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戲曲藝人戲神崇祀及禁忌文化析微

并列篇名

The Culture of Worship of Theatrical Tutelary Gods, and the Taboos Observed by Chinese Opera Performers

DOI

10.6257/2010.6027

作者

張勇風(Yong-Feng Zhang)

关键词

戲神 ; 禁忌 ; 戲神崇祀 ; 戲神禁忌 ; 功利信仰 ; Gods of Chinese opera ; taboo ; worshipping Gods of Chinese opera ; taboo of Gods of Chinese opera ; utilitarian beliefs

期刊名称

戲劇研究

卷期/出版年月

6期(2010 / 07 / 01)

页次

27 - 50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戲神作爲中國戲曲的行業神已引起學者的廣泛關注,對各戲神來源、演變和作用更是眾說紛紜,對戲曲藝人戲神崇拜的各種禁忌行爲也有所涉及,但多隻言片語,不成系統。本文以戲曲藝人戲神禁忌爲出發點,對戲曲藝人所祀戲神作出大致的梳理,在此基礎上,探討戲曲藝人祀神的原因:「借神自重」和戲曲藝人戲神禁忌的目的:「借神凝眾」,並進而揭示中國民眾祀神的內在心理:「功利信仰」。

英文摘要

It has been widely noted by scholars that deities of drama are tutelary gods of Chinese opera performers. The origins, development and functions of each drama god are still a matter of controversy. The various taboo behaviors on the part of the performers connected with the worship of theater gods are also a relevant but still unsystematically treated problem. This paper starts from the taboos involved in the worship of drama gods by Chinese opera performers, then roughly classifies the gods worshipped in Chinese opera. Based on this effort, it explores the reasons that opera performers worship their gods-weighing themselves by gods; then examines the purpose of taboo with respect to theater gods-group consolidation through gods; and finally reveals the inner psychology of most Chinese people who worship gods-utilitarian belief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藝術
参考文献
  1. 齊如山:《戲班》,北平國劇學會,1935年
  2. 佚名:〈關於「喜音聖母」——王瑤卿君之來書〉,《國劇畫報》第1卷第9期,頁33
  3. 欽定四庫全書.集部五。商務印書館。
  4. 佚名:〈丑角在後臺為什麼不受約束——從漢調的丑腳檢討就可知道〉,收入《民眾叢書.中國戲劇》,武德報社
  5. 中國戲曲志編輯委員會、《中國戲曲志.北京卷》編輯委員會編(1999)。中國戲曲志.北京卷。北京:中國ISBN中心。
  6. 中國戲曲志編輯委員會、《中國戲曲志.江蘇卷》編輯委員會編(1992)。中國戲曲志.江蘇卷。北京:中國ISBN中心。
  7. 中國戲曲志編輯委員會、《中國戲曲志.海南卷》編輯委員會編(1998)。中國戲曲志.海南卷。北京:中國ISBN中心。
  8. 中國戲曲志編輯委員會、《中國戲曲志.浙江卷》編輯委員會編(1997)。中國戲曲志.浙江卷。北京:中國ISBN中心。
  9. 中國戲曲志編輯委員會、《中國戲曲志.湖北卷》編輯委員會編(1993)。中國戲曲志.湖北卷。北京:中國ISBN中心。
  10. 中國戲曲志編輯委員會、《中國戲曲志.湖南卷》編輯委員會編(1990)。中國戲曲志.湖南卷。北京:中國ISBN中心。
  11. 中國戲曲志編輯委員會、《中國戲曲志.廣西卷》編輯委員會編(1995)。中國戲曲志.廣西卷。北京:中國ISBN中心。
  12. 中國戲曲志編輯委員會、《中國戲曲志.遼寧卷》編輯委員會編(1994)。中國戲曲志.遼寧卷。北京:中國ISBN中心。
  13. 中國戲曲研究院編(1959)。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14. 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戲曲研究》編輯部編(1987)。戲曲研究。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15. 佚名(1959)。翼宿神祠碑記。江蘇省明清以來碑刻資料選集,北京:
  16. 吳敬梓(1984)。儒林外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7. 李喬(1990)。中國行業神崇拜。北京:中國華僑出版公司。
  18. 李漁(1992)。李漁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
  19. 武豐登。演出習俗及其他。河南戲曲史志資料輯叢
  20. 俞為民主編、孫蓉蓉主編(2007)。歷代曲話彙編—新編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合肥:黃山書社。
  21. 徐扶明(1981)。元代雜劇藝術。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22. 康保成(2005)。儺戲藝術源流。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
  23. 莊長江(2006)。泉州戲班。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24. 喬健(1998)。樂戶在中國傳統社會中的地位與角色。漢學研究,16(2),267-284。
  25. 喬健、劉貫文、李天生(2002)。樂戶—田野調查與歷史追蹤。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26. 湯顯祖(1962)。宜黃縣戲神清源師廟記。湯顯祖集,北京:
  27. 湯顯祖(1973)。湯顯祖集.詩文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8. 閔源棟(1988)。梨園館碑記。清代燕都梨園史料正續編,北京:
  29. 黃玉芳、趙強。舊戲班裏有關「莊王爺」的傳聞。河南戲曲史志資料輯叢
  30. 楊勝記、白星、潘堯煌(1992)。清末蒲劇繁榮的珍貴史料—永濟韓陽鎮「梨園會館」初探。河東戲曲文物研究,北京:
  31. 劉回春(1987)。祁劇在外省的流傳與影響。戲曲研究,北京:
  32. 鄭傳寅(2004)。傳統文化與古典戲曲。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33. 譚帆(2002)。優伶。上海:百家出版社。
被引用次数
  1. 許暉林(2015)。《比目魚》的政治意涵:李漁改編實踐的一個案例研究。政大中文學報,23,207-240。
  2. 王子欣(2011)。2010年台灣地區宗教類期刊篇目索引。輔仁宗教研究,23,185-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