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明朝嘉靖年間的進獻書籍活動

并列篇名

Tribute Book Presenting Event Druing Jiajing Era of Ming Dynasty

DOI

10.6747/CCUHISTORY.201412_(17).04

作者

余輝(Hui Yu)

关键词

明朝獻書 ; 文化政策 ; 明世宗 ; 明代士人 ; the Ming dynasty ; offering-books ; cultural policy of Ming Mingshi-zong ; scholar of Ming dynansty

期刊名称

中正歷史學刊

卷期/出版年月

17期(2014 / 12 / 01)

页次

93 - 136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通過檢示《明實錄》可知,明朝以嘉靖朝的獻書活動最多,一共三十五次,居明代首位,故而本文以明嘉靖時期作為主要考察時間。考察嘉靖時期獻書活動,可以讓我們進一步瞭解明代中期以來士人如何與皇帝互動,以及作為明代社會特殊社會階層的士人是怎樣通過獻書發出自己的聲音。由前期的大禮儀期間進獻學術類書籍到後期進獻法秘類書籍,嘉靖時期的獻書活動體現了士人勸誘皇帝到迎合皇帝的觀念遷移。士人的獻書文化在嘉靖朝的發展取向,反映了明世宗是如何通過對獻書人的處理來操控整個帝國的學術文化。獻書文化的變化實質反映出明代社會結構出現的多元化特徵,也可以從一個側面揭示嘉靖年間的社會風氣變化。本文通過考察嘉靖獻書活動,加深我們對於認識嘉靖年間在整個明史上的地位,以及世宗本人對於明代歷史演進的重要作用。

英文摘要

By inspection in Ming shilu(明實錄), the Ming dynasty in Jiajing toward the most offering books activity , a total of 35 times, first in Ming dynasty, so as the main investigation based on the jiajing period of time. Jiajing period activity book, can make us further understand how to interact with the emperor since middle period of Ming dynasty scholars, and as a special social stratum in the Ming dynasty society what is offered by scholars of book a voice. By early big etiquette during late shows academic books to lay law books, jiajing period of the activity book embodies the philistines to coax the emperor to cater to the emperor's concept of migration. Gentry's book culture presented in the jiajing of the development orientation, reflects how Ming through processing to offer books to manipulation of the academic culture of the whole empire. Offer the book culture changes in essence reflects the diversity of social structure appeared in Ming dynasty, also can from a side the ethos of jiajing period is revealed. In this paper, by investigating the jiajing activity book, deepen our to know the status in the entire history of the Ming jiajing years, and the important role of sejong himself to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Ming dynasty.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王一樵(2004)。從「輔翼聖教」到「改正經傳」:林希元思想研究。史耘,10
    連結:
  2. 何孝榮(2006)。論明憲宗崇奉藏傳佛教。成大歷史學報,30
    連結:
  3. 吳靜芳(2006)。明嘉靖朝孔廟祀典改制考析。成大歷史學報,31
    連結:
  4. 沈俊平(2008)。明代坊刻制舉用書出版的沉寂與復興的考察。書目季刊,4
    連結:
  5. 邱仲麟(2012)。金錢、欲望與世道—方弘靜論嘉萬之間的社會風氣變遷。東吳歷史學報,28
    連結:
  6. 景印清文淵閣四庫全書
  7. 倪謙,《倪文僖集》,清武林往哲遺著本。
  8. 續修四庫全書
  9. 景印清文淵閣四庫全書
  10. 續修四庫全書
  11. 續修四庫全書
  12. 沈家本,《寄簃文存》,沈寄簃先生遺書本,民國二年刊刻。
  13. 張國經,《(崇禎)廉州府志》,明崇禎七年刻本
  14. 歐陽琛,〈王陽明與大禮儀〉,《新中華》,第二十卷,第七期。
  15. 朝鮮王朝實錄
  16. 顧頡剛,〈明代文字獄禍考略〉,《東方雜誌》,1935 年第32 卷第14 號。
  17. 四庫禁燬叢書
  18. 詹宣猷修,《(民國)建甌縣志》,民國二十七年鉛印本。
  19. 朝鮮王朝實錄
  20. 尹會一撰,張受長輯,《健餘先生撫豫條敎》,清刻本。
  21. 李侗,〈明代文字獄史略〉,《民鳴月刊》1937 年第1 卷第9 期。
  22. 剛毅撰,《牧令須知》,清刻本。
  23.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
  24. 余治撰,《得一錄》,清刻本。
  25. 景印清文淵閣四庫全書
  26. 四庫全書禁燬叢書
  27. 續修四庫全書
  28. 陳弘謀輯,《從政遺規》,清刻本。
  29.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
  30. 四庫全書禁燬叢書
  31. 餘輝,《明中期獻書分析》(未刊稿)。
  32.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
  33. 陳繼儒,《見聞録》,上海:文明書局印行寶顏堂秘笈本,1922 年。
  34. 紀昀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3 年版。
  35. 續修四庫全書
  36. 許應鑅修,《(同治)南昌府志》。清同治十一年刻本。
  37.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
  38. 景印清文淵閣本四庫全書
  39.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
  40. (1991)。明代傳記叢刊。臺北:明文書局。
  41.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42. 余繼登,《典故記聞》,明刻本。
  43.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44. 明慧,〈明太祖的文字獄〉,《正信》1946 年第12 卷第2 期。
  45. 景印清文淵閣四庫全書
  46. 高儀,《高文端公奏議》,明萬曆刊本。
  47. 高儀,《高文端公奏議》,明萬曆年間刊本。
  48.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49. 朝鮮王朝實錄
  50. 瞿宣穎纂輯,《中國社會史料叢鈔甲集》,上海:上海書店景印民國二十六年原版。
  51. 嚴嵩,《南宮奏議》,明嘉靖鈐山堂刊本;《歷官表奏》,明嘉靖鈐山堂刊本。
  52. 高拱,《掌銓題稿》,清乾隆十六年高玉生補刊本。
  53. 朝鮮王朝實錄
  54. 中央研究院史語所校(1962)。明實錄。中央研究院史語所。
  55. 中央研究院史語所校(1962)。明實錄。中央研究院史語所。
  56. 中央研究院史語所校(1962)。明實錄。中央研究院史語所。
  57. 中央研究院史語所校(1962)。明實錄。中央研究院史語所。
  58. 中央研究院史語所校(1962)。明實錄。中央研究院史語所。
  59. 中央研究院史語所校(1962)。明實錄。中央研究院史語所。
  60. 尤淑君(2005)。公與私:大禮議的名分問題。明代研究,8
  61. 方志遠(2007)。『傳奉官』與明成化時代。歷史研究,1
  62. 方志遠。明代百年的社會進步與社會問題。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52(5)
  63. 王世貞(1985)。弇山堂別集。北京:中華書局。
  64. 王守仁、吳光編校(2012)。王陽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65. 王海剛(2009)。明代圖書出版體系探析。山東圖書館學刊,2009(2)
  66. 王鴻泰。浮游群落—明清間士人的城市交遊活動與文藝社交圈。中華文史論叢,96
  67. 田藝衡、朱碧蓮點校(2012)。留青日劄。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68. 全漢昇(1991)。美洲白銀與明清間中國海外貿易關係。新亞學報,16
  69. 朱國楨(1959)。湧幢小品。北京:中華書局。
  70. 朱鴻林(2008)。王陽明從祀孔廟的史料問題。史學集刊,2008(6)
  71. 朱鴻林(2005)。中國近世儒學實質的思辨與習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72. 朱彝尊(1990)。靜志居詩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73. 余英時(2004)。治史自反錄。讀書,301
  74. 余英時(1992)。中國歷史轉型時期的知識份子。臺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75. 余輝、方志遠(2014)。明初朱季友獻書一案始末及其影響。地方文化研究,2014(1)
  76. 李洵(1985)。『大禮儀』與明代政治。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5(5)
  77. 沈俊平。明中晚期坊刻科舉用書的出版及朝野人士的反應。漢學研究,27(1)
  78. 沈德符(1959)。萬曆野獲編。北京:中華書局。
  79. 周亮工(1963)。因樹屋樹影。臺北:新興書局。
  80. 孟森(2009)。明史講義。北京:中華書局。
  81. 林富士編(2012)。中國史新論—宗教史分冊。臺北:中央研究院。
  82. 林慶彰(1983)。明代考據學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83. 林麗月。科場競爭與天下之『公』:明代科舉區域配額問題的一些考察。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20
  84. 柳存仁(1991)。和風堂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85. 宮紀子(2006)。モンゴル時代の出版文化。名古屋:名古屋大學出版會。
  86. 徐樹丕(1990)。識小錄。臺北:新興書局。
  87. 張廷玉(1974)。明史。北京:中華書局。
  88. 張哲郎(1999)。明史名詞譯釋。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11
  89. 張璉。明代專制文化政策下的圖書出版情形。漢學研究,10(2)
  90. 細谷惠志(2008)。明代朱子學における薛暄の哲學—政治哲學を中心として。了德寺大學研究紀要,2
  91. 郭姿吟(2002)。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92. 陳寶良(2006)。明代社會與文化的轉變。社會科學輯刊,2006(3)
  93. 陳寶良。從君子小人之辯看明代士大夫的精神世界。明史研究論叢
  94. 傅衣淩(1982)。從中國歷史的早熟論明清時代。明清史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天津:
  95. 湛若水、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點校。泉翁大全集
  96. 黃進興(1990)。道統與治統之間:從嘉靖九年的孔廟改制談起。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1(4)
  97. 黃彰健編(1979)。明代律例彙編。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98. 楊啟樵(1978)。明代諸帝之崇信方術及其影響。明史研究論叢,臺北:
  99. 蕭啟慶。中國近世前期南北發展的歧異與統合—以南宋金元經濟社會文化為中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36
  100. 歸有光、周本淳點校(1981)。震川先生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