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宋元戲曲“演述時空”論

并列篇名

The Space and Time in Performance of Song-Yuan Drama

DOI

10.7020/JTCT.201212.0059

作者

陳建森(Jian-Sen Chen)

关键词

演述時空 ; 現實生活域 ; 審美遊戲域 ; 劇情虛構域 ; 跨域 ; the space and time in performance ; reality ; entertainment ; fiction ; dialogue

期刊名称

戲曲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10期(2012 / 12 / 01)

页次

59 - 80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演述時空”是宋元戲曲劇場“存在”的基本形式。宋元戲曲藝術時空是演述者與觀眾在“劇情內外”展開交流互動的劇場“演述時空”,其主要包含劇場“現實生活域”、“審美遊戲域”、“劇情虛構域”和“跨域”四種基本形式。戲曲表演者演述身份的轉換即意味著劇場主體間交流語境的轉換,而劇場主體間交流語境的轉換亦即意味著劇場“演述時空”的轉換。宋元戲曲的“演述時空”有兩個顯著的特點:一是“演述時空”與演員、行當、劇中人和觀眾之間的交流語境同“在”;二是“演述時空”隨著劇場交流語境的潛換而變換,隨著劇場交流語境的消失而消逝。

英文摘要

The space and time in performance of Song-Yuan Drama is a basic form of being for theatre. The performers communicate with the audience in a way of inside and outside the Drama. The space and time in performance of Song-Yuan Drama includes four aspects: the reality, entertainment, fiction, and dialogue between character and backstage crew or the audience. The communication context always varies when performers change their role in Drama, which means that the space and time in performance will confront another situation. The space and time in performance of Song-Yuan Drama has two conspicuous characteristics. On the one hand, the space and time in performance exists with the communication context among performer, role, character and audience. On the other hand, the space and time in performance changes along with communication context's shift, and also loses in the train of the latter's disappearance.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藝術
参考文献
  1. (1959)。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中國戲劇出版社。
  2. 鄭騫《元雜劇的結構》,《景午叢編》上編,第195頁
  3. (1959)。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中國戲劇出版社。
  4. W•伊瑟爾(1972)。隱含的讀者:從班揚到貝克特散文小說的交流形態
  5. 中國戲曲研究院編(1959)。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中國戲劇出版社。
  6. 王季思編(1999)。全元戲曲。人民文學出版社。
  7. 王季思編(1999)。全元戲曲。人民文學出版社。
  8. 王季思編(1999)。全元戲曲。人民文學出版社。
  9. 王季思編(1999)。全元戲曲。人民文學出版社。
  10. 王季思編(1999)。全元戲曲。人民文學出版社。
  11. 王國維(1995)。宋元戲曲史。華東師範大學。
  12. 王壽之(1985)。元雜劇喜劇藝術。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
  13. 任半塘(1984)。唐戲弄。上海古籍出版社。
  14. 江流編(1990)。我與寫意戲劇觀—佐臨從藝六十年文選。中國戲劇出版社。
  15. 胡忌(1957)。宋金雜劇考。古典文學出版社。
  16. 徐大軍。元雜劇與小說關係研究
  17. 馬也(1988)。戲曲藝術時空論。中國戲劇出版社。
  18. 許子漢(1999)。明傳奇排場三要素發展歷程之研究。台大出版社委員會。
  19. 陳建森(2001)。試論元雜劇的演述性對話。戲劇藝術,2001(4)
  20. 陳建森(2009)。元雜劇的文本形式與演劇形態。人文中國學報,15
  21. 曾永義。中國古典戲劇論集
  22. 曾永義(2000)。也談戲曲的淵源、形成與發展。戲曲源流新論,臺北:
  23. 曾永義(1992)。參軍戲與元雜劇。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24. 游宗蓉(1998)。元雜劇排場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25. 黃天驥(1998)。元劇的“雜”及其審美特徵。文學遺產,1998(3)
  26. 鄒元江(2009)。中西戲劇審美陌生化思維研究。人民出版社。
  27. 齊如山(1998)。國劇藝術匯考。遼寧教育出版社。
  28. 錢南揚校注(1979)。永樂大典戲文三種。北京:中華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