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
臺灣戲劇與現代主義:馬森的實踐
|
并列篇名
|
Taiwan Modern Drama and Western Modernism: The Case of Ma Sen
|
DOI
|
10.6257/2013.11061
|
作者
|
紀蔚然(Wei-Jan Chi)
|
关键词
|
理論旅行 ; 現代主義 ; 臺灣現代戲劇 ; 馬森 ; 荒謬劇場 ; traveling theories ; Modernism ; Ma Sen ; Taiwan modern drama ; Absurdist theatre
|
期刊名称
|
戲劇研究
|
卷期/出版年月
|
11期(2013 / 01 / 01)
|
页次
|
61
-
88
|
内容语文
|
繁體中文
|
中文摘要
|
本文從三個面向討論臺灣現代戲劇與西方現代主義的關係,並以馬森的戲劇實驗為例,說明西方戲劇理論,尤其荒謬劇場,被傳播到非西方世界時產生的改變。第一部分援引薩伊德、米樂和史書美的觀點,討論理論旅行所涉及的議題。第二部分討論臺灣接納與改造西方現代主義的現象。第三部分分析馬森與荒謬劇場的複雜關係。馬森深受荒謬劇場影響,他的劇作在形式上和荒謬劇有很多神似之處。然而,馬森之於認同的困惑,之於國家命運的憂心,在在使他的戲劇世界迥異於荒謬劇場或存在主義。他改造了荒謬劇場,也為臺灣現代戲劇增添風貌。
|
英文摘要
|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relations of Taiwan modern drama to Western modernism, using Ma Sen's dramatic experiments as an example. Part one deals with important issues concerning, in Edward Said's term, 'traveling theory.' Part two examines Taiwan's appropriation of Western modernism during the 1960s. Part three analyzes Ma Sen's plays to illustrate the complicated relations between the playwright and the Absurdist school. In his plays, Ma Sen employs the forms and conventions of the Theatre of the Absurd to deal with his tragic vision concerning identity crisis and the fate of China. In so doing, he performed a productive distortion of the borrowed form.
|
主题分类
|
人文學 >
藝術
|
参考文献
|
-
紀蔚然(2011)。善惡對立與晦暗地帶:臺灣反共戲劇文本研究。戲劇研究,7,151-172。
連結:
-
(1976)。曉風戲劇集。臺北:道聲出版社。
-
Shaw, George Bernard. The Quintessence of lbsenism: Now Completed to the Death of Ibsen. London:Constable, 1913.
-
(2012)。姚一葦。臺北:臺灣文學館。
-
《劇場》編輯部(1965)。伊歐尼斯柯小傳。劇場,1,9-10。
-
Barnet, Sylvan(Ed.)(2001).Types of Drama: Texts and Contexts.New York:Longman.
-
Bauman, Zygmunt(1989).Modernity and the Holocaust.New York: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
Bradbury, Malcolm(ed.),McFarlane, James(ed.)(1976).Modernism.New York:Penguin Books.
-
Calinescu, Matei(1987).Five Faces of Modernity.Durham:Duke University Press.
-
Esslin, Martin(1961).The Theatre of Absurd.New York:Doubleday.
-
Griffin, Roger(2008).Modernity, Modernism, and Fascism.London:Macmillan.
-
Guicharnud, Lacoues、瘐生譯(1965)。伊歐尼斯柯:一個失去的世界。劇場,1,1-6。
-
Jacobus, Lee A.(Ed.)(2001).The Compact Bedford Introduction to Drama.New York:Longman.
-
Williams, Raymond(1989).The Politics of Modernism.London:Verso.
-
史書美、何恬譯(2007)。現代的誘惑:書寫半殖民地中國的現代主義(1917-1937)。江蘇:鳳凰出版傳媒集團。
-
米樂、單德興編譯(1995)。跨越邊界:翻譯、文學、批評。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
坎伯、朱侃如譯(1997)。千面英雄。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姚一葦(1965)。「劇場」第一次演出的短評。劇場,4,271-272。
-
紀蔚然(2006)。現代戲劇敘事觀:建構與解構。臺北:林出版有限公司。
-
紀蔚然(1980)。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輔仁大學英國語文學系。
-
馬森(2011)。臺灣啊!我的困惑。臺北:秀威出版社。
-
馬森(2010)。馬森戲劇精選集。臺北:新地文化藝術有限公司。
-
馬森(2011)。大陸啊!我的困惑。臺北:秀威出版社。
-
馬森(2011)。花與劍。臺北:秀威出版社。
-
馬森(2011)。腳色。臺北:秀威出版社。
-
高夫曼、徐江敏譯(2011)。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
許南村(1965)。現代主義底再開發─演出《等待果陀》底隨想。劇場,4,268-271。
-
許慧琦(2003)。博士論文(博士論文)。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
-
彭耀春(2003)。與五四以來的中國大異其趣─論馬森戲劇集《腳色》。閱讀馬森:馬森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
-
劉大任(1965)。演出之後。劇場,4,267-268。
-
魯迅(1956)。吶喊。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
聶光炎(1965)。現代新劇場的形式及其實驗。劇場,2,222-230。
-
薩依德、薛絢譯(2009)。世界、文本、批評者。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