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從新生活運動看國民改造-以兒童為中心

并列篇名

New Life Movement and Nation Reforming: Perspectives of Children

DOI

10.6747/CCUHISTORY.201012_(13).01

作者

梁雯晶(Wen-Ching Liang)

关键词

新生活運動 ; 兒童 ; 童子軍 ; 野蠻 ; 文明 ; 國民改造 ; New Life Movement新生活運動 ; Children ; Boy Scout ; Barbarism ; Civilization ; National Reconstruction

期刊名称

中正歷史學刊

卷期/出版年月

13期(2010 / 12 / 01)

页次

1 - 37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新生活運動」為蔣介石自民國23年2月19日於南昌所發動的全國性改造人民生活習慣的運動,延續清末以來,知識分子所倡導的「國民改造」、對「新」的嚮往,以及「野蠻」與「文明」的模範建立等呼聲,第一次由國家力量實施全面性的改造。兒童具有「新」、「希望」、「未來」、「白紙」的特性,一向被視為國民改造的核心,本文以新生活運動角度切入,並以童子軍組織為例,觀察知識分子的言論及國家政策,如何對於兒童進行身體及思想層面的改造。

英文摘要

Chiang Kai-shek(蔣介石) launched the ”New Life Movement”(新生活運動) at February 13, 1943 in Nanchang(南昌), which was the national reform movement about the people's living habits. The movement responded to the promotion of ”National Reconstruction” from the Intellectual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who desired for the ”New”,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Barbarism” and ”Civilization” model. It was the first time that government carried out the comprehensive reforming. The children was characterized with ”New”, ”Hope”, ”Future”, ”White paper”, and were regarded as the core of the national reform. In this paper, with the perspective of the New Life Movement(新生活運動), and take the boy scout organization as the example, Observed how the children's body and thinking was reformed by the intellectuals comments and national policy statement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洪宜嫃(2007)。新生活運動與婦女組織(1934-1938)。政大史粹,13
    連結:
  2. 許慧琦(2005)。過新生活、做新女性:訓政時期國民政府對時代女性形象之塑造。臺大文史哲學報,62
    連結:
  3. 黃金麟(1998)。醜怪的裝扮:新生活運動的政略分析。臺灣社會研究季刊,30
    連結:
  4. 雷祥麟(2004)。衛生為何不是保衛生命?民國時期的另類衛生、自我與疾病。臺灣社會究,54
    連結:
  5. 范曉六,《新編幼童軍前期課程》,上海二二五童子軍書報用品社,民國36年
  6. 新青年
  7. 范惠編,《青年之社會生活》,北京,中華書局,民國37年
  8. 周佛海,《精神建設與民族復興》,上海,新生命書局,民國24年
  9. 陸伯羽,《怎樣教育兒童》,上海,長城書局,民國26年
  10. 新生活運動週報
  11. 鄒楚傖,《新生活與鄉村建社》,南京,正中書局,民國24年。
  12. 朱元懋,《新生活運動章則》南京,正中書局,民國 24年
  13. 劉健羣,《復興中國革命之路》,南京,中國文化學會,民國23年
  14. 胡立人,《中級童子軍》,上海,中華書局,民國36年
  15. 陳伯達,《新人生觀的創造》,上海:辰光書店,民國28年
  16. 潘公展,《青年訓練》,上海:商務印書館,民國26年
  17. 范曉六,《新編幼童軍中期課程》,上海二二五童子軍書報用品社,民國36年
  18. 胡叔異,《兒童的新生活》,南京,正中書局,民國23年
  19. 蔣中正,《新生活運動》,南京,正中書局,民國23年
  20. 胡立人,《初級童子軍》,上海,中華書局,民國36年
  21. 新生路月刊
  22. 李振聲編,《兒童教育問題彙編》,青島,青島青少年會,民國24年
  23. 蔣中正,《人格修養與訓練》,上海,光明書局,民國29年
  24. 蔣夢麟,《過渡時代之思想與教育》,上海,商務印書館,民國21年
  25. 范曉六,《新編幼童軍後期課程》,上海,二二五童子軍書報用品社,民國36年
  26. 教育雜誌
  27. 王壽南(1991)。訓政時期的民族文化復興運動─以新生活運動為例。中華民國建國八十年學術討論集─教育文化史,台北:
  28. 何思瞇(2000)。新生活運動促進總會婦女指導委員會之研究(民國二十五年至三十四年)。國史館館刊(復刊),9
  29. 卓心美(1980)。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
  30. 林語堂(1973)。吾國與吾民。台北:大方出版社。
  31. 林震澤(1986)。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歷史所。
  32. 柯偉林(2006)。德國與中華民國。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33. 胡明主編。少年中國之精神。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
  34. 秦孝儀編(1984)。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
  35. 秦穗齡(2004)。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歷史所。
  36. 高一涵(2000)。中國童子軍─南京十年童子軍手冊珠的公民訓練與社會意識。新史學,11(4)
  37. 梁啟超(1983)。飲冰室文集。台北:中華書局。
  38. 梅家玲(2001)。發現少年,想像中國─梁啟超〈少年中國說〉的現代性、啟蒙論述與國族想像。漢學研究,19(1)
  39. 陳正茂編(1993)。曾琦先生文集。台北:中研院近史所。
  40. 黃金麟(2001)。歷史、身體、國家─近代中國的身體形成(1895-1937)。台北:聯經出版社。
  41. 新生活運動促進總會編(1989)。民國二十三年全國新生活運動。台北:文海出版社。
  42. 新生活運動促進總會編(1989)。民國二十三年新生活運動總報告。台北:文海出版社。
  43. 楊乃穆編、楊乃和編(1995)。潘光旦文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44. 楊永泰(1973)。楊永泰先生言論集。台北:文海。
  45. 楊念群(2006)。再造『病人』─中西醫衝突下的空間政治(1832-1985)。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46. 溫波(2006)。重建合法性─南昌市新生活運動研究(1934-1935)。北京:學苑出版社。
  47. 潘光旦(1990)。中國家庭問題。上海:上海書局。
  48. 潘光旦(1995)。潘光旦文集。北京:北京大學。
  49. 蕭繼宗編(1975)。新生活運動史料。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50. 戴自俺編(1994)。張雪門幼兒教育文集。北京:北京少年兒童出版社。
  51. 羅志田(1999)。權勢轉移:近代中國的思想、社會與學術。湖北:湖北人民。
  52. 羅芙芸、向磊譯(2007)。衛生的現代性─中國商口岸衛生與疾病的含義。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53. 羅家倫(1986)。新人生觀。台南:大孚。
被引用次数
  1. (2016)。論國民黨對童子軍治權的奪取。澳門理工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64,179-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