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文學作家、劇本創作與舞台呈現-以楊逵戲劇論為中心

并列篇名

On Writer and Playwright Yang Kui's Theories and Stagings of the Theatre

DOI

10.6257/2010.6117

作者

邱坤良(Kun-Liang Chiu)

关键词

楊逵 ; 怒吼吧!中國 ; 街頭劇 ; 築地小劇場 ; 錦上花 ; Yang Kui ; Roar China ; Street Theater ; Tsukiji Shogekijo Tsukiji Little Theatre ; The Brocade Flowers

期刊名称

戲劇研究

卷期/出版年月

6期(2010 / 07 / 01)

页次

117 - 147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近二十年來,日治時期台灣新劇史的研究者日多,以文學作家戲劇作品為題材者也不乏其人,楊逵戲劇作品的研究成果尤為豐碩。然而,戲劇創作,除了創作者本身的能力,還要客觀的政治、社會經濟與文化環境,也需要各種劇場元素的配合。從日治時期至戰後初期,台灣社會並未提供上述的條件,既無經常性演出的劇團,也缺乏編導演與戲劇人材培育管道;演戲的內容受到監控,創作所使用的文字/語言也常被箝制。 尤其楊逵劇本多屬街頭劇型式,有些是在綠島監獄創作,不論是日治、國府時期,統治者對於這種明顯「聚眾」的演出型式,不是採取壓制的手段,就是利用做為宣傳的工具。環境如此,楊逵創作的劇本,很難具體反映群眾內在真正的問題,也少有正式演出的機會。 至目前為止,研究楊逵戲劇作品的論述多偏向情節主題與象徵意義,至於作家的戲劇理念如何形成?劇場能量如何?在缺乏有利環境、劇場條件不足的情況,他的文本能否演出,似乎並未注意,或視為理所當然。因此,從楊逵的創作劇本頌揚其人,究竟是對作家的「愛屋及烏」,還是作家的戲劇作品本身就具有極高的藝術性或深刻文化內涵?頗讓人玩味。 本論文的重點與其說討論楊逵的劇作,不如說探索楊逵研究延伸至戲劇議題所呈現的現象及所反映的問題,也嘗試從劇場與社會文化的角度,探討楊逵的戲劇作品與劇場經驗,期望透過楊逵戲劇作品的研究,進一步瞭解日治時期台灣戲劇發展生態,以及文學作家作品與戲劇創作、演出的關係。

英文摘要

In the past two decades, research on Taiwan's New Drama (xinju) history during the Japanese Occupation period has gained prominence. The works of Taiwanese writer Yang Kui are a special focus, though he is not the only writer in Taiwanese theater. Besides a writer's talent, other requirements for writers' involvement in theatre include a favorable political, soci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environment, with a combination of various theatrical elements. However, from the Japanese Occupation era to the postwar period, Taiwan society not only lacked these conditions, but also failed to nourish theater intellectuals such as directors and actors. Theater troupes neither held frequent performances nor created and performed freely. Most of Yang Kui's theatre work was performed street theater style. Both Japanese and the Chinese Nationalist Party (KMT) governments oppressed such theatre, or used it as mere political propaganda. Therefore Yang Kui's drama could hardly reflect the real inner problems of the masses, and had little chance to be staged. So far most discourse on Yang Kui concentrates on his theater works' themes and symbolic meanings. Nevertheless, how he formed his concept of the theatre, how the dynamics of his theatre were created, how his context was played out in all kinds of unfavorable dramatic environments-all go unnoticed or just taken for granted. Therefore, this paper aims to unravel the social phenomena and issues related to Yang Kui's theatre, researching the development of Taiwanese theater during the Japanese Occupation period and the relation between literature and script writing, as well as performances from Yang Kui's work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藝術
参考文献
  1. 星名宏修、莫素微譯(2005)。「血液」的政治學─閱讀臺灣「皇民化時期文學」。臺灣文學學報,6,19-57。
    連結:
  2. 佚名:(廣告),《臺灣新聞》第3版,1943年11月26日。
  3. 浦田生:〈青年劇之意義與使命 臺中藝能奉公隊之公演之期許(下)〉,《臺灣新聞》第3版夕刊,1943年(日期不明)。
  4. 佚名:〈臺中藝奉隊 感謝輝煌戰果捐款〉,《臺灣新聞》夕刊第2版,1943年11月17日。
  5. 楊逵:〈日本殖民統治下的孩子〉,《聯合報》第8版,1982年8月10日。
  6. 鍾肇政:〈光復前的臺灣文學:史論〉,《聯合報》第12版,1979年6月1日。
  7. 佚名:〈臺中藝能奉公隊 怒吼吧中國公演〉,《臺灣新聞》第3版,1943年11月2日。
  8. 浦田生:〈青年劇之意義與使命 臺中藝能奉公隊之公演之期許(上)〉,《臺灣新聞》第2版,1943年10月22日。
  9. 楊逵:〈臺灣演劇の未來〉,《演劇通信》第3號,1942年12月15日。
  10. 佚名:〈徵兵號獻納金 蒐集百七元 怒吼吧中國演出募款〉,《臺灣新聞》,1943年11月8日。
  11. 中島利郎編、河原功編、下村作次郎編(2001)。日本統治期臺灣文學文芸評論集。東京:綠蔭書房。
  12. 中島利郎編、河原功編、下村作次郎編(2001)。日本統治期臺灣文學文芸評論集。東京:綠蔭書房。
  13. 中島利郎編、河原功編、下村作次郎編(2001)。日本統治期臺灣文學文芸評論集。東京:綠蔭書房。
  14. 中島利郎編、河原功編、下村作次郎編(2001)。日本統治期臺灣文學文芸評論集。東京:綠蔭書房。
  15. 中島利郎編、河原功編、下村作次郎編(2001)。日本統治期臺灣文學文芸評論集。東京:綠蔭書房。
  16. 井手勇(2001)。決戰時期臺灣的日人作家與皇民文學。臺南:臺南市立圖書館。
  17. 王曉波(1986)。被顛倒的臺灣歷史。臺北:帕米爾書店。
  18. 吳素芬(2005)。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南,國立臺南大學教育與經營管理研究所國語文教學碩士班。
  19. 吳新榮(2008)。吳新榮日記全集。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
  20. 吳曉芬(2000)。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戲劇研究所。
  21. 呂訴上(1961)。臺灣電影戲劇史。臺北:銀華出版社。
  22. 尾崎秀樹(1991)。臺灣文學の近情。文學評論,2(12),192。
  23. 尾崎秀樹、陸平舟譯、間ふさ子譯(2004)。舊殖民地文學的研究。臺北:人間出版社。
  24. 巫永福(2003)。我的風霜歲月—巫永福回憶錄。臺北:望春風出版社。
  25. 巫永福、沈萌華主編(1996)。巫永福全集.文集卷。臺北:傳神福音文化公司。
  26. 林安英(1998)。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27. 林樊(1978)。楊逵畫像。臺北:筆架山出版社。
  28. 河原功編、中島利郎編(1999)。日本統治期臺灣文學臺灣人作家作品集。東京:綠蔭書房。
  29. 邱坤良(2008)。在台日本人戲劇家與臺灣戲劇─以松居桃樓為例。「帝國主義と文學」研討會,愛知:
  30. 邱坤良(1997)。從文化劇到臺語片─張深切的戲劇人生。藝術評論,8,23-41。
  31. 邱坤良(1992)。舊劇與新劇:日治時期臺灣戲劇之研究(一八九五~一九四五)。臺北:自立晚報出版社。
  32. 邱坤良(2008)。飄浪舞台:臺灣大眾劇場年代。臺北:遠流出版社。
  33. 星名宏修(1997)。中國.臺灣における「吼えろ中國」上演史─反帝國主義の記憶とその變容。日本東洋文化論集,1997(3)
  34. 星名宏修(2000)。臺灣における楊逵研究─「吼えろ支那」はどう解釋されてきたか。「日本臺灣學會」第二回學術大會,東京:
  35. 張恒豪(1986)。超越民族情結重回文學本位─楊逵何時卸下「首陽農園」?。文星,99,120-124。
  36. 張朝慶(2009)。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南,國立臺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
  37. 陳芳明(1988)。楊逵的文學生涯:先驅先覺的臺灣良心。臺北:前衛出版社。
  38. 彭小妍主編(1998)。楊逵全集第二卷.戲劇卷(下)。臺北: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
  39. 彭小妍主編(1998)。楊逵全集第一卷.戲劇卷(上)。臺北: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
  40. 彭小妍主編(2001)。楊逵全集第九卷.詩文卷(上)。臺北: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
  41. 彭小妍主編(2001)。楊逵全集第十卷.詩文卷(下)。臺北: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
  42. 焦桐(1990)。臺灣戰後初期的戲劇。臺北:臺原出版社。
  43. 黃惠禎(1994)。楊逵及其作品研究。臺北:麥田出版社。
  44. 黃惠禎(2004)。博士論文(博士論文)。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45. 楊素絹主編(1976)。壓不扁的玫瑰花—楊逵的人與作品。臺北:輝煌出版社。
  46. 楊翠(1995)。楊逵出土遺稿的內容與意義。臺灣史料研究,6,162-165。
  47. 臺灣文學論集刊行委員會編(1999)。臺灣文學研究の現在。東京:綠蔭書房。
  48. 戴國煇、內村剛介訪問、陳中原譯(1983)。楊逵的七十七年歲月—一九八二年楊逵先生訪問日本的談話記錄。文季,1(4),8-30。
  49. 聯合報編輯部編(1981)。寶刀集:光復前臺灣作家作品集。臺北:聯合報。
  50. 鍾肇政(1998)。鍾肇政回憶錄(二)。臺北:前衛出版社。
  51. 蘆田肇(1999)。「怒吼罷,中國!」覺書き:「Рыуи Китай」から「吼えろ支那」,そして「怒吼罷,中國!」へ。東洋文化,77
被引用次数
  1. 邱坤良(2011)。戲劇的演出、傳播與政治鬥爭─以《怒吼吧,中國!》及其東亞演出史為中心。戲劇研究,7,107-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