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由全球史視角從事客家研究的幾點看法

并列篇名

An Initial Exploration into the Hakka Stud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lobal History

DOI

10.6747/CCUHISOTRY.201712_(20).07

作者

吳憶雯(Yi-wen Wu)

关键词

全球史 ; 全球客家 ; 生命史 ; 海外客家 ; Global History ; Global Hakka ; life history ; overseas Hakka

期刊名称

中正歷史學刊

卷期/出版年月

20期(2017 / 12 / 01)

页次

211 - 233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嘗試以「全球史」(Global History)的概念為基礎,以「全球客家基礎資料建置計畫」的成果報告為討論中心。該計畫的主體是以在中國境內形成的「客家族群」為對象,在其群體形成與歷史發展的過程中,與海內外其他不同族群或文化群體,在海外各個國家、各個社會層次上所產生的互動關係。在此定義之下,所謂「全球客家」即是包含客家族群的原鄉,以及移居地。本文主旨在於希望透過全球史的研究視角,以執行計畫過程中發現的問題與未來可資研究的方向,做一初步的報告。目的在於將計畫執行成果透過本文,與各界學者進行交流,以啟發深度討論或延伸研究的可能性。本文首先概述「全球客家基礎資料建置計畫」的目的和成果;接著,從執行過程中,歸納出三個問題進行闡述,第一,何謂客家人?第二,如何從全球史的視角,來拓展客家研究?第三,海外客家移民生命史的建構。本文認為何謂或誰是客家人,在實務經驗層面,應該更加重視與理解研究對象的認知;亦即研究者與研究主體須要充分的對話。比較研究方法,在面對全球史視野的客家議題時,可以在宏觀的面向上,以更具體的角度切入問題意識。而海外客家移民生命史的建構,則是刻不容緩的研究工作。

英文摘要

This article is from the project of Taiwan Hakka Culture Development Center, Hakka Affairs Council. While we executed the plan, we found some questions such like How to define Hakka? How to extend the Hakka stud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lobal history? Any of the above questions is hard to answer because every culture is composed of multi-elements. Cultural analysis must be researched through a long period of time, multi-oriented, and holistic perspective. But being in pace with the execution of the project, we find more information that could provide the solution. In conclusion, this article suggested that (1) in every case study, researchers must understand the object of the study, (2) the method of comparative historical research could be a better way to the Hakka stud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lobal history, (3) collecting the life history of overseas Hakkas is the most impartment work in current Hakka studie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劉宏、張慧梅(2007)。原生性認同、祖籍地聯繫與跨國網絡的建構:二次世界大戰後新馬客家人與潮州人社群之比較研究。客家族群與在地社會:臺灣與全球經驗,臺北:
    連結:
  2. 胡志佳,《「全球客家基礎資料建置計畫」成果報告書》,苗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委託專業服務案,2016,未刊稿。
  3. 周子秋,〈日本演藝圈裡三位出色的客家妹〉,《海外客家網》,2012 年10月12 日,http://global.ihakka.net/taiwan/hakka/matter_detail.php?sn=230,取用日期:2015 年8 月29 日。
  4. Bentley, Jerry H.(1997).Shapes of World History in Twentieth-Century Scholarship.Paper prepared for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Association,Virginia, U. S.:
  5. 王東(1996)。客家學導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6. 包樂史、賴鈺勻譯、彭昉譯(2015)。看得見的城市:全球史視野下的廣州、長崎與巴達維亞。臺北:蔚藍文化。
  7. 朱國宏(1994)。中國的海外移民─一項國際遷移的歷史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8. 沈雲龍編、溫廷敬輯(1966)。茶陽三家文鈔:何如璋、林達泉、邱晉昕。臺北:文海出版社。
  9. 房學嘉(1994)。客家源流探奧。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
  10. 林正慧(2013)。華南客家形塑歷程之探究。全球客家研究,1,57-122。
  11. 約翰‧達爾文、黃中憲譯(2014)。帖木兒之後:1405 ~ 2000年全球帝國史。臺北:野人文化。
  12. 范達人、易孟醇(1991)。比較史學。湖南:湖南出版社。
  13. 根津清、陳昭分譯(1995)。客家:最強的華僑集團。臺北:絲路出版社。
  14. 貢德‧弗蘭克、劉北成譯(2008)。白銀資本:重視經濟全球化中的東方。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15. 莊英章、簡美玲(2010)。客家的形成與變遷(上)。新竹:國立交通大學出版社。
  16. 許維德(2016)。「全球客家生命史研究室」成立芻議:邁向建構「全球客家知識系」的一塊磚石。「第四屆臺灣客家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新竹縣竹北市:
  17. 陳三井(1986)。華工與歐戰。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18. 陳支平(1998)。客家源流新論。臺北:臺原出版社。
  19. 陳運棟(1989)。臺灣的客家人。臺北:臺原出版社。
  20. 彭慕蘭、邱澎生譯(2004)。大分流:中國、歐洲與近代世界經濟的形成。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21. 程美寶(2006)。地域文化與國家認同:晚清以來「廣東文化」觀的形成。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2. 黃釗(1970)。石窟一徵。臺北:學生書局。
  23.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1963)。清聖祖實錄選輯。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24. 劉佐泉(1991)。客家歷史與傳統文化。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
  25. 劉軍(2012)。明清時期「閉關鎖國」問題贅述。財經問題研究,11,21-30。
  26. 劉新成(2009)。互動:全球史觀的核心理念。全球史評論,2,3-12。
  27. 謝重光(1995)。客家源流新探。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
  28. 羅英祥(2003)。飄洋過海的客家人。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
  29. 羅香林(1992)。客家研究導論。臺北:南天書局。
  30. 羅翽雲(1984)。客方言。臺北:臺灣文藝社。
被引用次数
  1. 羅濟立(2022)。利用文本探勘初探戰後日本客家研究的現狀和課題。東吳外語學報,52,2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