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臺灣社會組織原則的轉換:衝突或自然演化?

并列篇名

Changes in Social Organizational Principles of Taiwan Society

DOI

10.30114/CGJHSS.200910.0002

作者

陳東升(Dung-Sheng Chen)

关键词

社會組織原則 ; 社會變遷 ; 公民社會 ; 俗民社會 ; Social Organizational Principles ; Social Changes ; Civil Societies ; Folk Societies

期刊名称

長庚人文社會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2卷2期(2009 / 10 / 01)

页次

247 - 274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是從臺灣前輩社會學家陳紹馨先生對於臺灣社會整合類型所提出的部落社會、俗民社會與國民社會之三階段論出發,探討近代臺灣社會組織原則的變遷,強調社會自然進化模式的不足,並指出政治權力分析的重要性。回顧臺灣歷史,殖民統治或是外來政權的統治是主要的政治權力治理常民社會的模式,政治體系對於臺灣社會組織原則的影響是顯著的。統治政權對於常民社會採取控制和安撫的手段。一方面,嚴格限制公民集會結社的權利,民間社團或公民社會無法從基層自我組織、積極發展;另一方面,透過恩庇侍從關係吸納收編地方菁英,並以恩惠利益的交換來強化既有的人情關係取向之社會組織模式。國家機器的介入限定社會組織原則變遷的方向與進程。臺北縣三個案例社會組織原則變遷的比較分析顯示,社區整合模式的差異性與多樣性、社區內部組織原則與公民社會整體組織原則間存在著衝突與整合的複雜關係,公民團體是具有能動性促使傳統家族或地緣關係轉變爲公民利益取向的組織模式。

英文摘要

Professor Shao-Shin Chen proposed that social integration models of Taiwan society evolved from tribal society, folk society and subsequently to national society. Since colonial governments or external political regimes frequently invaded Taiwan and controlled the territory in past four hundred years,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social evolutionary theories are not sufficient enough to explain changes in Taiwan social organizations and it is necessary to employ political power framework to examine these issues. While these political regimes always prohibited freedom of citizens' association and impeded the development of civil societies, central political leaders regularly used patron-client relationships to coopt local elites. In turn, these elites provided favors to their followers in exchange for political supports. As a result, relation-oriented social interactions had prevailed throughout the history. Based on comparison among three communities located in the Taipei county, this study finds diversified social integration models exist in the local level and internal social organizational principles within the communities interweaving with society-wide organizational principles. However, it is still possible for local community organizations to initiate social activities to establish civil societies from bottom up.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醫藥衛生 > 社會醫學
社會科學 > 心理學
参考文献
  1. 林國明、陳東升(2003)。公民會議與審議式民主:全民健保的公民參與經驗。臺灣社會學,6,61-118。
    連結:
  2. 陳東升(2006)。審議民主的限制:臺灣公民會議的經驗。臺灣民主季刊,3(1),92-104。
    連結:
  3. 顧忠華(1999)。公民結社的結構變遷:以臺灣非營利組織為例。臺灣社會研究季刊,36,123-145。
    連結:
  4. Durkheim, E. (1933) The Division of Labor in Society, New York: Free Press.
  5. Redfield, R. (1947), "The Folk Society,"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52(4), 293-308.
  6. Chen, D.-S.(2001).Taiwan's Social Changes in the Patterns of Social Solidarity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The China Quarterly,165,61-82.
  7. Lin, C.-L.(1998).Department of Political Science, Yale University.
  8. 尹章義(1989)。臺灣開發史研究。臺北:聯經出版社。
  9. 文崇一、許嘉明、瞿海源、黃順二(1975)。西河的社會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10. 王世慶(1994)。清代臺灣社會經濟。臺北:聯經出版社。
  11. 王宏仁編(2008)。跨戒:流動與堅持的臺灣社會。臺北:群學出版有限公司。
  12. 吳文星(1992)。日據時期臺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臺北:正中書局。
  13. 李筱峰(1993)。臺灣戰後初期的民意代表。臺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
  14. 汪宏倫(2006)。怨恨的共同體。思想,1,17-47。
  15. 卓克華(1993)。清代臺灣的商戰集團。臺北:臺原藝術文化基金會。
  16. 岡本真希子(2004)。殖民地統治下臺灣的政治經驗。跨界的臺灣史研究─與東亞史的交錯,臺北:
  17. 林國明、陳東升(2005)。審議民主、科技與公民討論:臺灣的實作經驗。科技、醫療與社會,5(3),1-49。
  18. 翁仕杰(1994)。臺灣民變的轉型。臺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
  19. 張茂桂(1992)。民國七十年代臺灣地區自力救濟事件之研究。臺北:行政院研究考核委員會。
  20. 張晉芬(2001)。臺灣公營事業民營化:經濟迷思的批判。臺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21. 張隆志(2004)。殖民現代性分析與臺灣近代史研究─本土史學史與方法論芻議。跨界的臺灣史研究─與東亞史的交錯,臺北:
  22. 許佩賢(2004)。殖民地臺灣的近代學校─其實像與虛像。跨界的臺灣史研究─與東亞史的交錯,臺北:
  23. 陳介玄(1994)。協力生產網絡與生活結構:臺灣中小企業的社會經濟分析。臺北:聯經出版社。
  24. 陳其南(1991)。臺灣的傳統中國社會。臺北:允晨文化。
  25. 陳明通(1995)。派系政治與臺灣政治變遷。臺北:月旦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26. 陳明通、朱雲漢(1992)。區域性聯合獨占經濟、地方派系與省議員選舉:一項省議員背景資料的分析。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2(1),77-97。
  27. 陳東升(2003)。積體網路。臺北:群學出版有限公司。
  28. 陳東升(1995)。金權城市。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29. 陳師孟(1992)。解構黨國資本主義。臺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
  30. 陳紹馨(1979)。臺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臺北:聯經出版社。
  31. 楊碧川(1996)。日據時代臺灣人反抗史。臺北:稻鄉出版社。
  32. 趙永茂(1993)。臺灣地方黑道之形成背景及其與選舉之關係。理論與政策,7,19-34。
  33. 趙蕙玲(1995)。協力生產網絡資源交換結構之特質─經濟資源交換的「社會網絡化」。中國社會學刊,18,75-115。
  34. 劉進慶(1993)。臺灣戰後的經濟分析。臺北:人間出版社。
  35. 歐陽泰、鄭維中譯(2007)。福爾摩沙如何變成臺灣府?。臺北:遠流。
  36. 蔡明惠(1998)。臺灣鄉鎮派系與政治變遷:河口鎮〔山頂〕與〔街仔〕。臺北:洪葉文化。
  37. 鄭伯燻(1995)。差序格局與華人組織行為。本土心理學研究臺灣社會研究,5,142-219。
  38. 謝國雄(2003)。茶鄉 社會誌:工資、政府與整體社會範疇。臺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39. 簡炯仁(1991)。臺灣民眾黨。臺北:稻鄉出版社。
  40. 凃照彥、李明俊譯(1994)。日本帝國主義下的臺灣。臺北:人間出版社。
被引用次数
  1. 許俊才(2012)。以「隨意/不隨意」組織型態探究排灣族社會組織的變遷與發展。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季刊,5(3),19-39。
  2. 柯文娟(2013)。組織演化的結構分析。中國行政評論,19(2),43-80。
  3. (2011)。臺灣非營利部門自1950年代迄今的發展特質、轉型與挑戰。社區發展季刊,133,65-80。
  4. (2022)。書評:迎見破曉天光的社會學開創者:評《不待黃昏的貓頭鷹》。台灣社會學,44,157-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