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朴子高明寺與地方社會的互動初探

并列篇名

The Tnteraction Between Puzi Gaoming Temple and Local Society

作者

呂國瑋(Lu, Guo-Wei)

关键词

朴子 ; 高明寺 ; 宗教信仰 ; 臺灣日日新報 ; Puzi ; Gaoming Temple ; belief ; Taiwan Nichinichi Shimpo

期刊名称

中正歷史學刊

卷期/出版年月

22期(2019 / 12 / 01)

页次

147 - 166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最近數十年來臺灣對本土文化與歷史的重視越來越高,研究的題目也愈加廣泛和深入,其中「宗教研究」也是一個很重要的議題。尤其是民間宗教信仰,更是和民眾的大小生活密不可分,並影響著臺灣數百年來的歷史。嘉義縣的朴子市,也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地方,當地居民在開墾、居住和活動時也逐漸產生了宗教信仰和靈驗傳說,而高明寺是嘉義少數由齋教齋堂改建而成的,歷經清、日治和戰後不同的時代,而在每個時代又有不同的面貌與發展。因此欲透過查詢當時《臺灣日日新報》中的報導,試著拼湊出高明寺在日治時代中的發展,以及聯繫與臺灣歷史的其中一個環節,讓我們了解當時朴子地區的社會、政治、經濟和宗教等各方面向與歷史意義。

英文摘要

The research of local culture and history has been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in recent years in Taiwan, and the topics has been more extensive and deep. Among them, "religious research" is also an important issue, especially folk belief that has been closely inseparable associated with the life of people, and has effects on Taiwanese history for centuries. Puzi City, Chiayi County is also a historical place. The local residents bring out beliefs and stories in the process of reclamation, live and activity gradually. Gaoming Temple is a few temple that was reconstructed by zhaitang in Chiayi, and has been experienced Qing Dynasty, Japanese colony and post-war period. That has different faces and developments in each eras. Therefore, through the reports of Taiwan Nichinichi Shimpo, we can try to put together the development of Gaoming Temple in Japanese colony era, and connect the links of Taiwanese history, that lets us know the historic meaning of society, politics, economy and beliefs in Puzi.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江燦騰(2009)。通識視野下的台灣佛教傳統與現代變革。北臺灣科技學院通識學報,5,139-162。
    連結:
  2. 顏尚文(2003)。清代以來嘉義市觀音信仰寺廟類型之發展。佛學研究中心學報,8,187-212。
    連結:
  3. 《臺灣總督府檔案》(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藏)9535/0366,〈弁務署主記吉田清直外七名昇級及雇安田喜十郎ヲ弁務
  4. 《臺灣總督府檔案》(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藏) 署主記(八級俸)ニ任用シ傭人高橋巳吉ヲ雇員ニ土人項楚英ヲ雇ニ採用雇陳玉森外三名增俸ノ件(元嘉義縣ノ部)〉。
  5. 《臺灣總督府檔案》(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藏)07350/018,〈高明寺建立許可ノ件(福住靈堅)〉。
  6. 《臺灣總督府檔案》(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藏)02999/010,〈有限責任樸仔腳信用組合事務所變更登記囑託ノ件〉。
  7. 《臺灣總督府府(官)報》(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藏) 0071012374a008,〈寄附金募集許可〉。
  8. 丸井圭治郎,《臺灣宗教調查報告書》,臺北:臺灣總督府,1919。
  9. 王見川(1996).臺灣的齋教與鸞堂.臺北:南天書局.
  10. 王見川(編),江燦騰(編)(1994).臺灣齋教的歷史觀察與展望.臺北:新文豐出版.
  11. 王見川(編),李世偉(編)(2009).民間私藏臺灣宗教資料彙編第一輯.臺北:博揚文化.
  12. 朴子公學校教師群,施嘉明(譯)(2007).朴樹之蔭.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3. 江燦騰(1996).臺灣佛教百年史之研究.臺北:南天書局.
  14. 江燦騰(2001).日據時代臺灣佛教文化發展史.臺北:南天書局.
  15. 吳敏霞(2007).日據時期的臺灣佛教.臺中:太平慈光寺.
  16. 李世偉(2008).臺灣佛教、儒教與民間信仰.臺北:博揚文化.
  17. 李添春(編)(1956).臺灣省通志稿人民志宗教篇.臺中:臺灣省文獻會出版.
  18. 林美容(2012).臺灣的齋堂與巖仔-民間佛教的視角.臺北:臺灣書局.
  19. 林美容(1995)。臺灣齋堂總表。臺灣史料研究,6,26-41。
  20. 林美容(1995)。臺灣本土佛教的傳統與變遷:巖仔的調查研究。第一屆本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
  21. 林美容(1995)。從南部地區的「巖仔」來看臺灣的民間佛教。思與言,33,1-40。
  22. 邱亦松(1999).朴子懷舊.嘉義:朴子市公所.
  23. 邱亦松(編)(1998).朴子市志.嘉義:朴子鄉公所.
  24. 姚麗香(1996)。日據時期臺灣佛教與齋教關係之探討。臺灣佛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
  25. 張崑振(2003).臺灣的老齋堂.臺北:遠足文化.
  26. 曾景來,〈創刊十週年回顧教界之變遷〉,《南瀛佛教》,臺北:南瀛佛教會,第 11 卷第 7 號,頁 12-16,1933。
  27. 達梅(1977)。達梅朴子恐怖的鼠疫。嘉義文獻,8,92-94。
  28. 嘉義縣政府(編)(2009).嘉義縣志.嘉義:嘉義縣政府.
  29. 臺灣日日新報編輯部,《臺灣日日新報》,1898-1936。
  30. 增田福太郎,黃友興(譯)(2001).臺灣宗教論集.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31. 慧嚴法師(2008).臺灣與閩日佛教交流史.高雄:春暉出版.
  32. 蔡錦堂(1987)。日治末期臺灣人民宗教信仰之變遷—以「家庭正廳改善運動」為中心。史聯雜誌,19,21-56。
  33. 鄭明志(1984)。臺灣齋教的淵源及流變。臺北文獻,67,81-104。
  34. 戴國煇(編),魏廷朝(譯)(2002).臺灣霧社蜂起事件-研究與資料(下).臺北:遠流出版.
  35. 釋見豪(編),釋自衍(編)(2013).人望高水望低:記志定法師六十年出家生活.嘉義:大雲出版.
  36. 闞正宗(2011).佛教發展與皇民化運動-「皇國佛教」的歷史進程(1895-1945).臺北:博揚出版.
  37. 闞正宗(2012)。日治臺灣佛教的特點與研究。圓光佛學學報,18,101-138。
  38. 闞正宗(編)(1994).雲嘉地區臺灣佛寺《七》導遊.臺北:菩提長青出版.
被引用次数
  1. (2023)。齋堂空門化的軌跡:嘉義縣齋堂的事例。臺灣文獻,74(1),18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