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四喜的曲子」—論嘉道年間四喜班的崑劇演出

并列篇名

A Study of The Kun Opera Performance of Sixi Troupe in Jiaqing and Daogung Period (1796-1850) of the Qing Dynasty

DOI

10.7020/JTCT.201212.0203

作者

林芷瑩(Chin-Ying Lin)

关键词

四喜班 ; 桃花扇 ; 花雅爭勝 ; 四大徽班 ; Sixi troupe ; Taohua shan ; the competition of Huabu (regional drama) and Yabu (kunqi, kun opera) ; four most famous hui troupes

期刊名称

戲曲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10期(2012 / 12 / 01)

页次

203 - 219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以「四喜班」為考察清代嘉道年間北京劇壇崑劇演出的觀察點,企圖對於四喜作為四大「徽班」卻以「崑曲」著名一事作更精細的分析。首先由北京竹枝詞「新排一曲《桃花扇》,到處鬨傳四喜班」,討論四喜班新排《桃花扇》影響及意義。在考察竹枝詞流傳時間,以及與其他徽班所演出的崑劇劇目比對之後可知:「曲子」是四喜班刻意選擇的道路,而非其進駐北京時的樣貌。其次論及四喜班在道光的崑劇演出。北京的崑劇演出活動於道光一朝,僅繫於幾個大型徽班的帶演,然而這時透過集芳班的成立以及一些側面資料可知,四喜班在道光前期對崑劇演出的堅持異乎各大徽班,也儼然成為北京精緻藝術的代表,此時反顯四喜班的「崑性」堅強。到了道光末期,連四喜班的崑劇演出都以童伶為號召,不求其藝僅求其色,可知古雅崑曲在北京劇壇的最後一屢脈息也難以保存了。由此可見,四喜班雖為「徽班」,但藉由分析該班在嘉道年間的演出情形,可具體顯現了北京劇壇花雅之爭當中,崑劇演出漸趨邊緣化的景象。

英文摘要

This article examined the kun opera performance of Sixi troupe (四喜班) in Beijing in order to analyze why a hui (徽) troupe like Sixi was famous for its kun opera. In Jiaqing (嘉慶, 1796-1820) period, Sixi reformed the kun opera Taohua shan (桃花扇) and was well-known in Beijing. In Daogung (道光1821-1850) period, less troupes performed kun opera but Sixi still persisted in it and became the symbol of the exquisite performance. But after Daogung period, Sixi couldn't hung on any more due to less audience so stared to attract audience by the beauty of their young actors instead of the art of the older once. Although Sixi was a hui troupe, how they chose the kun performance provided a concrete case to demonstrate the decline of kun opera in Beijing in late Qing dynasty.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藝術
参考文献
  1. (1966)。百部叢書集成。板橋:藝文印書館。
  2. 孔尚任、王季思校注、蘇寰中校注、楊德平校注(1996)。桃花扇。台北:里仁書局。
  3. 王利器輯(2003)。歷代竹枝詞。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
  4. 王芷章(2003)。中國京劇編年史。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5. 王夢生(1972)。梨園佳話。台北:學海出版社。
  6. 李斗(1960)。揚州畫舫錄。北京:中華書局。
  7. 洪惟助編(2002)。崑曲表演家、曲家及學者訪問錄。台北:國家出版社。
  8. 胡忌編(1999)。戲史辨。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9. 胡忌、劉致中(1989)。崑劇發展史。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10. 徐扶明(2010)。崑劇史論新探。台北:國家出版社。
  11. 徐珂編(1986)。清稗類鈔。北京:中華書局。
  12. 袁枚、顧學頡校點(2006)。隨園詩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13. 馬少波編(1999)。中國京劇史。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14. 張次溪編纂(1988)。清代燕都梨園史料。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15. 陸小秋、王錦琦(1984)。「梆子」、「梆子腔」和「吹腔」。梆子聲腔劇種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太原:
  16. 陸萼庭(2002)。崑劇演出史稿。台北:國家出版社。
  17. 路工編選(1982)。清代北京竹枝詞。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
  18. 趙山林(1988)。歷代詠劇詩歌選注。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
  19. 蔣星煜(2001)。《桃花扇》從未被表演藝術所漠視—二百多年來《桃花扇》演出盛況述略。藝術百家,2001(1)
  20. 鐵橋山人、周育德校刊(1986)。消寒新咏。北京:中國戲曲藝術中心。
  21. 顧篤璜(1987)。崑劇史補論。蘇州:江蘇古籍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