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華南糧作的配角-以古籍史料所現清代臺灣的麥作為論述中心

并列篇名

The Supporting Role of Food Crops in Southern China: The Cultivation of Barley and Wheat of Taiwan in Qing Dynasty Based on Historical Materials

DOI

10.6747/CCUHISTORY.201512_(18).02

作者

吳憶雯(Yi-Wen Wu)

关键词

華南 ; 清代臺灣 ; 大麥 ; 小麥 ; 輪作 ; Southern China ; Taiwan in Qing Dynasty ; barley ; wheat ; cultivation rotation

期刊名称

中正歷史學刊

卷期/出版年月

18期(2015 / 12 / 01)

页次

33 - 65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北麥南稻」為中國傳統農業文化的特徵,大體反映了米、麥兩大糧食作物,在中國地理空間的分布情況,並且可資窺見植物生長的天然條件及限制。然而,筆者近年翻閱《明清臺灣檔案彙編》時,偶見「二麥」之記載,亦在清代臺灣的史籍文獻中見到,方知被合稱為「二麥」的大、小麥,很早就在臺灣留下栽種的紀錄。只是,現今的人們受到後來日本統治與戰後美援的歷史印象所影響,乃直覺認為臺灣的「麥作」和麵食文化,與殖民、西化和眷村有關,難以料想到二麥是跟隨漢人先民從原鄉而來。本文的目的在於透過古籍史料的耙梳,追尋二麥的蹤跡,並逐一解答偏處華南海域的臺灣何以種麥?何時開始種麥?臺灣何處種麥?二麥栽作在臺灣的農業社會中,又是扮演著何種角色等種種問題。為使論述聚焦,研究範圍將以清領時期的臺灣西部為主。並以探究臺灣麥作的起源,及麥作與臺灣人民社會生活的關係,為兩大論述軸心最後,本文耙梳史料所得的結論,可歸納出以下幾點:(一)麥作隨著漢人移民到了臺灣;(二)臺灣南端仍受氣候限制,二麥種植的南界大約在今日臺南的安平一帶;(三)17世紀的臺灣已有麥作的紀錄,但一直到清代移民在臺灣長居久留之後,二麥成為輪作的配角之一,提供農業社會因勢制宜,且更多元性的選擇。

英文摘要

Distribution of food crop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agriculture is mainly affected by climate. It has become a feature that the main planting types of food crops are wheat in northern China and rice in southern China. People would think that the cultivation of barley and wheat and the culture of wheat food in Taiwan started from the early 20^(th). Because of this agricultural feature and other historical factors such as the modernization of agricultural reform during Japanese Colonial Rule, The U.S. Aid, the Post-War agricultural policy in Taiwan, and the food culture of military dependent villages, it seems incredible that the cultivation of barley and wheat might exist early 17^(th) in Taiwan. The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is to answer questions like when and where barley and wheat were first planted in Taiwan, how and why they played a role in Taiwan’s agriculture based on the historical materials such as official records, folk documents, etc. In conclusion, this article suggested that (1) Chinese carried barley and wheat from mainland China to Taiwan traced back to 17^(th), (2) the south planting boundary line of barley and wheat is around Anping District in Tainan City due to the climate, and (3) with Chinese migrated and settled down in Taiwan, barley and wheat gradually became a part of the cultivation rotation.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臺灣總督府檔案抄錄契約文書‧土地調查公文類纂》(臺中,國立臺中圖書館整理)od-ta_04414_000209-0001-u.doc,〈轉典契字(1842 年)〉。
  2. 《岸裡大社文書》(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整理)AL00026,〈劉福立認贌耕字(1773 年)〉。
  3. 雲林縣政府,《擬定麥寮特定區計畫書》,雲林:雲林縣政府,2014年。
  4. 《臺灣總督府檔案抄錄契約文書‧土地調查公文類纂》(臺中,國立臺中圖書館整理)od-ta_04414_000207-0001-u.doc,〈典契字(1834 年)〉。
  5. 平山勳編著,《臺灣社會經濟史全集》,臺北:臺灣經濟史學會,1933 年。ntul-od-bk_isbn9789570000041_0010600106.txt,〈乾隆二十四年五月同立契人長房周世輔等」(1759 年)〉。
  6. 《岸裡大社文書》(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整理)AL00025,〈通事潘輝光立招贌耕字」(1773 年)〉。
  7. 《臺灣總督府檔案抄錄契約文書‧土地調查公文類纂》(臺中,國立臺中圖書館整理)od-ta_02025_000165,〈杜賣盡根契字(1903 年)
  8. 《臺灣總督府檔案抄錄契約文書‧土地調查公文類纂》(臺中,國立臺中圖書館整理)od-ta_04414_000208-0001-u.doc,〈添典契字(1898 年)〉。
  9. 《臺灣總督府檔案抄錄契約文書‧土地調查公文類纂》(臺中,國立臺中圖書館整理)od-ta_04408_000220,〈嘉義縣大槺榔保大槺榔庄福建臺灣鎮標中軍副總府兼管中營事帶功日三等潘為背案縱害等事(1792 年)〉。
  10. 王明義編纂(1993)。三峽鎮鎮誌。臺北:臺北縣三峽鎮公所。
  11. 王業鍵(2003)。清代經濟史論文集(一),臺北:
  12. 王禮(2006)。臺灣縣志。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13. 朱仕玠(1957)。小琉球漫誌。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4. 朱景英(1958)。海東札記。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5. 江樹生譯註(1999)。熱蘭遮城日誌(二)。臺南:臺南市政府。
  16. 江樹生譯註(2011)。熱蘭遮城日誌(四)。臺南:臺南市政府。
  17. 江樹生譯註(1999)。熱蘭遮城日誌(三)。臺南:臺南市政府。
  18. 江樹生譯註(1999)。熱蘭遮城日誌(一)。臺南:臺南市政府。
  19. 宋應星、董文校標(1962)。天工開物。臺北:世界書局。
  20. 李曉林(2001)。論福柯的考古學與系譜學。齊魯學刊,2001(2),56-60。
  21. 周璽(2006)。彰化縣志。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22. 林玉茹、李毓中(2004)。戰後臺灣的歷史學硏究:1945-2000。臺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3. 施添福(1987)。清代在臺漢人的祖籍分布和原鄉生活方式。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24. 郁永河(1959)。裨海紀遊。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25. 唐文基(1995)。福建古代經濟史。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
  26. 陳培桂(2006)。淡水廳志。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27. 曾華璧(2011)。釋析十七世紀荷蘭據臺時期的環境探索與自然資源利用。臺灣史研究,18(1),1-39。
  28. 程家潁(1963)。台灣土地制度考查報告書。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29. 黃叔璥(1957)。臺海使槎錄。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30. 臺灣史料集成編輯委員會編(2006)。明清臺灣檔案彙編。臺北:遠流出版社。
  31. 臺灣史料集成編輯委員會編(2006)。明清臺灣檔案彙編。臺北:遠流出版社。
  32. 臺灣史料集成編輯委員會編、吳密察編(2004)。明清臺灣檔案彙編。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33.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1966)。清會典臺灣事例。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34.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1959)。安平縣雜記。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35.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1964)。福建省例。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36. 蔣毓英(1993)。臺灣府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37. 鄭用錫(1959)。北郭園詩鈔。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38. 鄭鵬雲、曾逢辰(1999)。新竹縣志初稿。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39. 盧德嘉纂輯(1983)。鳳山縣采訪册。臺北:成文出版社。
  40. 謝美娥(2008)。清代臺灣米價研究。臺北:稻鄉出版社。
  41. 韓茂莉(2012)。中國歷史農業地理(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被引用次数
  1. 李力庸(2017)。深耕臺灣:2013-2015 年農業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漢學研究通訊,36(4),1-13。
  2. (2023)。涓滴成河:雲林縣「海豐堡東勢厝」古文書價值淺析。臺灣文獻,74(1),151-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