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戲曲批評概念與實踐

并列篇名

Concepts and Practices in Dramatic Criticism

DOI

10.7020/JTCT.201212.0001

作者

李惠綿(Huei-Mian Li)

关键词

概念 ; 術語 ; 戲曲批評 ; 務頭 ; 文律 ; 虛實 ; 結構 ; concept ; terms ; dramatic criticism ; wutou (impressiveness) ; wenlü (language and rhythm) ; xushi (fictitiousness and actuality) ; jiegou (structure)

期刊名称

戲曲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10期(2012 / 12 / 01)

页次

1 - 57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所謂「概念」是透過一個語詞去理解、掌握一個對象,而這個語詞與概念本身所要掌握的對象息息相關。作為表現概念的語詞,要求具有精確性和普遍性的定義;以便能對於複雜的事件作出簡化的、概括的反映或分類。戲曲批評中的「概念」包括兩種,一種是古典劇論中已經出現的語詞,相當於「術語」(term),即以一個簡化的、概括的語詞,反映諸項複雜的批評理論。另一種是對具有共同關鍵屬性的一類對象、事件、情景、性質的反映,雖無特定術語名之,卻也蘊含某種概念。本文以戲曲批評中「務頭、文律、虛實、結構」四個概念術語,一則概述其定義內涵,勾勒其歷史發展;古代曲論家如運用這些概念進行實際批評,亦屬實踐層次。二則就個人所見所聞,略舉古典與新編戲曲,印證這些概念的具體實踐。這四個概念大約含括一齣戲由點線至全面的基本要素。大抵而言,不論故事有所本或無所本,先要選取題材,設置人物,擬定主題。繼而運用虛實技巧,組織關目。在情節布置中,安排曲牌體聯套或板腔體腔調,編撰文律兼美、當行本色的曲詞。在行動推展與衝突安排中,刻劃人物性格。劇本不論以分場形式或無場次結構,必須有務頭所在,成為一齣戲的情節高潮或感情高潮。本文試舉古典劇作《竇娥冤》、《琵琶記》、《牡丹亭‧遊園驚夢》、《長生殿‧聞鈴》,花部《兩狼山》;以及海峽兩岸新編戲曲,如京劇《鎖麟囊》(1940)、《徐九經升官記》(1981)、《曹操與楊修》(1988)、《美人兒涅槃》(1993)、《阿Q正傳》(臺灣,1996)、《三個人兒兩盞燈》(臺灣,2005);越劇《西廂記》(1990);崑劇《梁山伯與祝英臺》(臺灣,2004)、《楊妃夢》(臺灣,2011),以及整編崑劇《尋找遊園驚夢》(臺灣,2007)、《長生殿》(臺灣,2009)等劇作,具體分析,印證戲曲批評概念術語,不僅止於理論層次,亦實踐於古典或當代戲曲創作,或可找到古今對話的意義。

英文摘要

”Concept” means understanding a subject through a word or phrase 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the subject itself. There are two types of concepts in dramatic criticism. One is the existing words in classical dramatic criticism, which is equivalent to ”term”, meaning simplified and inclusive words or phrases self reflective to complicated theory of criticism. The other type of concept signifies a reflection of subjects, events, scenes, and qualities that share common attributes. There are no specific terms to name the latter type while it does embrace certain concept. This paper discusses four concepts, or terms, of dramatic criticism-wutou (務頭, impressiveness), wenlü (文律, language and rhythm), xushi (虛實, fictitiousness and actuality), and jiegou (結構, structure). First of all, I briefly describe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definitions of the four concepts. How dramatic critics applied those concepts to their criticisms is categorized as the level of practice. Secondly, based on what I see and hear, I list examples of classical and newly adapted plays and see how the concepts are used in real plays. The above methods support my argument that concepts, or terms, of dramatic criticism not only stay in the level of theory but also could be substantiated in classical or contemporary opera. Moreover, such a comparison-based methodology would also allow us to find out the significance in the conversation between classical and contemporary opera.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藝術
参考文献
  1. 溫宇航、蘇怡安:《尋找遊園驚夢》(古蹟版),蘭庭崑劇團王志萍製作出版,2007年8月。
  2. (1984)。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3. (1998)。歷代散曲彙纂。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4. (1976)。戲典。臺北:第一文化社。
  5. (1989)。湖北京劇劇作選。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6. (1984)。善本戲曲叢刊。臺灣學生書局。
  7. (1984)。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8. 曾永義編劇:《梁山伯與祝英臺》,江蘇省文化廳承辦「全國崑曲優秀劇目展演週」,江蘇省演藝集團崑劇院演出DVD,2010年6月3日
  9. (1984)。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10. 李惠綿整編:《長生殿》,蘭庭崑劇團王志萍製作,國立故宮博物院出版DVD,2009年10月
  11. (1976)。戲典。臺北:第一文化社。
  12. (1994)。翁偶虹劇作選。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13. (1984)。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14. (1971)。散曲叢刊。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15. (1984)。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16. 曾永義編劇:《梁山伯與祝英臺》,臺北國家戲劇院首演,2004年12月24-26日,國立國光劇團製作發行DVD
  17. (1984)。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18. (1984)。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19. (1984)。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20. 周秦:〈訂譜拍曲的話〉,收入曾永義編劇:《楊妃夢》節目單,2011年9月23-25日,臺北城市舞臺首演。
  21. 曾永義編劇:《楊妃夢》,臺北城市舞臺首演,2011年9月23-25日。
  22. (1984)。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23. (2002)。當代戲曲。臺北:三民書局。
  24. (2008)。歷代曲話匯編.清代編。安徽:黃山書社。
  25. (1984)。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26. 李惠綿整編:《尋找遊園驚夢》(劇場版),蘭庭崑劇團王志萍製作,臺北城市舞臺首演,2010年6月25-27日。
  27. 元高明(2001)。琵琶記。長春:吉林出版社。
  28. 元楊朝英輯、陳加校(1985)。明抄六卷本陽春白雪。瀋陽:遼瀋書社。
  29. 元羅貫中(1984)。三國演義。臺北:黎明文化。
  30. 明葉憲祖(2000)。金鎖記。北京:中華書局。
  31. 明臧懋循(1968)。元曲選。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32. 明謝肇淛(1971)。五雜俎。臺北:新興書局。
  33. 明蘇復之(1988)。金印記。北京:中華書局。
  34. 晉陳壽、裴松之注、盧弼集解(2009)。三國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5. 梁蕭統編(1979)。昭明文選。臺北:文化圖書公司。
  36. 梁顧野王(1966)。玉篇。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37. 清丁耀亢、李增坡編(1999)。丁耀亢全集。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38. 清洪昇(1990)。長生殿。臺北:華正書局。
  39. 清陳同評、清談則評、清錢宜評(2008)。吳吳山三婦合評牡丹亭還魂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40. 劉宋范曄、王先謙集解(2003)。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
  41. 劉宋劉義慶、劉孝標注、楊勇校箋(2006)。世說新語。北京:中華書局。
  42. 丁泓譯、余徵譯(1988)。批評的諸種概念。四川:四川文藝版社。
  43. 王安祈(2008)。絳唇珠袖兩寂寞。臺北:印刻出版社。
  44. 王季烈編訂、劉富樑編訂(1969)。集成曲譜。臺北:進學書局。
  45. 王評章(2008)。戲曲性、劇種性與文學性、戲劇性的融合。福建藝術,2008(1)
  46. 王新民(1997)。中國當代戲劇史綱。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47. 王運熙編、顧易生編(1991)。中國文學批評史。臺北:五南出版社。
  48. 王運熙、顧易生(1983)。中國文學批評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49. 吳梅(1983)。中國戲曲概論。吳梅戲曲論文集,北京:
  50. 李惠綿(2009)。戲曲批評概念史考論。臺北:國家出版社。
  51. 汪安聖編(1992)。思惟心理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52. 周貽白(1982)。中國戲劇本事取材之沿襲。周貽白戲劇論文選,長沙:
  53. 周維培(1988)。也說務頭。語言研究集刊,南京:
  54. 金夢華(1969)。汲古閣六十種曲敘錄。臺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
  55. 金寧芬(1985)。何良俊曲論發義。中國古典文學論叢,北京:
  56. 昭弘改編(1994)。西廂記。天津市:百花文藝出版社。
  57. 徐坤(2003)。試論京劇《曹操與楊修》的雕塑美。湖北大學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1(1)
  58. 徐征編(1998)。全元曲。石家莊市:河北教育出版社。
  59. 張淑香(1980)。元雜劇中的愛情與社會。臺北:長安出版社。
  60. 梁伯傑譯(1977)。文學理論。臺北:大林出版社。
  61. 習志淦改編、鍾傳幸改編(1996)。阿Q正傳。復興劇藝學刊,17
  62. 習志淦編劇(1995)。美人兒涅槃。復興劇藝學刊,12
  63. 莊一拂(1982)。古典戲曲存目彙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64. 許守白(1979)。曲律易知。臺北:郁氏印獎會。
  65. 郭大宇、習志淦(1981)。繼承‧借鑑‧創新─《徐九經升官記》創作漫談。戲劇論叢
  66. 陳亞先編劇(2005)。曹操與楊修。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
  67. 陳國卿編(1989)。京劇選編。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68. 曾永義(2009)。我編撰崑劇梁祝與孟姜女。戲曲之雅俗‧折子‧流派,臺北:
  69. 程芸(2000)。沈璟合律依腔理論述評。文學遺產,5
  70. 楊小青(1994)。導演越劇西廂記札記。小百花西廂記創作評論集,天津市:
  71. 楊樹達(2004)。詞詮。北京:中華書局。
  72. 趙英勉(1994)。試評小百花西廂記的舞美設計。小百花西廂記創作評論集,天津市:
  73. 鄭騫(1973)。北曲新譜。臺北:藝文印書館。
  74. 鄭騫(1972)。景午叢編。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75. 魯迅(1996)。阿Q正傳。臺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
  76. 錢南揚(1956)。宋元戲文輯佚。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