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六朝臨終詩述論-兼論《文選》歐陽建〈臨終詩〉的收錄因素

并列篇名

Discussion on the Dying Poems during the Six Dynasties: the Examination on the Factor of Wenxuan Collecting the "Dying Poem" by Ouyang, Jian

DOI

10.29895/ATFSAS.201303_6(1).0002

作者

何維剛(Wei-Kang Ho)

关键词

文選 ; 生死觀 ; 歐陽建 ; 臨終詩 ; Wenxuan ; Life and death ; Jian Ouyang ; dying Poem

期刊名称

新竹教育大學人文社會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6卷1期(2013 / 03 / 31)

页次

21 - 47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臨終詩是六朝時期一類特殊的文學作品,大多作於臨刑之際,詩中內容所書寫的死亡焦慮以及對死亡恐懼的消弭,鮮少見於同一時期的其他作品。《文選》詩丙「詠懷」類下收有歐陽建〈臨終詩〉一篇,歐陽建不以詩名,孔融、苻朗、謝靈運、范曄等皆作有〈臨終詩〉,何以蕭統獨厚歐陽建?本文欲藉由歐陽建與謝靈運〈臨終詩〉的對讀,探究二人面對死亡之際全然迥異生死觀,並參照六朝時期其他臨終詩篇,以求凸顯出在臨終詩創作的歷史脈絡中,歐陽建〈臨終詩〉在文學史上的獨特性。

英文摘要

Dying poem was a unique kind of literature prevailing exclusively during the Six Dynasties. They were mostly composed before the execution. The anxiety for death and the elimination of the fear of death in the poem were rarely seen in other literatures at the same period. Xenxuan collected the dying poem by Ouyang, Jian. However, Kong, Rong; Fu, Lang; Hsie, Ling-Yun; and Fan, Ye all had dying poems Ouyang while Jian was not known for his poem. So, why Hsiao, Tong only favored Ouyang, Jian? The study attempted to compare the dying poem by Ouyang, Jian and Hsie, Ling-Yun respectively and discuss their widely different notions of death. Other dying poems during the Six Dynasties were also referred to show the uniqueness of the dying poem by Ouyang, Jian in the historical context of dying poem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社會科學 > 社會科學綜合
参考文献
  1. (1995)。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 宋魏慶之(2007)。詩人玉屑。北京:中華書局。
  3. 明何良俊(1997)。四友齋叢說。北京:中華書局。
  4. 明胡應麟(1979)。詩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5. 唐房玄齡、唐褚遂良、唐許敬宗、唐李淳風(1974)。晉書。北京:中華書局。
  6. 唐姚思廉(1973)。梁書。北京:中華書局。
  7. 唐虞世南、清孔廣陶校(1971)。北堂書鈔。台北:新興書局。
  8. 唐歐陽詢(1985)。藝文類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9. 梁蕭統編、唐呂延濟注、唐劉良注、唐張銑注、唐呂向注、唐李周翰注(1981)。文選。臺北:台灣中央圖書館。
  10. 梁蕭統編、唐李善注(1998)。文選。台北:藝文印書館。
  11. 梁鍾嶸、陳廷傑注(1980)。詩品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12. 清李道平(2004)。周易集解纂疏。北京:中華書局。
  13. 清孫志祖(1966)。文選考異。台北:廣文書局。
  14. 清鍾文烝(1996)。春秋穀梁經傳補注。北京:中華書局。
  15. 漢司馬遷(1963)。史記。北京:中華書局。
  16. 劉宋范曄(2004)。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
  17. 力之(2005)。《文選》研究四題。黃岡師範學院學報,2005(2),20-24。
  18. 于光華(1981)。評注昭明文選。台北:學海出版社。
  19. 大上正美、吳正嵐譯(2011)。蕭統與蕭綱─支撐《文選》與《玉臺新詠》之編纂的文學認識。古典文獻研究,南京:
  20. 中國文選學研究會編、鄭州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編(1997)。文選學新論。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21. 王立(2001)。中國古代自挽自悼詩文及審美價值。山西大學師範學院學報,2001(3),49-56。
  22. 王叔岷(2007)。陶淵明詩箋證稿。北京:中華書局。
  23. 朱曉海(2006)。范曄〈獄中與諸甥侄書〉淺論。追求科學與創新─復旦大學第二屆中國文論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北京:
  24. 朱曉海(2003)。論陸機「擬古詩」十二首。台大中文學報,19,91-93+95-130。
  25. 朱曉海(2002)。漢賦史略新證。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
  26. 余嘉錫(1983)。世說新語箋疏。北京:中華書局。
  27. 李正治(1981)。六朝詠懷組詩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集刊,25,394-515。
  28. 林文月(1989)。中古文學論叢。台北:大安出版社。
  29. 胡大雷(1997)。《文選》詩「哀傷」類初探。山西大學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2),18-22。
  30. 張薰(1994)。北魏孝莊帝〈臨終詩〉與陶淵明〈擬挽歌辭〉之比較。中國文學研究,1994(8),247-260。
  31. 清水凱夫、蔣寅譯(1994)。答顧農先生並論「新文選學」的課題與方法。職大學刊,1994(4),12-20。
  32. 清水凱夫、韓基國譯(1989)。《文選》中梁代作品的撰(選)錄問題。六朝文學論文集,四川:
  33. 傅剛(2000)。文選版本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34. 黃侃(2000)。文心雕龍札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5. 黃瑩、胡輝(2011)。漢魏六朝臨終詩探微。社會科學家,2011(5),133-137。
  36. 逯欽立編(1984)。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北京:中華書局。
  37. 齊益壽(1998)。謝靈運〈臨終詩〉異文之商榷─兼論謝靈運之死。第三屆魏晉南北朝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
  38. 劉晟(2000)。《文選》寺廟碑文的選錄管見─兼駁(日本)清水凱夫先生。聊城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2),97-99。
  39. 鄧小軍(2005)。三教圓融的臨終關懷─謝靈運〈臨終詩〉考釋。漢魏六朝文學與宗教,上海:
  40. 顧農(1993)。與清水凱夫先生論《文選》編者問題。齊魯學刊,1993(1),3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