元培技術學院第一屆通識教育論文集
  22. 黃俊傑(2000)。大學通識教育的理念與實踐。臺北: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
  23. 蔡英俊(1986)。比興、物色與情景交融。臺北:大安出版社。
  24. 鄭雪花(2008)。非常的行旅─〈逍遙遊〉在變世情境中的詮釋景觀。永和:花木蘭文化出版社。
被引用次数
  1. 莊珮琪(2016)。Friluftsliv:斯堪地那維亞的自然生活。身體文化學報,22,3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