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糶酒》與《扛茶》、《拋茶》-一段客家三腳採茶戲變遷歷程考察

并列篇名

Tiaojiu, Kangcha and Paocha-An Exploration of the Transition of a Three-Role Tea-Picking Hakka Opera

DOI

10.7020/JTCT.200912.0173

作者

蘇秀婷(Hsiu-Ting Su)

关键词

糶酒 ; 扛茶 ; 拋茶 ; 拋採茶 ; 三腳採茶戲 ; Tiaojiu ; Kangcha ; Paocha ; Paocaicha ; Three-Role Tea-Picking Opera

期刊名称

戲曲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6期(2009 / 12 / 01)

页次

173 - 201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糶酒》、《扛茶》、《拋茶》是三腳採茶戲中有關「茶文化」獨具特色的劇目,《糶酒》是丑旦間藉著喝茶吃酒來插科打諢;《扛茶》、《拋茶》則是旦角藉著請吃茶與觀眾進行互動,由觀眾出題,現場即興賦歌,藉以獲得觀眾打賞。這三個劇目呈現採茶戲演出中狂歡廣場的宴飲文化,以及在農閒時節的逸出常態的「非常」特質。本文從劇本、文獻記錄、表演實踐三者考察《糶酒》、《扛茶》、《拋茶》之間的承繼關係與變遷過程,演出型態與傳播,及其戲劇結構、廣場特質等。由此進一步思考三腳採茶戲劇目的不確定性與流動性,並觀察當代採茶戲班對於《糶酒》、《拋茶》所建構的傳統想像。

英文摘要

Tiaojiu (Selling Liquor), Kangcha (Lifting Tea) and Paocha (Throwing Tea) are unique repertories within the Hakka three-role tea-picking opera relating to the ”Tea Culture.” Tiaojiu presents chou (clown) and dan (female) characters' buffoonery over tea and liquor. Kangcha and Paocha feature female characters interacting with the audience by inviting them to drink tea. During the show audience also make requests and performers on stage would then respond to them by composing songs to answer, spontaneously. If the audiences are happy with the answers, they would give the performers money as rewards. These three repertories manifest the carnival spirit of banquet culture in the performance of tea-picking opera, as well as the accompanying ”extraordinary” scene of leisure season in rural area. This study examines libretto, literary records, and performing practice to locate the connections and transitions among Tiaojiu, Kangcha and Paocha. It also investigates their respective performing types and spreading, dramatic structures, and carnival square elements, etc. Finally, this paper contemplates on the uncertain and varying quality of these repertories, and upon witch observing how the contemporary tea-picking opera troupes are reconstructing traditional images in their performances of Tiaojiu and Paocha.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藝術
参考文献
  1. 台灣日日新報
  2. 台灣日日新報
  3. 台灣日日新報
  4. 台灣日日新報
  5. 台灣日日新報
  6. 台灣日日新報
  7. 巴赫金(1998)。巴赫金全集。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
  8. 片岡巖著、陳金田譯(1987)。台灣風俗志。台北市:眾文。
  9. 王建剛(2001)。狂歡詩學—巴赫金思想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
  10. 台灣慣習研究會(1969)。台灣慣習記事,1(3)
  11. 台灣總督府文教局(1927)。臺灣に於支那ける演劇及臺灣演劇調。台北市:台灣總督府文教局。
  12. 竹內治、濱田秀三郎(1944)。台灣演劇の現狀。東京:丹青書房。
  13. 呂訴上(1961)。台灣電影戲劇史。台北市:銀華。
  14. 李豐楙(1993)。由常入非常—中國節日慶典中的狂文化。中外文學,22(3)
  15. 洪惟助(2004)。關西祖傳隴西八音團抄本整理研究。台北市:台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
  16. 范揚坤(1999)。把「片岡巖」打造成「呂訴上」—一段描述客家採茶戲文字的變遷考。茶鄉戲韻—海峽兩岸傳統客家戲曲學術交流研討會實錄,南投市:
  17. 范揚坤(1999)。苗栗縣客家戲曲發展史‧論述稿。苗栗:苗栗縣立文化中心。
  18. 風山堂(1901)。台灣慣習記事
  19. 徐亞湘(2006)。史實與詮釋—日治時期台灣報刊戲曲資料選讀。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20. 徐進堯(2002)。台灣客家三腳採茶戲與客家採茶大戲。新竹縣:新竹縣文化局。
  21. 陳雨璋(1984)。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
  22. 楊佈光(1983)。客家民謠之研究。台北市:樂韻出版社。
  23. 楊寶蓮(2006)。台灣客語說唱。竹北市:新竹縣文化局。
  24. 鄭榮興(2001)。台灣客家三腳採茶戲研究。苗栗縣:財團法人慶美園文教基金會。
  25. 鄭榮興(2006)。客家戲劇在台灣。表演藝術雜誌,40
  26. 鄭榮興(2000)。苗栗地區客八音音樂發展史—由苗栗陳慶松家族的民俗曲藝探討之。苗栗縣:苗栗縣立文化中心。
  27. 鄭榮興著、劉美枝著、蘇秀婷著(2004)。陳慶松—客家八音金招牌。台北市:時報出版。
  28. 賴碧霞(1983)。台灣客家山歌—一個民間藝人的自述。台北市:百科文化。
  29. 蘇秀婷(2005)。由劇本文學及演出實踐探討客家三腳採茶戲之風格形成。台灣音樂研究,4
  30. 蘇秀婷(2005)。台灣客家改良戲之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
被引用次数
  1. 蔡欣欣(2010)。萌生與交疊:臺灣「拋採茶」之歷史景觀、表演套式與源流演化探析。民俗曲藝,170,81-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