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傳統揚琴伴奏歌仔戲之遞變

并列篇名

The Evolution of Traditional Yangqin Accompaniment in Hokkien Opera

DOI

10.7020/JTCT.201912_(21).0003

作者

詹金娘(Zhan, Jin-Niang)

关键词

傳統揚琴 ; 戲曲伴奏 ; 樂師 ; 歌仔戲 ; 文場 ; Traditional yangqin ; opera accompaniment ; musician ; Hokkien opera ; string section

期刊名称

戲曲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21期(2019 / 12 / 01)

页次

75 - 108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揚琴於明末清初傳入中國,隨著先民遷徙流播至臺灣。由於移民文化之使然,隨著時間的積累與大眾娛樂消費的多樣性,「揚琴」為歌仔戲班吸納成為戲曲伴奏中不可或缺的一員。究其發展之緣由,實為觀眾喜好與揚琴演奏者於戲班文場的位階為主要關鍵。本文以百年傳統揚琴在戲曲伴奏文獻為研究對象,時間跨度2001年-2018年歌仔戲揚琴田野調查訪談為輔助資料,試圖梳理後場伴奏樂師在不同時空的肇起與發展,盡可能呈現後場樂師身分位階所承載的活動圖像。本論文的時間跨度從2001-2013年民間樂師的訪問,至2017年傳統揚琴隨著樂師簡永福先生的辭世而後繼無人。爰此,傳統揚琴的保存與推廣是目前歌仔戲伴奏者必須思考的問題。本文撰述之重要目的力圖呈現一個豐富、多角度傳統揚琴伴奏歌仔戲的風貌,為揚琴表演藝術提出另一種詮釋空間。是以,不僅填補臺灣戲曲史及傳統音樂史中彌足珍貴的文獻史料,並進一步探索臺灣揚琴藝術史的研究向度。

英文摘要

The yangqin (hammered dulcimer) was introduced into China during the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 dynasties and Chinese settlers brought this instrument with them to Taiwan. The uniqu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se immigrants merged and developed over time into a diversity of entertainment options for the masses. The yangqin was absorbed into opera and became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opera accompaniment. The main reason for its progressive development is because the yangqin became the audience favorite within the string section of the Hokkien opera musical accompaniment. The subject of this paper is on traditional yangqin in opera accompaniment over the past 100 year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organize and elucidate the rise and development of its accompaniment in Hokkien opera by musicians in different periods of time and various locations. It also attempts to shed light on the hierarchical role the traditional yangqin has had in the accompaniment of these performances. Although this paper is simply a historical description of opera music activities, it also leads up to the passing away of traditional yangqin educator Mr. Jian Yong-fu in 2017, a dramatic loss for this musical, artistic and cultural tradition. The author attempts to present an abundance of diverse perspectives on the evolution of the traditional yangqin accompaniment in Hokkien opera during this time period, offering additional insights into the traditional two-bridge dulcimer performing arts. This paper provides an invaluable supplement, filling the absence of historical data on Taiwan's traditional opera and music and gives further impetus for exploring the history of the traditional yangqin performing arts in Taiwan.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藝術
参考文献
  1. (1921)。《臺南新報》,(臺南:臺南新報社,1921年─1945年),影像微捲。
  2. 資料來源整理至網站https://zh.wikipedia.org/zh-tw/2018/10/1下載。
  3. (1898)。《臺灣日日新報》,(1898年─1944年,國立臺灣圖書館),影像微捲。
  4. [清]郁永河:《稗海記遊》,(臺北:臺灣文獻叢刊1697年)。
  5. [清]徐坷:《清稗略鈔》,(上海:上海商務出版社,1925年)。
  6. 石榮峰(2002)。石榮峰:2002年4月6日,(接受詹金娘訪問關於揚琴在以成書院的發展情形)。
  7. 呂福祿(2001)。呂福祿:2001年6月28日,(接受詹金娘訪問關於蘇桐的身世背景)。
  8. 李國治(2002)。李國治:2002年1月30日。(接受詹金娘訪關於廣東音樂揚琴的使用)。
  9. 李棟樑(2003)。李棟樑:2003年3月14日,(接受詹金娘訪問關於北管揚琴的由來與揚琴的定弦)。
  10. 周凱(編修)(1961).廈門志.臺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1. 林永德(2001)。林永德:2001年12月13日。(接受詹金娘訪問關於蘇桐揚琴演奏的相關問題)。
  12. 林海濤:《同聲集》,(臺南:以成書院,1933年)。
  13. 林登雲:《典型俱在》(嘉義:肅雝社,1897年)。
  14. 洪堯進(2002)。洪堯進:2002年4月20日,(接受詹金娘訪問關於歌仔戲揚琴之由來)。
  15. 許亞芬(2002)。許亞芬:2002年2月11日,(接受詹金娘訪關於歌仔戲揚琴的相關問題)。
  16. 陳保宗:《臺灣習俗》,(臺北:京都書局支店,1942年)。
  17. 陳美娥(1993)。前瞻民族音樂發展。第二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18. 游素凰(1993)。前瞻民族音樂發展。第二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19. 黃種煦(2003)。黃種煦:2003年11月30日,(接受詹金娘訪問關於黃世清的相關問題)。
  20. 葉明德(2013)。葉明德:2013年1月15日,(接受詹金娘訪問關於揚琴與藝旦曲師的相關問題)。
  21. 葉美景(2001)。葉美景:2001年12月19日,(接受詹金娘訪問關於揚琴與藝旦的問題)。
  22. 彰化縣政府(1999).彰化縣口述歷史─戲曲篇.彰化:彰化縣文化中心.
  23. 彰化縣政府(1999).彰化縣口述歷史─戲曲篇.彰化:彰化縣文化中心.
  24. 劉亦萬(2001)。劉亦萬:2001年12月16日,(接受詹金娘訪問關於廣東音樂揚琴的使用)。
  25. 劉美女(2013)。劉美女:2013年3月15日,(接受詹金娘訪問關於蘇桐的相關問題)。
  26. 蔡周森(2002)。蔡周森:2002年5月26日,(接受詹金娘訪問關於揚琴在樂社的問題)。
  27. 鄭恆隆,郭麗娟(2002).臺灣歌謠臉譜.臺北:玉山社.
  28. 謝助麟(2003)。謝助麟:2003年3月17日,(接受詹金娘訪問「梨春園」李大保的相關問題)。
  29. 簡永福(2001)。簡永福:2001年2月22日,(接受詹金娘訪問關於歌仔戲揚琴的由來與揚琴的定弦)。
  30. 蘇聰明(2005)。蘇聰明:2005年8月2日,(接受詹金娘訪問關於蘇桐流行歌謠創作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