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南曲北漸」與「北曲南漸」——曲牌個案視閾下的『曲』之變異性討論

并列篇名

Discussion on the history of the variation of Beiqu北曲 and Nanqu南曲 cases on Qupai曲牌

DOI

10.7020/JTCT.202306_(28).0003

作者

黃金龍(Huang Jinlong)

关键词

北曲 ; 南曲 ; 北曲南漸 ; 南曲北漸 ; 曲牌 ; Beiqu ; Nanqu ; Beiqu-nanji ; Nanji-beiji ; Qu-pai

期刊名称

戲曲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28期(2023 / 06 / 01)

页次

65 - 100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英文

中文摘要

在曲牌南北曲變異的過程中,以曲牌為中心,既兼顧到了曲譜和曲文的雙向考察,充分考慮到南北曲在格律演變中的詞樂互動的內在誘因,同時又注意到其地理變化所導致的文學中心的轉移、文人的流動和文學審美趣味的轉移,這些均是曲牌改變不可缺少的因素。當然,曲牌真正所具有的多重屬性在於其不僅僅表現在「依譜填詞」單方面,而是應將「因詞生樂」和「依譜填詞」視為互補的邏輯關係,更綜合了聲情、排場等多方面的考量,這樣,曲牌在曲牌联套体戲曲中獲得了極大的發展,由此曲牌的規定性便體現為一種基本範式與靈活多變的特性,正因如此,明清以來,曲牌數量大為增加,「又一體」與集曲盛行,使得曲牌音樂成為一種極富包容性的音樂形式。文章討論將從【糖多令】【玉交枝】【川撥棹】等曲牌個案的南北曲變遷過程論起,探討南北曲變異的具體脈絡;其次是具體分析南北曲交流變異的歷史根源,通過對南北曲的交流、變異可以看到音樂文學的深入交流,亦能展現一部戲曲音樂的變遷史。

英文摘要

Looking for inspection, to score and give attention to two or morethings Quwen two-way investigation, in the Beiqu北曲 and Nanqu南曲variation of the process, give full consideration to the Beiqu北曲 and Nanqu南曲, the internal cause of evolution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music and literature, at the same time, pay attention to the center of literature, as a result of its geographical change the transfer of the flow of the literati and the transfer of literary aesthetic interest, these factors are indispensable to ti change at the same time, ti have multiple attribute is its real performance not only in according to the spectral moments of unilateral, but through music and words should b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spectral moments as a complementary logic relationship, more comprehensive the genie In this way, Qu-pai曲牌 has obtained great development in Qu-pai liantao曲牌聯套體 opera. The stipulation may show as a basic paradigm of ti and flexible features, because of this, since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y, ti has increased greatly, and together with the set piece, make music become a highly inclusive of the music form the Beiqu北曲 and Nanqu南曲 thorough exchange,The discussion will be carried out from the case study, [tang duo ling]糖多令[yu jiao zhi]玉交枝 [chuan bo zhao]川撥棹, style of the Beiqu北曲 and Nanqu南曲 changes from sugar to sugar, to explore the specific context of the variation of the Beiqu北曲 and Nanqu南曲; Secondly, it analyzes the historical roots of the exchange and variation of Beiqu北曲 and Nanqu南曲 melodies. Through the exchange and variation of Beiqu北曲 and Nanqu南曲 melodies, we can see the in-depth communication of music literature, and also show the history of the change of an opera music.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藝術
参考文献
  1. 林佳儀(2008)。南北曲文化下曲牌變遷之考察。戲曲學報,2008(4)
    連結:
  2. (1984).善本戲曲叢刊.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3. (1987).善本戲曲叢刊.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4. (1984).善本戲曲叢刊.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5. (1984).善本戲曲叢刊.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6. (元)陶宗儀(1959).南村輟耕錄.北京:中華書局.
  7. (明)毛晉(編)(2007).六十種曲.北京:中華書局.
  8. (明)潘之恒,汪效倚(輯注)(1988).潘之恒曲話.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9. (清)王奕清(編)(1983).欽定詞譜.北京:中國書店.
  10. [清]東山釣史;[清]鴛湖逸者同輯:《九宮譜》,清順治刻本。
  11. 中國戲曲研究院(編)(1959).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12. 王永健(1988)。「一代有一代之文學」——中國文學史研究漫談。江蘇社會科學,1988(1)
  13. 王守泰(編)(1994).崑曲曲牌及套數範例集南套.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14. 王守泰(編)(1997).崑曲曲牌及套數範例集北套.上海:學林出版社.
  15. 王季烈(輯),劉富梁(輯)(2018).集成曲譜.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16. 王桂芹,馮光鈺(2010)。旋律變化:從曲牌音樂傳播到資源共用整合——兼談「旋律」和「曲調」的異名同義詞。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10(2)
  17. 王寧(2018)。曲學與曲學研究四題。蘇州教育學院學報,2018(1)
  18. 王漢民(2014)。「回回曲」探考。音樂研究,2014(5)
  19. 王齊洲(2002)。「一代有一代之文學」文學史觀的現代意義。文藝研究,2002(6)
  20. 王衛民(編校)(2002).吳梅全集.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21. 朱昆槐(1991).崑曲清唱研究.臺北:大安出版社.
  22. 艾立中(2015)。論明末清初南北曲的演變——兼論魏良輔和沈寵綏的曲唱理念。中國韻文學刊,2015(1)
  23. 李昌集(1991).中國古代散曲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24. 李昌集(2012)。關於詞曲遞變研究的幾個問題。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2(6)
  25. 李修生(2004)。元代雜劇南移尋蹤。浙江藝術職業學院學報,2004(1)
  26. 沈金浩(1988)。「一代有一代之文學」辨析。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8(4)
  27. 周學明(1994)。詞與樂之關係及其嬗變。天津社會科學,1994(6)
  28. 季國平(1990)。北曲形成論─聯套篇。中國音樂學,1990(1)
  29. 武俊達(1987).崑曲唱腔研究.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30. 武俊達(1999).戲曲音樂概論.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31. 俞為民(2003)。元代南北戲曲的交流與融合(下)。山西師大學報,2003(4)
  32. 俞為民。宋元南戲曲調探源。中華戲曲,6
  33. 俞為民(2003)。元代南北戲曲的交流與融合(上)。山西師大學報,2003(1)
  34. 俞為民(2005).曲體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35. 俞為民(2012).中國古代曲體文學格律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36. 施議對(2008).詞與音樂關係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37. 洪惟助(2010).崑曲宮調與曲牌.臺北:國家出版社.
  38. 洛地(2013)。諸宮調、元曲所謂「宮調」疑議。江蘇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5)
  39. 胡元翎(2009)。詞之曲化辨。文學遺產,2009(2)
  40. 孫玫(1998)。關於南戲和傳奇歷史斷限的再認識。明清戲曲國際探討會論文集,臺北:
  41. 孫從音(2003).中國崑曲腔詞格律及應用.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
  42. 徐子方(2006)。南戲傳奇化和傳奇昆曲化。浙江萬裡學院學報,2006(1)
  43. 張士魁(2003)。中國戲曲聲腔興衰更替的思辨。戲劇文學,2003(2)
  44. 張正學(2014)。試論宋元南戲的韻系、韻部與用韻。戲劇藝術,2014(4)
  45. 陶然(2003)。論元代之詞曲互動。浙江社會科學,2003(5)
  46. 曾永義(2017).「戲曲歌樂基礎」之建構.臺北:三民書店.
  47. 程蕓,李艷華(2015)。明人「翻北曲」現象初探——兼論元曲的「經典化」和「再生產」。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2015(3)
  48. 馮光鈺(2004)。曲牌:中國傳統音樂傳播的載體和特有音樂創作思維。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04(1)
  49. 楊偉業。論沈璟<南曲曲譜>對「南九宮」的首次構建。浙江藝術職業學院學報,14(4)
  50. 解玉峰(2005)。「歌永言」:南北曲唱的根本特徵。浙江藝術職業學院學報,2005(4)
  51. 解玉峰(2012)。「曲牌」本不分「南」、「北」。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2012(6)
  52. 路應崑(2018)。黃翔鵬先生的南北曲宮調研究。中國音樂,2018(2)
  53. 趙山林(2002)。金元詞曲演變與音樂的關係。社會科學戰線,2002(5)
  54. 趙義山(1993).元散曲通論.成都:巴蜀書社.
  55. 趙義山(2016)。百年問題再思考——北曲雜劇音樂體制源流新探。文學評論,2016(4)
  56. 趙義山(2004)。試論分南北曲進行曲學批評的得失。學術月刊,2004(12)
  57. 趙義山(2019)。北曲雜劇音樂體制源流再討論。文藝研究,2019(5)
  58. 趙義山(2009)。明代前後期之南北曲盛衰觀。文學評論,2009(5)
  59. 劉再生(2000)。論中國音樂的歷史形態。音樂研究,2000(2)
  60. 歐陽江琳(2002)。試論明代南曲北調與北曲南腔。中國韻文學刊,2002(1)
  61. 蔣星煜(1962)。昆山腔發展史的再探索。上海戲劇,1962(12)
  62. 蔡際洲(1993)。南北曲形成的文化生活。中國音樂學,1993(1)
  63. 鄭西村(1984)。南宋「溫州雜劇」產生問題的商榷。戲劇藝術,1984(2)
  64. 鄭西村(2000).崑曲音樂與填詞乙稿倚聲填詞度曲.臺北:學海出版社.
  65. 鄭孟津,潘好男,馬必勝(2007).中國長短句體戲曲聲腔音樂.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66. 鄭騫(2005).北曲套式彙錄詳解.台北:藝文圖書館.
  67. 鄭騫(1973).北曲新譜.台北:藝文印書館.
  68. 錢南揚(2009).宋元戲文輯佚.北京:中華書局.
  69. 錢南揚(2009).漢上宧文存梁祝戲劇輯存.北京:中華書局.
  70. 錢南揚(2009).永樂大典戲文三種校注.北京:中華書局.
  71. 錢南揚(2009).漢上宧文存續編.北京:中華書局.
  72. 龍建國(2004)。論諸宮調對北曲的影響。井岡山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2004(1)
  73. 謝維揚(編),房鑫亮(編)(2010).王國維全集.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74. 謝維揚(編),房鑫亮(編)(2010).王國維全集.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