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追憶、技藝、隱喻:《桃花扇》中的「作者七人」

并列篇名

Remembrance, Artistry, and Metaphor: The Seven Recluses in The Peach Blossom Fan

DOI

10.6257/JOTS.2017.19001

作者

汪詩珮(Shih-pe WANG)

关键词

桃花扇 ; 孔尚任 ; 春秋筆法 ; 遺民 ; 隱喻 ; The Peach Blossom Fan ; Kong Shangren ; chunqiu writing strategy ; yimin (loyalist) ; metaphor

期刊名称

戲劇研究

卷期/出版年月

19期(2017 / 01 / 01)

页次

1 - 50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初衷,乃為解讀孔尚任於《桃花扇》的書寫策略上,如何將其身為聖人後代所欲承繼的「春秋筆法」,以隱、藏、暗、渡的方式深埋於文本之內,使《桃花扇》不只是一部傳奇、史劇,更為其苦心孤詣所刻畫的一部「南明春秋」。文中將具體分析七名角色—即孔尚任「自評本」所謂的七位「作者」(亂世中歸隱辟世之人);由其在劇中之貫串離合、行事聲容,觀察孔尚任如何將世變、隱喻、褒貶寄寓於「小人物」的書寫態度。文章結尾,將述及「老贊禮」一角如何成為孔尚任的夫子自道,及其於全劇首尾深埋「年月密碼」暗語的雙重心志。

英文摘要

This paper aims to analyze the chunqiu (springs and autumns) writing strategy in The Peach Blossom Fan. Its author, Kong Shangren, the 64^th descendent of Confucius, intended to transmit his family tradition in writing a classic and history, but transferred the genre as a chuanqi drama. During the Ming-Qing transition, he had to conceal his motivation within the dramatic text to prevent being recognized as a "Southern Ming Chunqiu", the penalty for which would be conviction or death. The Peach Blossom Fan is not only a dramatic text, a historical play, but also was inserted into his Confucian critical work. In this way, this paper will analyze seven characters in the play, who were called seven zuozhe (doers) in Kong's self-commentary, which means these seven people were the recluses escaped from the transition of the dynasty. The paper will explore what they did and how they thought as the plots developed, as well as observe how Kong used these "nobodies" to present the true model in those times of chaos. His praise of these "nobodies" reflects the fake and self-righteous literati and "somebodies", which constituted the subjectivity of his chunqiu writing strategy. In the end, this paper will discuss another character, Lao Zanli (the old master of Ceremonies), who is the archetype of the author himself who speaks out his inner mind and the secret codes hidden in the "date" of each scene.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藝術
参考文献
  1. 王璦玲(2005)。「忖度予心,百不失一」—論《桃花扇》評本中批評語境之提示性與詮釋性。中國文哲研究集刊,26,161-212。
    連結:
  2. 石守謙(1998)。由奇趣到復古—十七世紀金陵繪畫的一個切面。故宮學術季刊,15(4),33-76。
    連結:
  3. 李欣錫(2009)。錢牧齋《讀梅村宮詹豔詩有感書後四首》析論。清華中文學報,3,1-42。
    連結:
  4. 汪詩珮(2013)。曲境、畫境、意境:《七里灘》與「富春山居圖」。中正漢學研究,21,179-228。
    連結:
  5. 汪詩珮(2014)。感官記憶與傷逝書寫:《東京夢華錄》中的飲食與遊藝。中國飲食文化,10(1),105-157。
    連結:
  6. 華瑋(2013)。誰是主角?誰在觀看?—論清代戲曲中的崇禎之死。戲劇研究,2013(11),23-60。
    連結:
  7. 楊中薇(2015)。玩物和遺民意識的形塑:論吳偉業的《秣陵春》。戲劇研究,16,51-82。
    連結:
  8. (2012)。唐代文學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9. (2010)。清代詩文集彙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0. (1984)。東京夢華錄注。臺北:漢京文化。
  11. 余懷:《板橋雜記》,上海:大東書局,1931年。
  12. (2010)。清代詩文集彙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3. 大木康(2014)。明末江南的出版文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4. 大木康(2013)。冒襄與影梅庵憶語。臺北:里仁書局。
  15. 大木康、辛如意譯(2007)。風月秦淮:中國遊里空間。臺北:聯經出版社。
  16. 云亭山人評點、李保民校點(2012)。云亭山人評點桃花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7. 孔尚任、王季思校注(1996)。桃花扇。臺北:里仁書局。
  18. 方文(1979)。嵞山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 王德威(2010)。後遺民寫作:時間與記憶的政治學。臺北:麥田出版社。
  20. 司馬遷(1990)。史記。臺北:鼎文書局。
  21. 伊永文(2009)。以《東京夢華錄》為中心的「夢華體」文學。求是學刊,36(1),114-119。
  22. 朱熹(1984)。四書章句集註。臺北:鵝湖出版社。
  23. 吳書蔭(2002)。《桃花扇》的影印本和整理本。中國文化研究,夏之卷,41-45。
  24. 吳偉業(1975)。梅村家藏稿。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25. 呂世浩(2009)。從《史記》到《史記》—轉折過程與歷史意義。臺北:臺大出版中心。
  26. 呂曉(2012)。明末清初金陵畫壇研究。南寧:廣西美術出版社。
  27. 呂曉(2004)。周亮工「金陵八家」說考辨。美術研究,2004(3),64-69。
  28. 李孝悌(2008)。昨日到城市:近世中國的逸樂與宗教。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29. 李季編(2008)。盛世華章—中國:1662-1795。北京:紫禁城出版社。
  30. 孟元老(1962)。東京夢華錄(外四種)。北京:中華書局。
  31. 林芷瑩(2005)。文情、詩韻與史筆—論《桃花扇》中孔尚任對侯方域詩文的借拈與改作。成大中文學報,51,189-222。
  32. 侯方域(1966)。壯悔堂集。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33. 侯方域、何法周編(1992)。壯悔堂文集校箋。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34. 袁世碩(1987)。孔尚任年譜。濟南:齊魯書社。
  35. 商偉(2012)。禮與十八世紀的文化轉折:《儒林外史》研究。北京:三聯書店。
  36. 國史館編、周駿富輯(1985)。貳臣傳。臺北:明文書局。
  37. 國立編譯館編(2001)。十三經注疏。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38. 國立編譯館編(2001)。十三經注疏。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39. 張廷玉(2003)。明史。北京:中華書局。
  40. 張岱(1959)。石匱書後集。北京:中華書局。
  41. 張怡、魏連科點校(2006)。玉光劍氣集。北京:中華書局。
  42. 梁啟超(1970)。桃花扇註。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43. 陳同、談則、錢宜(2003)。吳吳山三婦合評牡丹亭還魂記。北京:學苑出版社。
  44. 陳寅恪(2001)。柳如是別傳。北京:三聯書店。
  45. 陸萼庭(2002)。崑劇演出史稿。臺北:國家出版社。
  46. 湯顯祖、徐朔方校注、楊笑梅校注(1995)。牡丹亭。臺北:里仁書局。
  47. 馮夢龍編、徐文助校注(2013)。喻世明言。臺北:三民書局。
  48. 黃仁宇(1985)。萬曆十五年。臺北:食貨出版社。
  49. 黃強、申玲燕(2012)。徐旭旦《世經堂初集》抄襲之作述考。文學遺產,2012(1),90-99。
  50. 楊閩威。《玉光劍氣集》中的明末史事考述。東亞漢學研究,358-366。
  51. 溫睿臨(1959)。南疆逸史。上海:中華書局。
  52. 葉國良(2010)。古典文學的諸面向。臺北:大安出版社。
  53. 劉寧編(2013)。柳敬亭研究。南京:鳳凰出版社。
  54. 鄧長風(2009)。明清戲曲家考略全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55. 蕭統編、李善注(1999)。文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56. 顏娟瑛(1980)。藍瑛與仿古繪畫。臺北:故宮博物院。
  57. 關德棟校注、周中明校注(1982)。賈鳧西木皮詞校注。濟南:齊魯書社。
被引用次数
  1. 林芷瑩(2018)。「以其技還奪其席」-論《桃花扇》中的「曲家」阮大鋮及其劇作。戲劇研究,21,1-33。
  2. 林芷瑩(2022)。論〈考據〉諸目對《桃花扇》文本的補充生發。戲劇研究,29,1-35。
  3. 汪詩珮(2017)。清中葉一部顛覆性的白蛇戲曲「續集」:日本天理圖書館藏《後雷峰塔傳奇》初探。國文學報,62,5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