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廈門新劇/文明戲研究(1921-1938):以廈門通俗教育社及李維修為中心

并列篇名

A Study of New Drama/Civilization Drama in Amoy: Centering on Li Wei Xiu and the Amoy Social Education Club

DOI

10.6257/JOTS.202201_(29).071

作者

白春燕(Chun-yen PAI)

关键词

新劇 ; 舊劇 ; 文明戲 ; 李維修 ; 廈門通俗教育社 ; New Drama ; Old Drama ; Civilization Drama ; Li Wei Xiu ; Amoy Social Education Club

期刊名称

戲劇研究

卷期/出版年月

29期(2022 / 01 / 01)

页次

71 - 102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日治時期臺灣新劇受到廈門新劇(文明戲)影響而興起,但廈門新劇傳播到臺灣的過程至今仍不明朗。目前廈門新劇尚未有體系的研究,無法展開廈門、臺灣之間的淵源研究。本文旨在釐清廈門通俗教育社新劇運動的全貌,並且考察該社新劇推動者李維修的戲劇素養來源,理解廈門新劇的發展歷史,以此作為臺灣新劇研究之基礎。本文指出,由於地理的邊陲性、協助市政治理的需求,廈門新劇沒有發展出上海文明戲那樣的商業演出劇團,而是由群眾團體通俗教育社承擔推廣的任務。通俗教育社新劇運動歷經新劇鼎盛期(1921-1924)、新劇衰微期(1924-1928)、新舊劇並行期(1928-1938)三個時期,表現出不同於上海文明戲的發展進程。當新劇日見衰微,通俗教育社新增京劇團,使新舊劇平行進展。至於通俗教育社未能發展的話劇,則有另一批受新式教育的學生們實踐。該社的年輕社員也參與其中,活用他們在通俗教育社習得的戲劇經驗,使一九三○年代的廈門同時存在話劇、新劇、舊劇各種戲劇形態。通俗教育社新劇運動為我們示範的是戲劇發展的社會文化意義。它讓我們看到一個群眾團體如何引領地區的新劇風潮,如何在新劇衰微時拾起舊劇以維持社團生命的韌性,又如何間接參與新興的話劇運動,最終為地區帶來戲劇的多樣性。

英文摘要

Taiwan's New Drama during the period of Japanese rule was affected by Amoy Social Education Club's New Drama (also called Civilization Drama), but due to the lack of study of Amoy New Drama, research about how Amoy spread the New Drama into Taiwan has not deepened. This paper aims to portray the panorama of Amoy Social Education Club's New drama movement, and clarify the theater enhancement undertaken by the New Drama promoter, Li Wei Xiu, to indicate the reason Amoy Social Education Club's New Drama movement was different from Shanghai Civilization Drama, which featured more commercial dramatic companies.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Amoy Social Education Club's New Drama movement shows three periods: the prosperous New Drama period (1921-1924), the period of decline of New Drama (1924-1928), the period of parallel of New & Old Drama (1928-1938). This is an untypical drama development style that does not resemble the trajectory of development in Shanghai. Because of its relatively peripheral location, and the necessity of seeking municipal government assistance, New Drama in Amoy was taken charge of by the public interest group Amoy Social Education Club, instead of the professional theatre company as in the traditional Shanghai style. When the New Drama declined, the Old Drama was performed by Amoy Social Education Club. At the same time, some club members attended some Modern Drama companies, and contributed their experiences learned in the Amoy Social Education Club. Amoy Social Education Club showed us a new way for a public interest group to lead the New Drama movement and create theatrical variety. Amoy Social Education Club's New Drama movement should be valued in respect to the history of society and culture.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藝術
参考文献
  1. 鍾欣志(2011)。越界與漫遊:尋覓現代觀眾的「鐘聲新劇」。戲劇學刊,14,111-151。
    連結:
  2. 〈本館要電二/厦門反日運動停頓〉,《申報》第8版,1928年4月25日。
  3. 〈拒毒會總幹事赴閩〉,《申報》第15版,1926年9月6日。
  4. 〈本館要電/閩事紀要〉,《申報》第4版,1927年10月2日。
  5. 〈啟事〉,收入廈門通俗教育社編︰《劇藝特刊》京劇專號,廈門:廈門通俗教育社,1927年。
  6. 〈留廈臺灣學生歡迎林氏〉,《臺灣民報》第6版,1925年10月11日。
  7. 〈國內要電二/廈門電〉,《申報》第6版,1924年5月20日。
  8. 〈廈門通信/活動寫真之營業〉,《臺灣日日新報》第6版,1913年3月9日。
  9. 〈廈門通俗教育社之發展(福建)〉,《通俗旬報》第15期,1924年,頁7。
  10. (1983).天風海濤.廈門:廈門日報社.
  11. (1980).中華民國史資料叢稿.北京:中華書局.
  12. 〈平民學社成立會記〉,《時報》第12版,1921年12月8日。
  13. 〈國聞二/閩南最近之軍情〉,《益世報(天津)》第7版,1924年11月28日。
  14. 〈本館要電二/廈門鼓嶼特別戒嚴〉,《申報》第8版,1928年4月2日。
  15. 〈廈門通信/活動寫真之營業〉,《臺灣日日新報》第6版,1912年12月29日。
  16. 〈時評/厦門大捕共產黨〉,《申報》第8版,1928年2月8日。
  17. (1985).廈門文史資料.廈門: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福建省廈門市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
  18. 〈彰化新劇的盛況〉,《臺灣民報》第6版,1925年3月1日。
  19. 〈請看劇界新花樣〉,《臺灣日日新報》第5版,1921年5月17日。
  20. (1986).廈門文史資料.廈門: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福建省廈門市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
  21. (1983).廈門文史資料選輯(第5輯).廈門: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廈門市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
  22. 〈再接再厲之拒毒運動〉,《申報》第14版,1927年10月12日。
  23. 〈廈門阿片公賣問題惹起全市反對當局積極籌備實現煙棍秘密運動特權〉,《臺灣新民報》第11版,1932年4月9日。
  24. 〈周耕記經租盤進沐塵舞臺生財聲明〉,《申報》第11版,1915年3月20日。
  25. 〈知行學社成立大會〉,《新聞報》第1版,1917年2月21日。
  26. (呂)啟輝:〈說幾句加入京劇部的話〉,收入廈門通俗教育社編:《劇藝特刊》京劇專號,廈門:廈門通俗教育社,1927年。
  27. (陳)佩真︰〈開場引〉,收入廈門通俗教育社編︰《劇藝特刊》京劇專號,廈門:廈門通俗教育社,1927年。
  28. 中國戲曲志編輯委員會(編)(1993).中國戲曲志.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29. 王詩琅(1979).臺灣文學重建的問題.高雄:德馨室.
  30. 王鳳霞(2011)。「甲寅中興」之上海新劇團體考。文化遺產,2011(3),41-51。
  31. 王鳳霞(2011).文明戲考論.廣東: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
  32. 王曉珊(2012)。文明戲與閩劇時裝戲。戲曲研究,2012(2),358-373。
  33. 白春燕(2021)。新竹,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
  34. 朱雙雲︰《初期職業話劇史料》,重慶:獨立出版社,1942年。
  35. 百姓通譜網編:〈李氏宗祠掩藏四代人的兩岸情〉,李氏家譜網,http://jp5000.com/lia/cfr/view/20160,讀取日期2021年7月20日。
  36. 何丙仲(編),鼓浪嶼僑聯(編)(2017).鼓浪嶼華僑.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37. 余丰(2007)。簡論廈門基督教青年會對民國時期廈門社會事業的促進作用。臺灣源流,40,122-139。
  38. 吳舒潔(2019)。「新劇過臺灣」的現代性悖論—以廈門通俗教育社為線索。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3),99-108。
  39. 呂訴上(1961).臺灣電影戲劇史.臺北:銀華出版社.
  40. 李中林(編)(2010).李維修文集.香港:香港國際學術文化資訊出版公司.
  41. 李孝悌(2001).清末的下層社會啟蒙運動〈1901-1911〉.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
  42. 李婉薇(2017).清末民初的粵語書寫.香港:三聯書店.
  43. 李維修:〈京劇與通俗教育〉,收入廈門通俗教育社編︰《劇藝特刊》京劇專號,廈門:廈門通俗教育社,1927年。
  44. 李維修︰〈社史〉,收入廈門通俗教育社編:《廈門通俗教育社年鑑》,廈門:廈門通俗教育社,1927年。
  45. 李維修:《悲秋劇話集》,廈門:永明印刷社,1935年。
  46. 李慧生(2018)。李慧生:〈儒山之光—紀念祖父李維修誕辰130週年〉,2018年(未刊稿)。
  47. 周之德︰〈福民溯源小史〉,《福民校友堂落成紀念刊》,廈門:籌建福民校友堂委員會,1937年。
  48. 胡星亮(1998)。論「國劇運動」的話劇民族化思考。文學評論,1998(3),87-96。
  49. 祝均宙(編),上海圖書館(編)(2004).上海圖書館館藏近現代中文期刊總目.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50. 袁國興(2007)。「文明戲」的樣態與話劇的發生。文學評論,2007(3),60-63。
  51. 袁國興(2002)。晚清戲劇變革與外來影響:兼談近代戲劇變革模式的演變和早期話劇與改良戲曲的關係。文藝研究,2002(3),106-111。
  52. 張維賢=耐霜(1954)。臺灣新劇運動述略。臺北文物,3(2),83-85。
  53. 淑芳︰〈京劇改良之我見〉,收入廈門通俗教育社編︰《劇藝特刊》京劇專號,廈門:廈門通俗教育社,1927年。
  54. 莊藍田︰〈時乙亥蒲夏之月藍田序於海彊古榕樹下〉,《寸寸集》,廈門:永明印刷社,1935年。
  55. 郭文貴(編),江菱菱(編)(2002).廈門文史資料選輯.廈門:廈門市政協文史和學習宣傳委員會.
  56. 陳世雄(編),曾永義(編)(2008).閩南戲劇.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
  57. 陳佩真︰〈新劇股之經過及將來〉,收入廈門通俗教育社編︰《廈門通俗教育社年鑑》,廈門:廈門通俗教育社,1927年。
  58. 陳意新(2001)。二十世紀早期西方合作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和影響。歷史研究,2001(6),89-102。
  59. 陳翹(2008)。福建話劇活動歷史述略(1907-1945)。戲劇學刊,8,91-111。
  60. 傅謹(2016).20世紀中國戲劇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61. 曾學文(2013)。廈門與臺灣戲劇的相互影響—以「文明戲」與「歌仔戲」的產生為例。閩南文化研究,19,123-131。
  62. 馮自由(1965).革命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63. 黃偉(2008)。近代上海的廣東「志士班」。嶺南文史,2008(2),19-24。
  64. 廈門太山拒賭會編︰《拒賭年刊》,廈門:廈門泰山拒賭會,1924年。
  65. 廈門文化藝術志編纂委員會(編)(1999).廈門文化藝術志.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66. 廈門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編)(2004).廈門市志.北京:方志出版社.
  67. 廈門通俗教育社編︰〈社務報告/本社三週年紀念會並第三屆社友交誼大會〉,《廈門通俗教育社半月刊》第1卷第3期,1924年5月1日,頁25-26。
  68. 廈門通俗教育社編:《廈門通俗教育社年鑑》,廈門:廈門通俗教育社,1927年。
  69. 廈門通俗教育社編:《劇藝特刊》京劇專號,廈門:廈門通俗教育社,1927年。
  70. 蜀生:〈國內要聞/厦門中日交涉擴大〉,《申報》第11版,1924年3月20日。
  71. 蜀生:〈國內要聞/厦門通信〉,《申報》第7版,1924年4月27日。
  72. 廖曼莉(2016)。民初通俗教育與「新國民」的塑造。龍巖學院學報,2016(4),86-90+102。
  73. 福建省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2000).文史資料選編.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74. 潘超青(2018).語言選擇與中國現代話劇文體嬗變研究.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
  75. 黎鍵(2010).香港粵劇敘論.香港:三聯書店.
  76. 盧曇︰〈廈門通俗教育社平劇組之現在(上)〉,《戲世界》第3版,1936年6月24日
  77. 瀨戶宏(2006)。試論文明戲歷史分期和它在中國戲劇史上的地位。戲劇藝術,2006(1),57-64。
  78. 羅志田(2001)。新舊能否兩立:二十年代《小說月報》對於整理國故的態度轉變。歷史研究,2001(3),9-28。
  79. 羅羅:〈北京新劇復活、城南遊藝場曾派王渭卿來申、邀去李天然胡恨生〉,《光報(1924-1927)》第2版,1926年1月14日。
  80. 蘇警予、陳佩真、謝雲聲編︰〈廈門新劇史〉,《廈門指南》,廈門:廈門新民書社,1931年。
被引用次数
  1. 白春燕(2022)。演劇與宣傳:彰化鼎新社及其新劇活動。戲劇學刊,36,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