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跨領域教學在性別教育課程之實踐

并列篇名

Applying Interdisciplinary Teaching to the Course of Gender Education

DOI

10.6360/TJGE.201412_(14).0004

作者

王惠蓉(Huey-Rong Wang);羅文星(Wen-Hsin Lo)

关键词

跨領域教學 ; 性別教育 ; interdisciplinary teaching ; gender education

期刊名称

通識教育學刊

卷期/出版年月

14期(2014 / 12 / 01)

页次

59 - 86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跨領域」的教學模式是一種創新的教、學方式。由於此法能補足教學夥伴間專業上的缺憾,許多高等教育機構常將此種合作列入教學特色來爭取高額計畫的補助。過去研究顯示,性別教育的課程因為科目知識具多元性,適合進行跨領域教學,因此本文兩位研究者於98學年度第2學期便嘗試合作,以「跨領域」的模式來進行性別課程的多元化教學。本研究是以大華科技大學的「性別教育」與仁德醫事專科學校的「婦女生活與社會文化」為合作課程,欲探討以「性別」為主題來進行跨領域教學的可能性。在幸蒙教育部顧問室優質通識教育計畫的補助下,兩位研究者除互相進行課程交流外,亦運用了課程資源聘請了講座專家、助理與顧問形成合作團隊進行跨域教學。經過一學期後,在期末教學課程整體認同度調查中,學習者在與跨領域教學有關之項目,包含整體跨域課程內容、主要教師教學、跨域教師教學與跨域專家講座等,表現出對此種教學有高度的認同;此外,兩校學習者於性別基本知識的期初、期末調查中也呈現顯著性的進步,可知跨領域教學能有效推廣性平知識,此種教法在性別教育的課程值得繼續被延伸。最後研究者針對跨域團隊的合作、學生學習的方式、性別教育課程與教育單位未來可能精進調整之方向皆提出建議、討論與反思。

英文摘要

"Interdisciplinary Teaching" is an innovative model for both teaching and learning. As it can make up for the deficiencies of teaching, many faculty members in higher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have their teaching feature in this model for higher grants. The two researchers have taught Gender Education and History of Women at Ta Hw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Jen-Teh Junior College of Medicine, Nursing and Management for years. Because their courses were sponsored by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office, Ministry of Education in the fall semester of the year of 2009, they had students attended the two courses as subjects.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apply Interdisciplinary Teaching methods to teach issues related to "Gender." At the end of the semester,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se two courses were highly accepted by the participants in the Survey of Course Acceptance. Besides, most students were progressed in the Survey of Gender Knowledge from the protest to the posttest. It shows that the Interdisciplinary Teaching is worthy of being continued and strengthened in the future teaching and research. Finally, the researchers do recommendations, discussions and reflections to the Interdisciplinary Teaching team, learning methods, Gender Education courses and educational institutes according to results of this study.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社會科學 > 社會科學綜合
社會科學 > 教育學
社會科學 > 社會學
参考文献
  1. 王大維(2012)。提升職前教師性別意識之研究:以「性別教育」課程實踐為例。教育科學期刊,11(1),1-24。
    連結:
  2. 王靜儷(2005)。修習性別教育課程對師院生性別意識的影響之探究:以札記寫作為媒介。教育學刊,25,155-76。
    連結:
  3. 李雪菱(2011)。教師性別意識與教學困境:反思中小學教師的性別教育課程設計與教學實踐。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28,133-74。
    連結:
  4. 陳玉蘭(2003)。論協同教學的實施與師資培育因應之道。教育科學期刊,3(1),57-78。
    連結:
  5. 曾郁嫻、程瑞福(2010)。性別平等教育融入體育教學活動設計之探討。中華體育季刊,24(1),100-09。
    連結:
  6. 謝小芩(1998)。性別與教育期望。婦女與兩性學刊,9,205-31。
    連結:
  7. 蘇素嬌(2012)。跨領域西語教學探究:以商業西班牙文課程加入品格教育元素為例。外國語文研究,16,95-114。
    連結:
  8. 教育部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教育部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課程教學組98 年度工作計畫〉,《教育部性別平等全球資訊網》,2009,2014.3.12,網址〈http://www.gender.edu.tw/upload/AllOtherFile/課程組98 年度計畫-性平網.DOC〉。
  9. 孔令信、康才媛、席代麟、林青蓉:〈人與環境─臺灣地區的生活、生產與生態,跨領域整合通識課程發展經驗〉,《人與環境:銘傳大學通識課程》,2004.10.01,網址〈http://www.mcu.edu.tw/department/genedu/env/index.htm〉。
  10. Buckley, F. J.(1999).Team Teaching: What,Why and How?.Thousand Oaks:Sage Publications Inc..
  11. Fruchter, R.,Emery, K.(1999).Teamwork: Assessing Cross-Disciplinary Learning.Computer Support for Collaborative Learning Conference,Palo Alto:
  12. Heppner, P. P.、Wampold, B. E.、Kivlighan, D. M.、劉淑慧校閱、田秀蘭譯、陳淑琦譯、張勻銘譯、黃莉惟譯、廖書䌍譯、陳慧甄譯、田秀蘭校閱(2009)。諮商研究法。臺北:學富文化。
  13. Kockelmans, J. J.(ed.)(1979).Interdisciplinarity and Higher Education.University Park: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4. Legrady, G.(2006).Perspectives on Collaborative Research and Education in Media Arts.Leonardo,39(3),214-18.
  15. Parker, G. M.(1996).Team Players and Teamwork: The New Competitive Business Strategy.California:Jossey-Bass.
  16. Shaplin, J. T.,Olds, F. H.(1964).Team Teaching.New York:Harper & Row.
  17. Steinheider, B.,Legrady, G.(2004).Interdisciplinary Collaboration in Digital Media Arts: A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on the Production Process.Leonardo,37(4),315-21.
  18. Winters, N.,Mor, Y.(2008).IDR: A Participatory Methodology for Interdisciplinary Design in Technology Enhanced Learning.Computers & Education,50,579-600.
  19. 王文科、王智弘(2004)。教育研究法。臺北:五南出版社。
  20. 王惠蓉(2011)。性別教育課程多元化教學之實踐。樹德通識教育專刊,5,43-62。
  21. 李春芳(1992)。協同教學法。中等教育,43(3),54-49。
  22. 林玉環、張綺蕊(2002)。協同教學法在社會科教學上的應用。社會科學學報,1,99-110。
  23. 林淑玲、郭春松(2003)。師資培育與兩性平等教育。第一屆雲嘉地區兩性平等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嘉義:
  24. 林惠枝(2000)。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嘉義,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
  25. 林進材(1999)。教學理論與方法。臺北:五南出版社。
  26. 林樹生、趙金祁(1995)。大學教育中通識化科學課程的必要性及實踐進向。通識教育季刊,6(4),1-18。
  27. 林穎謙、唐玄輝(2009)。情境故事法對於跨領域合作設計課程之影響。工業設計,37(2),204-10。
  28. 邱皓政(2012)。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PASW)資料分析與統計範例。臺北:五南出版社。
  29. 莊明貞、林碧雲(1999)。無性別歧視教育。兩性平等教育季刊,7,107-09。
  30. 郭文華(2011)。跨領域的永續挑戰:研究型大學的教學卓越。科學發展,464,84-88。
  31. 郭重吉(2008)。介紹跨領域的研究與教育。研究與創新,7,5-6。
  32. 陳瓊花(2005)。大學通識教育之藝術鑑賞課程設計─以「性別與藝術」為主題之課程模式與案例。視覺藝術,5,27-70。
  33. 黃政傑(1995)。多元社會課程取向。臺北:師大書苑。
  34. 鄒川雄(2008)。文化移植、傳承與創新?─從西方大學的博雅教育傳統看臺灣的通識教育。通識教育與跨領域研究,5,23-56。
  35. 廖繡絃(1998)。男尊女敬:談兩性教育。桃縣文教,8,24-26。
  36. 蔣偉寧(2013)。轉型與突破培育多元優質人才共創幸福繁榮社會─教育部人才培育白皮書。臺北:教育部。
  37. 謝臥龍、駱文慧、趙雅音(2003)。為什麼用同步遠距教學?由大學通識課程談起。通識教育季刊,7(1),45-65。
被引用次数
  1. 曾郁嫻(2022)。「運動中的性別」:運動與性別通識課程設計與教學實踐。臺大體育學報,43,53-65。
  2. 林季怡、李育諭(2018)。大學跨領域能力、課程參與和問題覺知關係之研究。科學教育學刊,26(S),419-440。
  3. 潘才學(2015)。大學生參與性別教育經驗和性別意識關係研究:以逢甲大學修習性別教育相關課程為例。學生事務與輔導,54(3),18-34。
  4. 吳慧卿(2017)。性別教育課程選課行為與學習成效影響因素探討:以中部某醫學大學為例。教育科學期刊,16(1),1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