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助人者?或法規的執行者?-論社會救助資格認定下依法行政與行政裁量的衝突

并列篇名

Helpers or Executors? The Social Assistance Qualification Conflict between Administration by Law and Administrative Discretion

DOI

10.29895/ATFSAS.201409_7(2).0002

作者

李秀如(Shou-Lu Lee)

关键词

社會救助 ; 低收入戶 ; 依法行政 ; 行政裁量權 ; 親屬互助責任 ; Social assistance ; low-income households ; work ethics ; administrative discretion ; mutual responsibility of relatives

期刊名称

新竹教育大學人文社會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7卷2期(2014 / 09 / 30)

页次

49 - 83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時常在社會新聞中,可以看到經濟貧困的案例,卻未得到社會救助的幫助,透過民意代表或媒體的公諸於世,而引起社會大眾的注意。這其中所透露出來的訊息,是社會救助的資格很嚴苛?還是社會救助承辦人員缺乏同理心,故意刁難呢?經過檢視社會救助資格取得最被爭議的規定及司法實務對社會救助資格審查行政裁量權行使的見解後,對於社會上許多經濟上遇到困境,得不到社會救助的問題,本文得到的結論,認為主要係肇因於社會救助政策與立法上的問題。唯有從政策與立法上解套,使社會救助真正發揮社會安全網的最後一道防線的功能,才是根本解決之道。

英文摘要

Social news sections of Taiwanese newspapers repeatedly report cases in which people in poverty are refused from social assistance and appeal for help from the society. These cases often attract much public attention with the help of elected political representatives or news media. What information do these cases reveal? Is it too difficult to qualify for social assistance? Is it because social workers lack empathy and deliberately create difficulties for people in poverty?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most controversial provisions of social assistance regulations and the relevant judicial cases concerning the application of social workers' discretion. The conclusions reached are: (1) The refusal of social assistance to people in poverty stems from the controversial provisions of social assistance regulations. (2) Relaxing the provisions is the only and fundamental way for social assistance to function well as the last defense line of social safety net programs in Taiwan.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社會科學 > 社會科學綜合
参考文献
  1. 孫健忠(2009)。"工作"與"福利"連結的試析:從"勞役所試煉"、"工作福利"到"工有酬"。臺灣社會福利學刊,8(1),119-147。
    連結:
  2. 潘淑滿(2005)。漂浪人生:遊民、家與公共政策。臺灣社會工作學刊,4,171-210。
    連結:
  3. 薛承泰、鍾佩珍(2010)。社會救助法本次(99 年度)修法重點說明。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政分析。取自http://www.npf.org.tw/post/3/7258
  4. 洪瑞琴(2010b)。單親媽養五兒低收資格不符。自由時報。2010 年6月5 日取自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0605/78/26wyx.html
  5. 洪瑞琴(2010a)。收入多一元低收補助沒了。自由時報。2010 年2 月5日取自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0205/78/2021o.html
  6. 孫健忠(2010)。社會救助資格審查的爭議,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政分析,四月號。取自http://www.npf.org.tw/post/1/7252
  7. 俞泊霖(2010)。熱到睡不著為子偷電扇。自由時報電子報。2010 年7月11 日取自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0/new/jul/today-so9.html
  8. Day, Peter R.(1981).Social Work and Social Control.London, England:Tavistock Publications.
  9. 王篤強(2007)。新貧與激活:當代社會救助政策發展方向與能力取向的闡釋。社區發展季刊,116,123-141。
  10. 呂朝賢(1999)。社會救助問題:政策目的、貧窮的定義與測量。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1(2),233-263。
  11. 呂朝賢(2007)。新貧的意義、政策與其限制。社區發展季刊,119,20-39。
  12. 呂朝賢、王德睦(2011)。我國社會救助法令與措施的二項弔詭─區域性差別待遇和貧窮陷阱。社區發展季刊,133,187-196。
  13. 李惠宗(2008)。行政法要義。臺北市:元照。
  14. 林萬億(1994)。福利國家:歷史比較分析。臺北市:巨流。
  15. 孫健忠(1999)。社會價值與社會控制─以社會救助為例。臺大社會工作學刊,1,77-109。
  16. 孫健忠(2003)。親屬責任與社會救助:扶助或控制。社區發展季刊,103,184-194。
  17. 張世雄(2001)。社會救助、新貧窮問題與多層次─多面向分析。社區發展季刊,95,55-71。
  18. 黃世鑫、林志鴻、林昭吟(2003)。新貧問題與社會福利政策-科學vs.價值&菁英vs.普羅。國家政策季刊,2(4),83-124。
  19. 黃協源、蕭文高(2011)。社會政策與社會立法。臺北市:雙葉。
  20. 蔡維音(2008)。消失的家庭成員?外籍配偶之社會救助。月旦法學教室,64,16-17。
  21. 蔡維音(2009)。待業人口有多少收入?。月旦法學教室,76,22-23。
  22. 蔡維音(2009)。低收入戶認定之需求審查。興大法學,5,1-33。
  23. 蔡維音(2007)。社會救助「家庭成員」之認定。月旦法學教室,58,20-21。
  24. 鄭麗珍(2000)。親屬互助原則與社會救助審查:以女性單親家庭為例。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報,30,113-143。
  25. 薛承泰(2005)。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政研究報告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政研究報告,未出版
被引用次数
  1. 蔡旻家(2023)。身心障礙者非在地安置福利身分權益保障之探討-以《社會救助法》低收入戶資格為例。國立臺灣科技大學人文社會學報,19(4),327-347。
  2. 單鴻昇(2017)。社會救助程序中當事人之協力義務─以資料提出及家庭訪視為中心。臺北大學法學論叢,104,217-266。
  3. 李立如(2019)。憲法解釋中的家庭圖像與其規範地位。臺大法學論叢,48(3),967-1021。
  4. 石貿奇(2019)。家庭托顧長照服務在原鄉部落發展的優勢與困境-以南投縣為例。東吳社會工作學報,37,143-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