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敘事表現、心靈書寫與情理之辯:孟稱舜《嬌紅記》的寫作承襲及其對戲曲愛情劇的開創

并列篇名

Narrative Expression, Writing of Inner-Self, and the Debate of Love/Rationality: On Meng Chengshun's Jiaohong ji, Its Literary Heritage and Innovation of Romance Drama

DOI

10.6257/JOTS.201901_(23).035

作者

林鶴宜(Ho-yi LIN)

关键词

孟稱舜 ; 嬌紅記 ; 情理之辯 ; 心靈 ; 敘事 ; Meng Chengshun ; Jiaohong ji ; debate of love/rationality ; inner self ; narrative

期刊名称

戲劇研究

卷期/出版年月

23期(2019 / 01 / 01)

页次

35 - 72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孟稱舜《嬌紅記》堪稱繼《西廂記》、《牡丹亭》之後,戲曲愛情劇的新里程碑。孟作承襲了元代宋梅洞同名小說以「工筆重彩」細膩刻劃發生在「庭院式」侷限空間細瑣事件的手法,建立真實感;並轉化小說「穿插詩詞」的寫作格套,以戲曲曲文充分抒發人物情感,因而能夠開創戲曲愛情劇別開生面的敘事風貌。孟作對原著人物的調整,關鍵性的重塑並提升了人物的思想和形象,使之能與孟氏提出的「情」觀相呼應。從小說進入文人傳奇戲曲「敘事程式」的規範,孟稱舜重新取捨、安置情節,在《西廂記》寫「情」、《牡丹亭》兼顧「情」與「慾」之上,寫進了人物的「心靈」。同時,透過辯證,訴說「情」與「理」的調和與包容,對愛情的完成提出一己的詮釋。

英文摘要

Jiaohong ji by Meng Chengshun has been hailed as a new milestone of Romance Drama, succeeding The West Chamber and Peony Pavillion. Adopting techniques from Song Meidong of the Yuan dynasty, who authored a fiction of the same title, Meng Chengshun's drama depicts rich, minute details of miscellany occurring in the limited indoor space to build up a sense of actuality. He also converts the fiction convention of interpolating verses into arias sung in a drama to fully demonstrate the character's sentiments. In this innovation, he opens up new narrative possibilities for romance drama. Meng's reworking of characters from the original fiction significantly revises their images and enhances the characters' thinking, so as to correspond to the concept of "qing" raised by Meng himself. To adjust to the narrative convention of literati's chuanqi drama, Meng Chengshun preselects and shuffles the plotline of the original fiction. Beyond the West Chamber's emphasis on qing, and the Peony Pavilion's attention on both qing and desire, Meng Chengshun deliberates on the characters' inner self. Through dialectics of the reconciliation and compliance of love and rationality, Meng Chengshun gives his own interpretation of the fulfilment of love.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藝術
参考文献
  1. 王璦玲(2001)。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劇之言情內涵及其所引生之審美構思。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8,139-188。
    連結:
  2. 中山大學戲曲史師資培訓班(1981)。《玉簪記》《綠牡丹》《嬌紅記》的思想意義和藝術特徵。文藝理論研究,1981(3),71-76。
  3. 王世貞(編),孫葆貞(校點)(1988).艷異編.瀋陽:春風文藝.
  4. 王漢民(校點),周曉蘭(校點)(2006).孟稱舜戲曲集.成都:巴蜀書社.
  5. 伊藤漱平,謝碧霞(譯)(1985)。「嬌紅記」成書經緯:其變遷及流傳過程。中外文學,156,90-111。
  6. 何宗美(2004).明末清初文人結社研究.天津:南開.
  7. 李瑞春,李艷如(2012)。《嬌紅記》的敘事策略。廣播電視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1),44-47。
  8. 李夢生(1998)。對孟稱舜嬌紅記的新剖析。廣播電視大學學報,1998(2),12-17。
  9. 季小燕,齊建華(1987)。孟稱舜及其代表作《嬌紅記》。當代戲劇,1987(2),56-58。
  10. 林近陽(增編)(1994).燕居筆記.上海:上海古籍.
  11. 林鶴宜(2003)。論明清傳奇敘事的程式性。規律與變異:明清戲曲學辨疑,臺北:
  12. 武影(2004)。《嬌紅記》:小說與戲曲辨。宜賓學院學報,4,63-67。
  13. 金雯(2010)。嘉義,嘉義大學中文所。
  14. 徐朔方,孫秋克(2006).明代文學史.杭州:浙江大學.
  15. 許金榜(1989)。《嬌紅記》的新成就與繼往開來的地位。山東師大學報,1989(3),61-67。
  16. 郭英德(1992).明清文人傳奇研究.北京:北京師大.
  17. 郭英德(1999).明清傳奇史.上海:江蘇古籍.
  18. 陳平原(2005).中國散文小說史.臺北:二魚文化.
  19. 陳益源(1996).從〈嬌紅記〉到〈紅樓夢〉.瀋陽:遼寧古籍.
  20. 陳益源(1997).元明中篇傳奇小說研究.香港:學峰.
  21. 陳國軍(2006).明代志怪傳奇小說研究.天津:天津古籍.
  22. 程毅中(1990)。《嬌紅記》在小說藝術發展中的歷史價值。許昌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90(2),15-20。
  23. 廖奔,劉彥君(2000).中國戲曲發展史.太原:山西教育.
  24. 齊裕焜(1997).明代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
  25. 歐陽光(注釋)(1988).嬌紅記.上海:上海古籍.
  26. 鄭尚憲,張冬菜(2002)。《嬌紅記》三論。戲劇文學,2002(12),64-68。
  27. 賴利明(1999)。飛紅論。貴州教育學院學報,1999(3),65-68。
  28. 龍緒江(1993)。試論《嬌紅記》的現實主義成就及其在文學史上的地位。湘潭師範學院學報,14(5),38-42。
  29. 韓昌(2007)。嘉義,中正大學中文所。
  30. 嚴明,孫愛玲(2006).東亞視野中的明清小說.臺北:聖環.
被引用次数
  1. 李佳蓮(2022)。戲曲空間運用之文本構思與演出實際——以李漁《風箏誤》及其梨園本為觀照。北市大語文學報,二十六,83-116。
  2. 林鶴宜(2020)。晚明清初小說新品類對文人傳奇戲曲敘事開創的影響。戲劇研究,25,1-41。
  3. 王秋今(2021)。眾聲喧嘩:高行健《車站》多音複調的戲劇新形式。華文文學與文化,12,6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