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綜述臺灣歌仔戲演出宣傳的多元變遷

并列篇名

Exploration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Advertisements of Taiwanese Ge-tz Opera

DOI

10.7020/JTCT.200906.0143

作者

蔡欣欣(Hsin-Hisn Tsai)

关键词

歌仔戲 ; 演出宣傳 ; 觀眾 ; 戲單 ; 隨片登台 ; 科技網絡 ; Ge-tz Opera ; advertisements of performance ; audiences ; posters ; performing while screening ; websites

期刊名称

戲曲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5期(2009 / 06 / 01)

页次

143 - 182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臺灣歌仔戲根植於民間歲時節慶與生命禮俗,體現著人們的生活習俗與情感信仰,向來以「廟會外臺」作為維繫命脈的主要「戲路」所在,顯現著宗教儀式功能的民間文化傳統;然而隨著市場經濟與消費文化的發達,傳統戲曲也陸續開發了「戲院內臺/大眾傳媒/現代劇場」等展演場域與演出載體,形成了以休閒娛樂為目的的社會經濟行為,作為商品或產業可製作生產再營銷給觀眾欣賞。 有別於廟會民戲以「神明」為主要的觀眾對象,其他演出場域或載體基於商業票房或文化推廣的考量,都必須藉由「宣傳」來傳遞演出訊息,以說服、影響、吸引乃至於號召觀眾前來看戲。而這些演出先鋒的「報馬仔」,也隨著市場需求而有所繼承與變革。如戲路表、戲單、海報、宣傳照、報紙廣告與通俗讀物的廣告與報導、廣告看板、路燈旗與燈箱等,皆可歸屬於以文字與圖照為主要元素的宣傳品,或在書面刊載或在戶外懸掛著;至於幕間廣告、踩街遊行、隨片登臺、記者發佈會、示範講座等,主要在於由團主或演員現身說法的說唱宣傳;而當前最時興的演出宣傳,莫過於跑馬燈、電子報、電子郵件、手機簡訊、網站、部落格與Youtube等影視媒體與科技網絡的新產物等,都隨著歌仔戲演出型態的變異與時代的演進,因應發展出多元變遷的演出宣傳形式。

英文摘要

Rooted in the cultures of festivals and ceremonies, Taiwanese Ge-tz Opera represent people's lives and beliefs. Outdoor stages at temple fairs, on the other hand, have been the place where this opera continues blooming and maintaining as a tradition of folk culture and religious ritual. However, as the market economy and consumer culture prospering, traditional dramas have been adapted to perform in indoor theatres and modern theatres, or to be promoted through the mass media. They are also, to meet the need of consumers who seek entertainments, made into commodities. Different from the main audiences of temple fairs-the God, audiences of modern theatres are always drawn to theatres by advertisements that are used for the sake of box office or cultural promotion. These ”vanguards” of performances have undergone transformation in accordance with market needs. Programs, posters, photos, newspaper advertisements, popular magazines, bulletin boards, street light flags and lighted box, for instances, are advertisements that focus on words and pictures. Ways of advertising Ge-tze Opera include also commercials between acts, parades, performing while screening, news conferences, show and tell, troupe leader or actors (actresses) performing or publicizing themselves. Yet nowadays, marquee, newsletter, e-mail, cell phone text message, website, blog or Youtube seem to be the trendiest way to advertise. With the shift of performing style and time, the advertisement of Ge-tz Opera has been thus varied.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藝術
参考文献
  1. 四平戲腳色本··趕白兔(正旦)。福建省藝術研究所(藏)。
  2. 《臺灣日日新報》、《臺南新報》、《中華日報》、《華僑商報》、《全民日報》、《臺灣晚報》。
  3. 四平戲腳色本··贈寶帶(正生)。福建省藝術研究所(藏)。
  4. 四平戲腳色本·白兔記(正生)。福建省藝術研究所(藏)。
  5. 《臺灣電視週刊》、《勝利之聲廣播月刊》。
  6. 四平戲腳色本·中三元(正旦)。福建省藝術研究所(藏)。
  7. 宋孟元老(1982)。東京夢華錄。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
  8. 明吉州景居士編、王秋桂主編(1984)。善本戲曲叢刊,02。臺灣:臺灣學生書局。
  9. 明胡文煥編(1980)。群英類選。北京:中華書局影印本。
  10. 明徐文昭編、孫崇濤箋校、黃仕忠箋校(2000)。風月錦囊箋校。北京:中華書局。
  11. 明黃儒卿編、王秋桂主編(1984)。善本戲曲叢刊,09。臺灣:臺灣學生書局。
  12. 清王正祥編、王秋桂主編(1984)。善本戲曲叢刊,35。臺灣:臺灣學生書局。
  13. Harold D.,Kegan Paul(1948).Lasswell: The Analysis of Political Behaviour.Trench Trubner & Co..
  14. 上杭木偶戲。寶串(帶)記。福建省藝術研究所(藏)。
  15. 戈公振(2003)。中國報學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6. 林永昌(2006)。臺南市歌仔戲的發展與變遷。臺南:臺南市立圖書館。
  17. 林玉如(2007)。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臺灣大學大戲劇研究所。
  18. 林鶴宜(2007)。從田野出發:歷史視角下的臺灣戲曲。臺北:稻香出版社。
  19. 邱坤良(2004)。呂訴上。臺北:文建會。
  20. 屏南四平戲。四平戲角色本·正旦,四平戲角色本·正生。福建省藝術研究所(藏)。
  21. 臺灣文獻網
  22. 星亮(2003)。廣告學概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3. 倪鍾之(2005)。中國民俗通志·演藝志。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
  24. 孫崇濤(2000)。風月錦囊考釋。北京:中華書局。
  25. 徐亞湘(2006)。日治時期臺灣戲曲史論-現代化作用下的劇種與劇場。臺北:南天書局。
  26. 徐亞湘主編(2004)。日治時期臺灣報刊戲曲資料檢索光碟。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27. 徐麗紗、林良哲(2007)。從日治時期唱片看臺灣歌仔戲。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28. 張庚主編、郭漢城主編(1981)。中國戲曲通史。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29. 梅蘭芳(1961)。舞臺生涯四十年。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30. 陳翹(2007)。福建戲史探考。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31. 臺灣電影雜誌
  32. 葉明生(2004)。福建傀儡戲史論。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33. 葉龍彥(1995)。光復初期臺灣電影史。臺北:財團法人國家電影資料館。
  34. 蔡欣欣(2005)。戲說·說戲-內臺資深歌仔戲藝人口述劇本。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35. 蔡欣欣(2008)。月明冰雪闌-有阿情嬤洪明雪的歌仔戲人生。臺北縣:臺北縣政府文化局。
  36. 蔡欣欣(2005)。臺灣歌仔戲史論與演出評述。臺北:里仁書局。
被引用次数
  1. 鄧宗聖、曾喜城(2012)。明華園歌仔戲團之新聞敘事分析:以聯合報為例。美和學報,31(2),97-122。
  2. 黃茱珺,陳淳迪,梁善淳(2022)。年輕族群對金門僑鄉推廣數位平台的偏好與需求。設計學研究,25(1),51-76。
  3. 楊宗羲,陳渝苓(2015)。休閒即文化:休閒在文化層次中的多元角色與呈現。興大體育學刊,14,87-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