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1930-40年代中國左翼音樂運動的發展-以上海為中心的探討

并列篇名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Left-wing Music Movement in the 1930s~1940s - A Case Study of Shanghai

DOI

10.6747/CCUHISOTRY.201712_(20).05

作者

王伯祺(Wang ,Po-Chi)

关键词

左翼 ; 上海 ; 流行音樂 ; 抗日救國 ; Left-wing ; Shanghai ; Pop music ; Anti-Japanese national salvation

期刊名称

中正歷史學刊

卷期/出版年月

20期(2017 / 12 / 01)

页次

125 - 154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主要在於分析1930年代左翼音樂家們在中國瀰漫「抗日救國」熱情之時,如何針對他們所認定的「靡靡之音」加以批判並進行改造,並以反帝國主義侵略、反抗階級和民族壓迫為創作主題,配合上動員群眾歌詠的方式,來達到了鼓舞民心士氣的作用。此外,也將論述流行音樂界本身如何針對此一時期中國的動盪變化而做出自身的調整,將兒女私情的歌曲,融入戰亂中深沉的無奈,與期待戰爭儘快結束的盼望。透過本研究的進行,或許將有助於從另一個更貼近群眾的角度,來了解上海地區在全中國戰亂的影響之下,其娛樂產業的內涵與特色,並進一步探究當時的音樂人是如何「藉物抒懷」,輾轉地反映出戰爭給人們帶來的創傷和思考。

英文摘要

This treatise mainly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f how the left-wing musicians in the 1930s criticized and reformed their " Decadent Music " in China when they were filled with the "anti-Japanese national salvation" enthusiasm, and adopted anti-imperialist aggression, resisting class and national oppression for the creation of the theme, with the mobilization of the masses to sing the way, to achieve the role of encouraging morale. In addition, will also discuss how the pop music industry itself for this period of China's turbulence changes and make their own adjustments, to change romantic songs, into the deep frustration of the war, and hope that the war ended as soon as possible hope. Through this study, perhaps it will help from another point of view closer to the masses, to understand the Shanghai region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war in China, its entertainment industry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s, and further explore the musicians at that time is how to express their emotions, to reflect the war to bring people to the trauma and thinking.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王群(2008)。周璇─一個時代的聲音和影像。當代電影,3月,29-35。
    連結:
  2. 蘇雲峰(1998)。抗戰前清華大學的學生運動,1929-1938。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30,225-283。
    連結:
  3. (1989)。洗星海文集。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
  4. (2004)。聶耳日記。鄭州:大象出版社。
  5. (1985)。聶耳全集。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6. (1999)。賀綠汀全集。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
  7. (2008)。申報影印本。上海:上海書店。
  8. (2005)。魯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9. (1985)。聶耳全集。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10. Adorno(1991).The Culture Industry.London:Routledge.
  11. Jones, Andrew F.、宋偉航譯(2004)。留聲中國:摩登音樂文化的形成。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2.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硏究所(2010)。左聯回憶錄。北京:知識產權。
  13. 中國音樂家協會(1992)。論呂驥的藝術道路。瀋陽:瀋陽出版社。
  14. 王勇、鮑靜(2009)。海上留聲─海老歌縱橫談。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
  15. 王續添(2008)。音樂與政治:音樂中的民族主義。抗日戰爭研究,2008(3),110-138。
  16. 王懿之(1992)。聶耳傳。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
  17. 田村志津枝(2010)。李香蘭的戀人—電影與戰爭。臺北:臺灣書房。
  18. 何方(1997)。新中國電影音樂的奠基人─作曲家何士德。人民音樂,1997(2),20-25。
  19. 呂驥(1990)。從左翼成立及音樂小組工作談起。文藝理論與批評,1990(4),4-10。
  20. 李歐梵(2006)。上海摩登─一種新都市文化在中國,1930~1945。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21. 汪毓和(2002)。中國近現代音樂史。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22. 林宸生(1988)。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
  23. 林路(2000)。抗戰初期國統區的救亡歌詠運動。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0(4),3-6。
  24. 孫繼南(2007)。黎錦暉與黎派音樂。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
  25. 孫繼南(2002)。對黎錦暉歷史評價的再認識。人民音樂,2002(4),39-41。
  26. 馬良春編、張大明編(1980)。三十年代左翼文藝資料選編。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27. 張小虹(2006)。左聯與中國共產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8. 陳正勇(2007)。都市文化視野中的上海早期流行歌曲。青海師範大學學報,2007(5),95-100。
  29. 陳浩望(1998)。賀綠汀回憶聶耳和周璇。音樂天地,1998(3月),18-19。
  30. 陳惠惠(2010)。試論國民政府的歌詠宣傳。安慶師範學院學報,2010(2),56-61。
  31. 章華明(2011)。劉良模先生與國歌。中國宗教,2011(2),43-46。
  32. 彭永貞(1995)。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
  33. 賀綠汀(1981)。賀綠汀音樂論文集,上海:
  34. 項筱剛(2010)。二十世紀二○~四○年代的中國流行音樂。中國音樂學刊,2010(1),96-102。
  35. 馮文雙(2003)。洗星海與抗戰初期武漢歌詠救亡運動。湖北教育學院學報,2003(6),48-50。
  36. 楊成敏(2004)。瞿秋白與上海左翼文化運動。黨史文苑,2004(1),18-23。
  37. 葛濤(2005)。電波中的唱片之聲─論民國時期上海廣播唱片的社會境遇。史林,5,48-56。
  38. 劉靖之(2009)。中國新音樂史論。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39. 魏艷(2005)。呂驥與救亡歌詠運動。人民音樂,2005(8),2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