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
車、牲口與北京-試論林海音《城南舊事》
|
并列篇名
|
Vehicles, Animals, and Beijing: Discussion on Lin Hai-Yin's "My Memories of Old Beijing"
|
DOI
|
10.29895/ATFSAS.201309_6(2).0003
|
作者
|
徐禎苓(Chen-Ling Hsu)
|
关键词
|
林海音 ; 《城南舊事》 ; 北京書寫 ; 移民視域 ; Lin Hai-Yin ; "My Memories of Old Beijing" ; Beijing writing ; modern fictions
|
期刊名称
|
新竹教育大學人文社會學報
|
卷期/出版年月
|
6卷2期(2013 / 09 / 30)
|
页次
|
61
-
81
|
内容语文
|
繁體中文
|
中文摘要
|
本文主要關注林海音如何透過一九二○年代的交通物件形塑北京地方以及區域文化:作者首部以北京為背景的作品-《城南舊事》中的車和牲口為地方書寫,其以小女孩的視角觀望市井生活,為北京書寫增添一種新的感覺與經驗。探討這些課題將使我們重新反思:作家將人和交通納入地方構圈中和諧共生的環節,不僅延伸人物自我,物件背後也隱約帶出城/鄉身分、階級地位,都市現代化的程度更是重要象徵,內心委婉曲折的心境含蓄地夾雜在這些功能物件中,傳遞文化記憶和都市想像,在新舊交替的空間之上構築北京書寫,北京與英子的故事在移民的視域上開展出豐富意義。
|
英文摘要
|
This essay gives the description of how Lin Hai-Yin shapes Beijing and regional culture by transportation objects in 1920s. The writer's first work which takes Beijing to be background is-”My Memories of Old Beijing” which describes local live through vehicles and animals by a little girl's viewpoint. All these new points add new feelings and experiences to writing for Beijing. Researching these topics makes us to re-think about what the writer not only extends herself but also describes urban or suburban status by degrees, different people's social classes and traffics into the state of local life. In addition, the urbanization is an important symbol and the complicated thoughts applied to these elements gloriously. Thus, all these elements deliver culture memory and urban imagination to build Beijing writing between old and new place. The story between Yin-Tzu and Beijing shows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immigrants.
|
主题分类
|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社會科學 >
社會科學綜合
|
参考文献
|
-
許雪姬(2008)。1937至1947年在北京的臺灣人。長庚人文社會學報,1(1),33-34。
連結:
-
小民(1983)。故都鄉情。臺北:大地。
-
山東畫報出版社編(1996)。老照片。濟南:山東畫報。
-
布希亞、林志明譯(1998)。物體系。臺北:時報文化。
-
老舍(2000)。駱駝祥子。臺北:里仁。
-
李瑞騰編(2003)。霜後的燦爛─林海音及其同輩女作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南:
-
孟悅編、羅鋼編(2008)。物質文化讀本。北京:北京大學。
-
林海音(2002)。靜靜的聽。台北:爾雅。
-
林海音(1976)。兩地。臺北:三民。
-
林海音(2003)。英子的鄉戀。臺北:九歌。
-
林海音(2000)。我的京味兒回憶錄。臺北:遊目族文化。
-
林海音(2002)。城南舊事。臺北:爾雅。
-
林海音(2002)。靜靜的聽。臺北:爾雅。
-
哈布瓦赫、華然譯、郭金華譯(2002)。論集體記憶。上海:上海人民。
-
段義孚、潘桂成譯(1998)。經驗透視中的空間與地方。臺北:國立編譯館。
-
唐魯孫(1982)。故園情。台北:時報文化。
-
夏鑄九編譯、王志弘編譯(2002)。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台北:明文書局。
-
張瑞芬編(2011)。林海音。臺南:臺灣文學館。
-
梁實秋(1980)。文學的北平。台北:洪範。
-
陳碧月(2002)。林海音小說的女性意識。臺灣文學評論,2(3),128-131。
-
楊絢(2010)。她們的故事─林海音筆下的女性群像。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20(11),40-45。
-
趙立寰(2009)。林海音小說中女性角色類型及女性議題反思。臺灣文學評論,9(4),6-24。
-
鄧晶文(2010)。臺中,臺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
-
應鳳凰(2007)。比較林海音《城南舊事》的小說與電影。臺灣學研究,3,1-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