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妖怪從哪兒來-從「深度討論」中誕生的神怪故事

并列篇名

Discussing and Writing: Quality Talk and Monster Story

DOI

10.6360/TJGE.201912_(24).0002

作者

謝秀卉(Hsieh, Hsiu-Hui);黃子純(Huang, Tzu-Chun)

关键词

妖怪 ; 深度討論 ; 寫作 ; 想像 ; 觀察 ; monster story ; quality talk ; writing ; imagination ; observatio

期刊名称

通識教育學刊

卷期/出版年月

24期(2019 / 12 / 01)

页次

31 - 78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觀察力與想像力,並非專屬於有天份的創作者,而是人人皆可循既定步驟,充分展開自我獨特思考歷程的有趣經驗。「深度討論」教學法乃以「討論」的「過程」培養、提昇學生的思辨與表達能力,依此原則,規劃故事寫作課程時,我們將故事寫作的核心要素:「觀察」與「想像」融入「討論」中,循序漸進,引導同學反覆從事「觀察」與「想像」,讓每一次的「討論」,成為培養「觀察力」與激發「想像力」的練習場域,而從憑空發想到具體完成一則神怪故事。本文是關於「深度討論」教學法結合故事寫作的課程規劃與實際執行的經驗、省思與擬修正之教學策略的呈現。

英文摘要

Imagination and observation are interesting experiences for students who plan to improve their Chinese writing. The process of discussing can help students organize their ideas and fantasies in their daily lives. Classroom discussions provide an imaginative writing area for teachers and students to think and talk. Teacher can inspire students to think and write by means of talking and discussing. This study focuses on quality talk and monster story writing, includes both the plans and implementations of course and review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社會科學 > 社會科學綜合
社會科學 > 教育學
社會科學 > 社會學
参考文献
  1. (晉)干寶(1996).搜神記.臺北:三民書局.
  2. (清)聶璜,文金祥(編)(2014).故宮經典:故宮海錯圖.北京:紫禁城出版社.
  3. Murphy, P. Karen(2018).Classroom Discussions in Education.New York:Routledge Taylor & Group.
  4. 克里斯多夫.佛格勒,蔡鵑如(譯)(2013).作家之路:從英雄的旅程學習說一個好故事(全譯本).臺北:商周出版社.
  5. 哈佛大學尼曼基金會,王宇光(譯)(2017).哈佛寫作課:51 位紀實寫作名家技藝大公開,教你找故事、寫故事、出版故事.臺北:商業周刊.
  6. 張辰亮(2016).海錯圖筆記.北京:中信出版社.
  7. 許榮哲(2019).故事課1:3 分鐘說18 萬個故事,打造影響力.臺北:遠流出版社.
  8. 許榮哲(2015).小說課Ⅱ:偷故事的人.臺北:國語日報出版社.
  9. 湯瑪斯‧佛斯特,潘美岑(譯)(2014).美國文學院最受歡迎的23 堂小說課.臺北:采實文化出版社.
  10. 舒明月(2018).大師們的寫作課:好文筆是你最強的競爭力.臺北:先覺出版社.
  11. 詹姆斯‧傅瑞,尹萍(譯)(2013).超棒小說這樣寫:寫出結構完整、劇情緊湊、讓人欲罷不能的超完美小說!.臺北:雲夢千里出版社.
  12. 夢枕貘,茂呂美耶(譯)(2003).陰陽師.臺北:繆思出版社.
  13. 歐陽立中(2019).故事學:學校沒教,你也要會的表達力.臺北:國語日報.
  14. 蔡淇華(2018).寫作吧!破解創作天才的心智圖.臺北:時報出版社.
  15. 蔡淇華(2016).寫作吧!你值得被看見.臺北:時報出版社.
  16. 蕾妮‧布朗,戴夫‧金恩,尹萍(譯)(2014).故事造型師:老編輯談寫作的技藝.臺北:雲夢千里出版社.
被引用次数
  1. 紀俊龍(2021)。提升大學生思辨與表達能力之可能?-以運用「深度討論」於國語文課程實踐為核心。通識教育學刊,28,109-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