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晚明清初小說新品類對文人傳奇戲曲敘事開創的影響

并列篇名

The Influences of New Genres of Novels on Traditional Chuanqi Opera Narratives during the Late Ming-Early Qing Period

DOI

10.6257/JOTS.202001_(25).001

作者

林鶴宜(Ho-yi LIN)

关键词

明清文人傳奇 ; 世情小說 ; 艷情小說 ; 公案俠義小說 ; 中篇文言愛情小說 ; Chuanqi of Ming-Qing dynasties ; worldly affairs novel ; erotica novel ; detectives and chivalry novel ; medium-length classical Chinese love novel

期刊名称

戲劇研究

卷期/出版年月

25期(2020 / 01 / 01)

页次

1 - 41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晚明清初的文人戲曲創作,相較於明代中葉以前,有不少突破性的發展。除了文類本身的內在規律,更與當時商品經濟發達,通俗文藝商品化密切關連,許多文人透過參與非主流的通俗文學的編纂和創作,表達他們對禮教的反思。同屬敘事文學,小說一向是戲曲取材的主要來源之一,在此風潮下,兩者的交流和相互影響可說是前所未見,有不少作者甚至同時寫作小說與戲曲,其下龐大的讀者群也相互交錯重叠。嘉靖到萬曆年間,在原有的「歷史」、「英雄」和「神魔」之外,發展出「世情」、「艷情」、「公案」和「俠義」等白話小說新品類,「中篇文言愛情小說」亦在此時確立。這雖然並未直接促使戲曲產生相應的品類,卻對文人傳奇戲曲的敘事造成刺激,透過題材關注、情節設計、人物形象、語言風格、審美概念等新風貌的開展,全面回應諸多小說新品類帶給他們的啟發。許多珍貴的創發後來雖因遭到「詩文傳統」的覆蓋而未能持續,卻為當時代的戲曲藝術留下多姿多彩的身影,同時,也為清代中葉以後花部戲曲的全盛提供了養料。

英文摘要

Compared to traditional opera (戲曲) from earlier periods, the works of late Ming-early Qing writers possessed a certain level of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Beyond changes in the intrinsic patterns within genres, many writers, by engaging in non-mainstream literary traditions during authorship or compilation, were able to express their reflections on lijiao (禮教, Confucian ritual teachings and practice); these developments we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prosperity of urban economy and commercializing of popular literature and art of the time. As both are classified as forms of narration, traditional opera has always drawn on novels as a source of creativity; thus, their level of mutual interaction could be said to have been unprecedented. This commonality even prompted many writers to author both novels and traditional opera, causing the substantial readership of each genre to overlap. In the period of Jiajing, Longqing and Wanli emperors, (rs. 1521-1620), outside of the existing tropes on "history", "heroes" or "gods and demons", some new genres of vernacular novel as well as medium-length "classical Chinese love novel," related to "worldly affairs," "erotica," "detectives" and "chivalry," were developed. Despite not directly producing corresponding genres in traditional opera, this new development encouraged writers to utilize new styles within chuanqi (fantastic tales) opera narratives, such as those concerning subject matter, plot design, character imagery, language, aesthetics, etc., to respond in full to the above-mentioned new genres in novels. Although numerous remarkable works were later repressed by "literary tradition" and unable to be preserved, they still left a diverse and profound trace on traditional opera during this period, and at the same time, would serve as a source of nourishment for the later flourishing of mid-Qing huabu opera.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藝術
参考文献
  1. 王鴻泰(2014)。武功、武學、武藝、武俠:明代士人的習武風尚與異類交游。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85(2),209-267。
    連結:
  2. 王鴻泰(2018)。名士值幾文錢?明清間士人的挾藝交遊與名利經營。臺大文史哲學報,90,115-162。
    連結:
  3. 王鴻泰(2018)。名士值幾文錢?明清間士人的挾藝交遊與名利經營。臺大文史哲學報,90,115-162。
    連結:
  4. 林鶴宜(2019)。敘事表現、心靈書寫與情理之辯:孟稱舜《嬌紅記》的寫作承襲及其對戲曲愛情劇的開創。戲劇研究,23,35-72。
    連結:
  5. (2001).少室山房筆叢.上海:上海書店.
  6. (1994).古本小說集成.上海:古籍社.
  7. He, Yuming(2013).Home And The World: Editing The”Glorious Ming” in Woodblock-Printed Books of the Sixteenth and Seventeenth Centuries.Cambridge, Massachusetts:The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8.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古本戲曲叢刊編輯委員會(編)(1986).古本戲曲叢刊五集.上海:上海古籍.
  9. 方志遠(2004).明代城市與市民文學.北京:中華.
  10. 王永寬(2000)。論明清戲曲作品中的游俠形象。中州學術論集.古代文學卷,北京:
  11. 王利器(1981).元明清三代禁毀小說戲曲史料.上海:上海古籍.
  12. 王素存(1958)。醒世姻緣作者西周生考。大陸雜誌,17(3),7-9。
  13. 王晶卉(1998)。古典戲曲對才子佳人小說的影響。藝術百家,1998(4),52-57。
  14. 王煒(2018)。20世紀《金瓶梅》作者研究述論。中國礦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2),99-112。
  15. 古本戲曲叢刊編刊委員會(編)(1954).古本戲曲叢刊初集.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
  16. 古本戲曲叢刊編刊委員會(編)(1955).古本戲曲叢刊二集.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
  17. 古本戲曲叢刊編刊委員會(編)(1957).古本戲曲叢刊三集.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
  18. 伊維德,楊權(譯)(2016)。玩膩了的文人:呂天成與萬曆晚期江南精英的生活方式。文化遺產,2016(6),47-59。
  19. 向楷(1998).世情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
  20. 朱恆夫(1995)。《英烈傳》的作者、演變與它的藝術性。明清小說研究,1995(1),43-51。
  21. 江蘇省社會科學院明清小說研究中心文學研究所(1990).中國通俗小說總目提要.北京:中國文聯.
  22. 吳書蔭(1990).曲品校注.北京:中華書局.
  23. 李佃云(2012)。北京,首都師範大學。
  24. 李金松(2013)。《豆棚閒話》作者艾衲居士考。明清小說研究,2013(4),167-176。
  25. 李菁(2006)。上海,上海師範大學。
  26. 李漁(1992).李漁全集.杭州:浙江古籍.
  27. 杜孚信(1983).明代版刻綜錄.江蘇:廣陵古籍刻印.
  28. 林鶴宜(2003).規律與變異:明清戲曲學辨疑.臺北:里仁.
  29. 林鶴宜(1984).晚明戲曲劇種及聲腔研究.臺北:華正.
  30. 林鶴宜(2011).從戲曲批評到理論建構.臺北:國家.
  31. 胡士瑩(2012).話本小說概論.北京:商務印書館.
  32. 胡忌,劉致中(1989).崑劇史.北京:中國戲劇.
  33. 凌濛初(1998).二刻拍案驚奇.北京:華夏.
  34. 凌濛初(1994).初刻拍案驚奇.北京:華夏.
  35. 夏志清,胡益民(譯)(1988).中國古典小說導論.合肥:安徽文藝.
  36. 孫一珍(1996).明代小說的藝術流變.成都:四川文藝.
  37. 孫琴安(1999).中國評點文學史.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
  38. 徐文凱(2010).有韻說部無聲戲︰清代戲曲小說相互改編研究.上海:中國傳媒大學.
  39. 馬衍(2009)。明代中後葉傳奇對才子佳人小說的影響。南京社會科學,2009(8),75-79。
  40. 高雅芳(2010)。《牡丹亭》對才子佳人小說的影響。運城學院學報,28(1),6-9。
  41. 張廷興(2008).中國古代艷情小說史.北京:中央編譯.
  42. 張東炘(1998)。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戲劇研究所。
  43. 曹亦冰(1998).俠義公案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
  44. 梅鼎祚(編)(1996).青泥蓮花記.合肥:黃山書社.
  45. 莊一拂(編)(1986).古典戲曲存目彙考.臺北:木鐸.
  46. 許勇強(2013)。明清傳奇題材來源論略。四川戲劇,2013(3),32-35。
  47. 許滌新,吳承明(1987).中國資本主義發展史.臺北:谷風.
  48. 郭英德(1992).明清文人傳奇研究.北京:北京師範.
  49. 郭英德(1997).明清傳奇綜錄.河北:河北教育.
  50. 陳平原(2005).中國散文小說史.臺北:二魚文化.
  51. 陳平原(1992).千古文人俠客夢—武俠小說類型研說.北京:人民文學.
  52. 陳平原(2003).中國小說敍事模式的轉變.北京:北京大學.
  53. 陳益源(1997).元明中篇傳奇小說研究.香港:學峰文化.
  54. 傅衣凌(1981)。明清時代江南市鎮經濟的分析。明清資本主義萌芽研究論文集,上海:
  55. 湯顯祖(評選)(2011).續虞初志四卷.北京:人民日報.
  56. 無名氏(1982).傳奇彙考標目.北京:中國戲劇.
  57. 馮保善(2015)。江南大眾娛樂文化與明清通俗小說的崛起。江蘇社會科學,2015(4),189-196。
  58. 馮夢龍(編)(1978).醒世恆言.臺北:鼎文.
  59. 馮夢龍(編)(1980).警世通言.臺北:鼎文.
  60. 馮夢龍(編)(1980).喻世明言.臺北:鼎文.
  61. 黃強(2012)。李漁為金陵翼聖堂書坊主人考辨—與《李漁與翼聖堂、芥子園書坊關係考辨》一文作者商榷。重慶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5),5-10。
  62. 黃顯明(2018)。南京,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
  63. 楊義(1995).中國古典小說史論.北京:中國社科.
  64. 葉佳琪(2011)。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
  65. 寧稼雨(1996).中國文言小說總目提要.濟南:齊魯.
  66. 廖奔,劉彥君(2000).中國戲曲發展史.太原:山西教育.
  67. 趙興勤(2005)。從《金瓶梅詞話》到艷情小說—一次小說史演進中的分流與畸變。河池學院學報,25(6),44-49。
  68. 齊森華(編)(1997).中國曲學大辭典.杭州:浙江教育.
  69. 齊裕焜(1990).中國古代小說演變史.蘭州:敦煌文藝.
  70. 齊裕焜(1997).明代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
  71. 劉君(2004)。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
  72. 劉洪強(2008)。《續金瓶梅》成書年代新考。東岳論叢,29(3),105-109。
  73. 歐陽代發(1996)。“三言”中的馮夢龍作品。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1996(1),9-14。
  74. 歐陽代發(1999)。《情史》與「三言二拍」關係考補。文獻,1999(1),4-9。
  75. 鄭振鐸:《中國文學研究》,上海:商務印書館,1927年。
  76. 鄭培凱(1995).湯顯祖與晚明文化.臺北:允晨.
  77. 鄭菡(2005)。上海,復旦大學中國語文學研究所。
  78. 魯迅(1981).魯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學.
  79.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上海:北新書局,1936年。
  80. 蕭相愷(1992).世情小說史話.瀋陽:遼寧教育.
  81. 儲著炎(2014)。從小說戲曲的比較視角看馮夢龍的「情教」思想。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34(3),151-154。
  82. 鞠小勇(2012)。《西廂記》中的愛情觀及其對才子佳人小說的影響。劍南文學(經典教苑),2012(6),43。
  83. 韓南, Patrick,王秋桂(譯)(2008).韓南中國小說論集.北京:北京大學.
  84. 譚正壁(1983).三言兩拍資料.臺北:民主.
  85. 譚帆,陸煒(2005).中國古典戲劇理論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
被引用次数
  1. 洪逸柔(2023)。〈天理.國法.人情:崑劇《白羅衫》的律法意識與當代改編〉。戲曲學報,28,1-32。
  2. (2024)。「驅魔」與自我重置:作為暢銷商品的李漁劇作及其雙重話語。戲劇研究,33,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