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期待視野、多重異讀、身體欲望——論明清時期《牡丹亭》女性閱讀

并列篇名

Expectant Horizon, Variant Perusal and Bodily Desire: The Female Reading of "The Peony Pavilion"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DOI

10.7020/JTCT.201806_(18).0007

作者

詹皓宇(Chan, Hao-Yu)

关键词

《牡丹亭》 ; 女性閱讀 ; 期待視野 ; 多重異讀 ; 身體欲望 ; "The Peony Pavilion" ; female reading ; expectant horizon ; variant perusal ; bodily desire

期刊名称

戲曲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18期(2018 / 06 / 01)

页次

191 - 229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在《牡丹亭》完成之後,它便廣受眾人的歡迎,特別是明清時期的女性讀者。大多數明清時期的女性讀者都是具有才媛身份的年輕女子,她們堅信這一虛構的故事是真實的,女主角杜麗娘也確實是她們自己情感的映照,因此,在閱讀《牡丹亭》的這群女性讀者都擁有強烈的情感行為和個人特質。每一位女性讀者在閱讀時,都會有自己「期待視野」的主動性,也就是選擇性的心理活動,這種心理活動常常在閨閣裡運作,當閨閣作為一種權利機制、參與文本意義的建構時,女性所處的空間閱讀便是她自己話語權建構的重要策略。其實,她們是以自己的經驗來詮釋或解讀這部作品,並依據自己的情感理解度來接受這部戲曲文學。她們中的大多數同意杜麗娘的行為與行徑,而少部份女性讀者則因個人主體性的相關概念和經驗,對杜麗娘的認識有不盡相同的面貌呈現,因此產生了多重異讀。當然,在閱讀語境下,女性讀者不僅對劇中人物、也對作者充滿了理解和想像。當身體被展示為女性的一種內在衝動力量時,女性身體的感知成為最佳的欲望反應。她們跨越文本、投射杜麗娘的情感在作者身上,因而展現女性「我」到身體「我」的自主性。是以,閱讀《牡丹亭》不僅僅是一種消遣娛樂,也是一種審美作用,故本文擬從期待視野、多重異讀、身體欲望三方面,來探討明清時期女性閱讀《牡丹亭》的心理社會活動。

英文摘要

After the completion of "The Peony Pavilion", it was popular among these readers especially with female ones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Most of the female readers of "The Peony Pavilion"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were youthful women with the litterateur's identity. They resolutely believed that the fictional story was true and they were looking at themselves emotion reflecting in the heroine Du Li-niang. Therefore, the female readers of the work had strong emotional behavior and characteristics. Meanwhine they interpreted the work from their own experience, and accepted the literature according to their own understanding of emotion. With access to "The Peony Pavilion", the female readers acquired their own features. Most of them agreed with Du Li-niang's behavior, by which they estimated and measured their living. They also compared their existence and inner feelings with the heroine's and imagined experiencing the same emotional sufferings as Du Li-niang's. By reading "The Peony Pavilion" and discussing the characters of Du Li-niang, the female readers realized their own beauty and awakened their sense of self-consciousness. Reading "The Peony Pavilion" was not noly for amusement but also for an eye for beauty.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intended to explore the psychosocial activities of the female readers of "The Peony Pavilion"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via three aspects: expectant horizon, variant perusal and bodily desire.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藝術
参考文献
  1. (1988)。筆記小說大觀。台北:新興書局。
  2. (1982)。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3. (1982)。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4. (1995)。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濟南:齊魯書社。
  5. 明沈德符(1976)。萬曆野獲編。台北:新興書局。
  6. 明張琦(1959)。衡曲麈譚。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7. 明湯顯祖、徐朔方校注、楊笑梅校注(1999)。牡丹亭。台北:里仁書局。
  8. 明湯顯祖、徐朔方箋校(1999)。湯顯祖全集。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
  9. 明葉紹袁編、冀勤輯校(1998)。午夢堂集。北京:中華書局。
  10. 〔明〕衛泳編輯:《冰雪攜》,上海:中央書店,1935年
  11. 清史震林(1987)。西青散記。北京:中國書店。
  12. 清吳震生批評、清程瓊批評、華瑋點校、江巨榮點校(2004)。才子牡丹亭。台北:學生書局。
  13. 清俞用濟(2010)。醒石緣。北京:學苑出版社。
  14. 清梁紹壬(1982)。兩般秋雨盦隨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5. 清陳同、清談則、清錢宜(2008)。吳吳山三婦合評牡丹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6. 清彭際清(1975)。善女人傳。台北:新文豐出版社。
  17. 清焦循(1970)。劇說。台北:廣文書局。
  18. 清鄒弢(1993)。海上塵天影。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
  19. 〔清〕劉雲份編著:《名媛詩選翠樓集》,上海:雜誌公司,1936年
  20. 清錢謙益(1961)。列朝詩集小傳。台北:世界書局。
  21. 清蟲天子編(1994)。香豔叢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22. 毛效同編(1986)。湯顯祖研究資料彙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3. 宋素風(2000)。女性主義與文學話語的再造。當代西方文論研究,2000(2),93-101。
  24. 李榮啟(2005)。文學語言學。北京:人民出版社。
  25. 汪民安(2006)。空間生產的政治經濟學。國外理論動態,2006(1),48-50。
  26. 肖瓊(2006)。從身體突圍─論後現代文化語境中的女性身體寫作。嘉興學院學報,18(2),95-99。
  27. 周強:〈你是「鐵粉」嗎?〉,《中時新聞電子報》,2015年12月21日
  28. 孟育風(2008)。拜厄特小說《占有》中的幽閉意象解析。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1(1),98-100。
  29. 俞為民編、孫蓉蓉編(2009)。新編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合肥:黃山書社。
  30. 胡經之編、張首映編(1989)。文學語言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31. 孫雨竹(2016)。A.S.拜厄特《占有》中女性的空間焦慮與空間建構。河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1(4),55-58。
  32. 高彥頤、李志生譯(2005)。閨塾師: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33. 張士民、何樹(2007)。解釋學與閱讀。臨沂師範學院學報,29(5),105-111。
  34. 張秀民(1988)。張秀民印刷史論文集,北京:
  35. 陳嬌龍(2013)。《牡丹亭》的禁毀與傳播。邢台學院學報,28(3),73-75。
  36. 喬治‧J. E.‧格雷西亞、汪信硯譯、李白鶴譯(2015)。文本:本體論地位、同一性、作者和讀者。北京:人民出版社。
  37. 華萊士‧馬丁、伍曉明譯(1991)。當代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38. 費爾迪南‧德‧索緒爾、高名凱譯(2009)。普通語言學教程。北京:商務印書館。
  39. 雅克‧德里達、杜小真譯(2001)。聲音與現象:胡塞爾現象學中的符號問題導論。北京:商務印書館。
  40. 楊振良(1992)。牡丹亭研究。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41. 蔡毅編(1989)。中國古典戲曲序跋彙編。濟南:齊魯書社。
  42. 魯迅(2004)。彷徨。台北:風雲時代出版社。
  43. 魯迅(1989)。華蓋集。台北:風雲時代出版社。
  44. 錢仲聯編(1989)。清詩紀事。上海:江蘇古籍出版社。
  45. 謝雍君(2008)。閨閣中多有解人─《牡丹亭》與明清女讀者。溫州大學學報,21(4),101-106。
  46. 韓南、徐俠譯(2004)。中國近代小説的興起。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47. 韓淑舉(2009)。明清女性閱讀活動探析。圖書館工作與研究,1,6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