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遼朝軍隊的分類及其編組

并列篇名

Troops marshaling in the Liao History

DOI

10.6747/CCUHISTORY.201412_(17).03

作者

黃英士(Ying-Shih Huang)

关键词

遼朝 ; 契丹 ; 軍隊 ; 軍事 ; 軍事制度 ; 徵集 ; 徵召 ; Liao ; Qidan ; army ; troops ; military

期刊名称

中正歷史學刊

卷期/出版年月

17期(2014 / 12 / 01)

页次

45 - 91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遼史.百官志》云:「遼宮帳、部族、京州、屬國各自為軍,體統相承,分數秩然。雄長二百餘年,凡以此也。」此記載說明遼朝軍隊是以四大類區分。但此四大類之下屬軍隊及其彼此間的編組關係,仍待詳究。例如部族之軍的組織及其指揮系統?部族之軍與京州之軍間的編組關係?京州之軍與「五京鄉丁」的關係?本研究認為,遼朝在眾部族與諸州縣大多設有節度使以領其軍隊,分別稱為部族、京州之軍,這些軍隊的上級指揮機構是軍司,軍司直屬中央。京州之軍除了包含「五京鄉丁」外,另有一類本文暫稱之為「京鎮兵」者,他們可能與部族之軍編組在同一軍司之下,共同參戰。

英文摘要

About troops of Han people at the Liao Dynasty, the actual situation may be more complex than the Liao History text description, including the reign in the North and South officials system below, as well as by the a different superior military units. Liao Dynasty may also b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needs of the battlefield environment, Combined marshaled Han people troops and tribal troops. In any case, Liao Dynasty always maintains a single leadership model of the military domination.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金毓黻,《宋遼金史》,臺北:商務印書館,1946 年。
  2. (1986)。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
  3. (日)松井等,〈契丹の國軍編制及び戰術〉,《滿鮮地理歷史研究報告四》,東京:帝國大學文科大學,,大正七年,1918 年。
  4. 宋.王易,《燕北錄》,臺北:國家圖書館藏清順治丁亥兩浙督學李際期本。
  5. (1983)。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
  6. 元脫脫(1977)。宋史。北京:中華書局。
  7. 元脫脫(1974)。遼史。北京:中華書局。
  8. 宋李燾(1995)。續資治通鑑長編。北京:中華書局。
  9. 清李慎儒(1967)。遼史地理志考。臺北:開明書局。
  10. 清趙翼、王樹民校證(2007)。廿二史剳記校證。北京:中華書局。
  11. 王明蓀(2009)。論遼代五京之性質。史學彙刊,23
  12. 王明蓀(2002)。遼代政區之建置與移民築城。中國中古史研究,2002(1)
  13. 王曾瑜(2010)。遼金軍制。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
  14. 任愛君(2005)。遼朝斡魯朵的淵源。內蒙古社會科學 漢文卷,26(1)
  15. 任愛君(1991)。遼朝國家體制研究。赤峰學報
  16. 李桂芝(2005)。遼朝提轄司考。學習與探索
  17. 李錫厚(1988)。論遼朝的政治體制。歷史研究,3
  18. 李錫厚(2005)。遼西夏金史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19. 李錫厚(2001)。臨潢集。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
  20. 杜成安(1991)。契丹軍事制度的基本框架。撫順師專學報
  21. 林瑞翰(1960)。遼代兵制。大陸雜誌,17(7)
  22. 林鵠(2013)。《遼史•百官志》之史源、編纂及史料價値—兼論遼朝職官體系之復原。國學研究,31
  23. 武玉梅、張國慶(1999)。遼朝軍、兵種考探。黑龍江民族季刊,1999(1)
  24. 武玉環(2000)。遼代斡魯朵探析。歷史研究
  25. 武玉環(2001)。遼制研究。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
  26. 姚從吾(1976)。東北史論叢。臺北:正中書局。
  27. 唐長儒(2011)。山居存稿(三編)。北京:中華書局。
  28. 唐統天(1990)。遼代的禁軍。軍事史研究,1990(1)
  29. 唐統天(1988)。關於契丹北、南宰相府的幾個問題。民族研究,1988(5)
  30. 島田正郎(1964)。遼朝北面中央官制的特色。大陸雜誌,29(12)
  31. 島田正郎(1970)。遼朝宰相考。大陸雜誌,40(3)
  32. 島田正郎(1964)。遼的社會與文化。臺北:中國文化學院。
  33. 高井康行(1995)。遼の燕雲十六州支配と支配體制。早稻田大學文學研究科紀要別冊,哲學史篇,21
  34. 張修桂(2001)。遼史地理志匯釋。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35. 張國慶(2006)。遼代社會史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36. 張國慶(1998)。略論遼國軍隊的徵調制度。北京社會科學,1998(2)
  37. 陳永志(2011)。契丹史若干問題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
  38. 傅林祥(2007)。遼朝州縣制度新探。歷史地理,22
  39. 曾瑞龍(2003)。經略幽燕—宋遼戰爭軍事災難的戰略分析。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40. 舒焚(1984)。遼史稿。湖北:人民出版社。
  41. 馮永謙(1998)。遼史地理志考補—中京經道、南京道、西京道失載之州軍。北方文物,1998(3)
  42. 馮永謙(1998)。遼史地理志考補—上京道、東京道失載之州軍。歷史學研究,1998(4)
  43. 楊若薇(1992)。契丹王朝政治軍事制度研究。臺北:文津出版。
  44. 楊若薇(1986)。遼代斡魯朵官制探討。國史研究
  45. 楊家駱編(1973)。遼史彙編三。臺北:鼎文書局。
  46. 賈敬顏(1986)。乘軺錄疏證稿。歷史地理,4
  47. 賈敬顏(2004)。五代宋金元人邊疆紀行十三種疏證稿。北京:中華書局。
  48. 趙旭峰(2010)。遼代漢軍的社會地位和歷史作用。雲南民族大學學報,27(2)
  49. 趙鐵寒(1979)。遼史地理志州軍方位考實。食貨月刊,9(3)
  50. 劉浦江(2001)。遼朝「橫帳」考—兼論契丹部族制度。北大史學,2001(8)
  51. 劉浦江(2000)。遼朝的頭下制度與頭下軍州。中國史研究,2000(3)
  52. 劉浦江(2001)。遼朝國號考釋。歷史研究,2001(6)
  53. 劉鳳翦編(2009)。遼上京地區出土的遼代碑刻匯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54. 蔡美彪(1985)。遼金史論文集,遼寧:
  55. 蔡美彪(1993)。試說遼耶律氏蕭氏之由來。歷史研究,1993(5)
  56. 鄧廣銘(1997)。鄧廣銘治史叢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部。
  57. 韓光輝(1999)。論《遼史》戶、丁繫年問題。北方文物,57
  58. 韓道誠(1972)。契丹軍制考。國立編譯館館刊,1(4)
  59. 譚其驤編(1982)。中國歷史地圖集。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
  60. 關樹東(2003)。遼朝州縣制度中的「道」「路」問題探究。中國史研究,2003(2)
  61. 關樹東(1996)。遼朝部族軍的屯戍戍問題。中央大學民族學報,19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