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析論梁濟的戲曲改良理念及其劇作之實踐

并列篇名

An Analysis of Liang Ji's Idea of Opera Reform and His Praxis Through His Operatic Works

DOI

10.6257/JOTS.202307_(32).001

作者

吳宛怡(Wan-yi WU)

关键词

梁濟 ; 戲曲改良 ; 社會教育 ; 《女子愛國》 ; 《庚娘傳》 ; Liang Ji ; Opera Reform ; Social Education ; Patriotic Women ; The Story of Gengniang

期刊名称

戲劇研究

卷期/出版年月

32期(2023 / 07 / 01)

页次

1 - 40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英文

中文摘要

本文關注清末民啟蒙知識分子、同時也是劇作家的梁濟(1858-1918)如何透過參與北京戲曲改良運動,實踐儒家理想、救濟社會國家之長期軌跡。自清末開始興起的戲曲改良運動,將戲劇視作社會改良之工具,眾多有志之士紛紛投入,在提倡改良理論的言說上,以及實務執行方面,均有豐碩的成果。梁濟在一九○五年創作的《女子愛國》,即在如此風潮下產生,本劇是北京最早的出現的改良新戲之一,而後他一直與劇場保持密切的連結。迄今學界對於梁濟的研究成果,較忽視他與戲曲改良之間的聯繫,對其戲劇作品也缺乏關注。然而,若是從梁氏留下的文集與遺書,以及劇作當中可以觀察得知,戲劇成為個人生命中與社會連結的重要面向,亦是實踐社會教育的重要載體。一九一八年最後改編的作品《庚娘傳》,在戲劇結構及藝術層面上轉為成熟,舞台演出亦是相當成功,甚至直至四○年代依然可見演出紀錄,足見本劇帶給劇場的影響力。故而,梁濟在近代戲劇史上的貢獻,值得給予更多的評價。本文基於上述思惟,首先將探討梁濟早期參與戲曲改良的歷程,隨後將分析梁氏致力於改良之因,聚焦於他藉由戲曲推行啟蒙教育的理想,最後將分析《女子愛國》與《庚娘傳》解讀其中的內容與思想。

英文摘要

The discussion of this article will begin with Liang Ji (1858-1918), a participant in the Opera Reform Movement and an opera composer. In the Opera Reform Movement that raged in full force in the late Qing, opera was regarded as an instrument of social reform. Many took part in it and produced remarkable results in both operatic theory and practice. "Patriotic Women" that Liang Ji composed in 1905, one of the earliest reform opera works, was produced in such a milieu. Thereafter, he maintained close connections with the theatre. Today, scholarly output concerning Liang Ji tends to overlook his relationship with the Opera Reform Movement, and has not paid enough attention to his operatic works. However, if one examines the collection of his works and posthumous writings, one can see that opera is an important link in his connection with society. "The Story of Gengniang," the last of his adapted operas, was not only successful when it was produced in 1918 but also, as records show, continued to be performed up to the 1930s. From this, one can see the influence this opera has had on the theatre. His operatic efforts therefore deserve more attention. On this basis, this article will explore the progress of Liang Ji's early involvement in the Opera Reform Movement in order to fill a lacuna in the present study of opera and theater history. Moreover, the article will also analyze the motivation behind Liang Ji's participation in the Opera Reform Movement, focusing on his ideal of promoting formative education through drama. Finally, this article will offer details and thoughts regarding explication of the content of "Patriotic Women" and "The Story of Gengniang."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藝術
参考文献
  1. 〈說戲〉,《大公報》第5版,1904年8月24日。
  2. 〈中外近事:世界最大煤礦〉,《菁華報》第2期,1898年,頁11。
  3. (1988).筆記小說大觀.九編.臺北:新興書局.
  4. 〈編戲曲以代演說說〉,《大公報》第2版,1902年11月11日。
  5. 〈《女子愛國》新班本發行〉,《大公報》第3版,1906年7月19日。
  6. 〈《庚娘》今日在北洋公演〉,《大公報》第16版,1935年5月4日。
  7. (1981).宋刻算經六種.上海:文物出版社.
  8. 〈出版界〉,《新天津畫報》第2版,1943年12月25日。
  9. 〈秦鳳雲排《庚娘傳》〉,《戲劇報》第1版,1940年12月25日。
  10. 〈中國社會教育社請教育部推行決議案〉,《海外月刊》第26 期,1934年,頁85。
  11. 〈惠興女士為女學犧牲〉,《申報》第9版,1905年12月30日。
  12. 〈浙江省教育廳訓令:教字第四一四號民國三十年三月二十一日:令各省立民眾教育館、各中等以上學校、各縣縣政府:奉部令三十年度應行推進戲劇教育事項仰遵照辦理具報由〉,《浙江教育》第3卷第10期,1941年4月,頁64。
  13. 〈各國近事:世界輪帆各船計數〉,《集成報》第27期,1898年,頁48。
  14. 〈教育部民眾教育委員會聘任委員名單〉,《鄉村建設》第2卷第27-29期,1933年,頁41。
  15. 《中國戲曲志》編輯委員會(1999).中國戲曲志.北京卷.北京:中國ISBN中心.
  16. 三愛:〈論戲曲〉,《安徽俗話報》第11期,1905年,頁1-6。
  17. 山西.陝西.河南.河北.山東藝術(戲劇)研究所(編)(1991).中國梆子戲劇目大辭典.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
  18. 王元化(編)(1999).學術集林.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
  19. 王安祈(2011).性別、政治與京劇表演文化.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 王建朗(編),黃克武(編)(2016).兩岸新編中國近代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
  21. 王庸(1984).中國地理學史.上海:上海書店.
  22. 石:〈李桂雲之《庚娘傳》〉,《新天津》第14版,1931年5月7日。
  23. 西安易俗社(1982).易俗社秦腔劇本選.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24. 吳玉琦(1991).中國職業教育史.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
  25. 吳宛怡(2018)。1912-1918年間北京女劇的興起─以《順天時報》相關資料為中心之研究。新亞學報,35,1-56。
  26. 吳新苗(2011)。清末民初北方戲曲改良活動考述(一)。戲曲藝術,32(3),35-40。
  27. 李孝悌(1998).清末下層社會啟蒙運動1901-1911.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28. 李希今(2009)。〈庚娘〉戲的淵源流變(續)。蒲松齡研究,2009(4),87-88。
  29. 李菁(2018)。從《大公報》看清末京津地區的戲曲改良活動。戲曲藝術,39(3),82-89。
  30. 李隆獻(2012).復仇觀的省察與詮釋: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隋唐編.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31. 來新夏(編)(2019).北洋軍閥史.上海:東方出版中心.
  32. 來新夏(編)(2019).北洋軍閥史.上海:東方出版中心.
  33. 林毓生(2008)。論梁巨川先生的自殺─一個道德保守主義含混性的實例。梁巨川遺書,上海:
  34. 林墨青(2008)。梁公事略。梁巨川遺書,上海:
  35. 阿英(1960).晚清文學叢鈔小說戲曲研究卷.北京:中華書局.
  36. 若谷:〈小香水略傳〉,《四川公報增刊娛閒錄》第17期,1915年,頁72-73。
  37. 唐利國(譯),高柳信夫(編)(2016).中國『近代知識』的生成.北京:商務印書館.
  38. 夏曉虹(2006).閱讀梁啟超.北京:三聯書店.
  39. 夏曉虹(2004).晚清女性與近代中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40. 夏曉虹(2022)。京劇《黨人碑》編演考述─兼及汪笑儂早期戲曲活動。文藝研究,2022(1),108-123。
  41. 馬龍文,毛達志(1982).河北梆子簡史.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42. 高明,錢南揚(校注)(1980).元本琵琶記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43. 康有為:〈京師強學會序〉,《強學報》第1期,1895年,頁7-8。
  44. 康義勇(1993).論語釋義.臺北: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45. 張福海(2015).中國近代戲曲改良運動研究(1902-1919).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46. 梁啟超:〈論小說與羣治之關係〉,《新小說》第1卷第1期,1902年,頁24-31。
  47. 梁啟超(2003).飲冰室文集.北京:中華書局.
  48. 梁啟超:〈波蘭滅亡記〉,《時務報》第3期,1896年,頁6-9。
  49. 梁煥鼐(編),梁煥鼎(編)(2008)。年譜。梁巨川遺書,上海:
  50. 梁漱溟(編)(1987).禮記大學篇伍嚴兩家解說.成都:巴蜀書社.
  51. 梁濟:《庚娘傳》,天津:天津社會教育辦事處,出版日期不詳約民國年間。
  52. 梁濟:〈《女子愛國》〉,《春柳》第2期,1919年,頁43-64。
  53. 梁濟:〈《女子愛國》〉,《春柳》第1期,1918年,頁61-74。
  54. 梁濟,黃曙輝(編校)(2008)。梁巨川遺書,上海:
  55. 陳平原(編),王德威(編)(2005).北京:都市想像與文化記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56. 陳立夫:〈序〉,收入吳學信:《社會教育史》,長沙:商務印書館,1939年。
  57. 陳夢雷簒集:《古今圖書集成》,上海:中華書局,1934年。
  58. 傅謹(2017).20世紀中國戲劇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59. 傅謹(編)(2011).京劇歷史文獻滙編.清代卷.南京:鳳凰出版社.
  60. 傅謹(編)(2013).京劇歷史文獻滙編.清代卷.續編.南京:鳳凰出版社.
  61. 彭望蘇(2013).北京報界先聲─20世紀之初的彭翼仲與〈京話日報〉.北京:商務印書館.
  62. 游富凱(2015)。晚清北京戲曲改良活動研究─以梁濟《女子愛國》為中心。有鳳初鳴年刊,11,86-105。
  63. 游鑑明(編),胡纓(編),季家珍(編)(2011).重讀中國女性生命故事.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64. 馮國超(編)(2006).楞嚴經.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65. 楊早(2009)。《京話日報》的啟蒙困境─以梁濟等人自殺為中心。中國圖書評論,2009(8),26-36。
  66. 楊聯陞(2009).中國文化中「報」「保」「包」之意義.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67. 董金裕(註譯)(2011).周濂溪集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68. 漱田:〈廣德之《好逑金鑑》〉,《順天時報》第5版,1918年3月30日。
  69. 甄光俊(1999).河北梆子在天津史述.呼和浩特:遠方出版社.
  70. 鄭元(注),賈公彥(疏)(2001).儀禮注疏.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71. 學苑出版社(編)(2013).民國京崑史料叢書.北京:學苑出版社.
  72. 蕭公權(1982).中國政治思想史.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73. 錢玄(注譯)(2001).禮記.長沙:岳麓書社.
  74. 濤痕:〈《女子愛國》編者註解〉,《春柳》第2期 ,1919年,頁79。
  75. 濤痕:〈《女子愛國》編者前言〉,《春柳》第1期,1918年,頁61。
  76. 韓華(2006)。梁濟自沉與民初信仰危機。清史研究,2006(1),55-69。
  77. 羅竹風(編)(2008).漢語大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78. 羅志田(2006)。對共和體制的失望:梁濟之死。近代史研究,2006(5),1-10。
  79. 羅漢:〈半齣《庚娘傳》〉,《順天時報》第5版,1918年10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