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李鴻章與近代西方醫學在中國的傳佈

并列篇名

Li Hong-Zhang and Spread of Modern Western Medicine in China

DOI

10.30114/CGJHSS.200910.0004

作者

楊明哲(Ming-Che Yang)

关键词

李鴻章 ; 西醫 ; 軍醫 ; 淮系 ; Li Hong-Zhang ; Western Medicine ; Surgeon ; Anhui Fiction

期刊名称

長庚人文社會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2卷2期(2009 / 10 / 01)

页次

299 - 340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對於一個已經長期擁有自己醫學理論與技術的民族而言,當面對西方醫學時,人們在態度上的接受與抗拒,必然是個偌大的光譜。 在晚清的西方科技與西方文化移植過程中,李鴻章是人們無法迴避的重要人物,舉凡軍事、交通、教育、外交、經濟等各方面,都有他的一席之地。同樣的,在晚清時期西方醫學輸入中國的過程中,李鴻章也曾扮演重要的角色,本文希望還原李鴻章對西方醫學在近代中國傳佈的重要影響地位。 本文的寫作,一者根據較多李鴻章的相關史料,特別是新出版的《李鴻章全集》,提供許多探討李鴻章與近代西方醫學關係的一手資料;二者從更廣闊的視野,多方探討他對西方醫學的支持與提倡。李鴻章在個人與家人醫療上大膽選擇西方醫學,並且在醫學教育與軍醫需求上率先移植西方制度。影響所及,包括部分身邊的政治人物逐漸重視西醫,甚且清末各省先後提倡醫學教育及設立軍醫學堂。李鴻章對西方醫學的提倡與實踐的毅力,是近代西方醫學在中國的傳佈史上,鮮明的代表人物。

英文摘要

Li Hong-Zhang, one of the most famous historical figures in modern China, has been written by historians vastly. When historians discuss the spread of Western technology and culture in China during the late Qing Dynasty, Li is an important figure that cannot be overlooked, b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 Hong-Zhang and the spread of modern Western medicine in China has not been researched in-depth yet. This paper aims to restore the important legacy of Li Hong-Zhang on the dissemination of modern Western medicine in China. This paper is based on a large number of Li-related historical materials, especially the new ”Li Hongzhang Collection”, which offers abundant resource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 between Li Hong-Zhang and the modern Western medicine. In addition, this paper reviews the reasons why Li Hong-Zhang promoted the modern Western medicine from various perspectives. Li himself and his family chose Western medicine boldly, and he supported the establishing of hospitals and medical schools enthusiastically. Li Hong-Zhang adopted modern Western medicine wasn't for military reason only, but also from a broader perspective; he hoped that the modern Western medicine could be used to take care of the Chinese people and strengthen the country. In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Western medicine in China, Li Hong-Zhang was certainly a significant representative figure.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醫藥衛生 > 社會醫學
社會科學 > 心理學
参考文献
  1. 王秀雲(2008)。不就男醫:清末民初的傳道醫學中的性別身體政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59,29-66。
    連結:
  2. 李尚仁(2004)。醫學、帝國主義與現代性:專題導言。臺灣社會研究季刊,54,1-16。
    連結:
  3. 王吉民 (1945),〈中國新醫事物紀始〉,《中華醫學雜誌》, 31(5)、(6),頁284-290。
  4. Beach, H. P. (1907), Princely men in the heavenly kingdom, New York: Young People's Missionary Movement.
  5. 山口昇 (1922),《欧米人の支那に於けゐ文化事業》,上海:日本堂書店。
  6. 舒新城 (1933),《近代中國留學史》,上海:中華書局。
  7. 陳邦賢 (1936),《中國醫學史》,上海:商務印書館。
  8. Biggerstaff, K.(1961).The Earliest Modern Government Schools in China.New York: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9. Bryson, Mary Isabella(1977).John Kenneth Mackenzie: Medical Missionary to China.London:Chinese Materials Center, San Francisco.
  10. Wong、 K. Chimin,Wu, Lien-the(2009).History of Chinese medicine: being a chronicle of medical happenings in China from ancient times to the present period.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11.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0)。近代中國對西方及列強認識資料彙編。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12.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編、陳霞飛編(1990)。中國海關密檔─赫德、金登幹函電匯編。北京:中華書局。
  13. 天津市地方志編修委員會編(1999)。天津通志。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14. 天津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1987)。天津簡史。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15. 王闓運(1985)。湘綺樓日記。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6. 包遵彭(1970)。中國海軍史。臺北: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
  17. 申報館(1982)。申報。上海:上海書店。
  18. 石霓(2000)。觀念與悲劇─晚清留美幼童命運剖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 合肥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纂(1999)。合肥市志。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20. 安徽文化史編委會(2000)。安徽文化史。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21. 何小蓮(2002)。西醫東傳:晚清醫療制度變革的人文意義。史林,2002(4),66-75。
  22. 何天爵、張雁深譯(2000)。洋務運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3. 余繩武編、劉存寬編(1994)。十九世紀的香港。北京:中華書局。
  24. 李書春(1979)。李文忠公鴻章年譜。臺北:文海出版社。
  25. 李國杰編(1967)。合肥李氏三世遺集。臺北:文海出版社。
  26. 李敖(1999)。李敖大全集。臺北:榮泉文化公司。
  27. 李傳斌(2002)。晚清政府對待教會醫療事業的態度和政策。史學月刊,2002(10),41-46。
  28. 李傳斌(2001)。李鴻章與近代西醫。安徽史學,2001(3),21-24。
  29. 汪維真(2006)。棄中擇西:清人吳汝綸醫學觀的轉變及原因分析。安徽史學,2006(2),68-74。
  30. 周家駒(1967)。周武壯公(盛傳)遺書。臺北:文海出版社。
  31. 周馥(1967)。秋浦周尚書(玉山)全集。臺北:文海出版社。
  32. 林樂知編(1968)。萬國公報。臺北:華文書局。
  33. 河北省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保定市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1987)。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
  34. 阿綺波德‧立德、王成東譯、劉浩譯(1998)。穿著藍色長袍的國度。北京:時事出版社。
  35. 茅海建編(2005)。清代兵事典籍檔冊匯覽。北京:學苑出版社。
  36. 苑書義(2005)。李鴻章傳。北京:人民出版社。
  37. 徐壽凱校點、施培毅校點(1990)。吳汝綸尺牘。合肥:黃山書社。
  38. 郝先中(2005)。晚清中國對西洋醫學的社會認同。學術月刊,2005(5),73-79。
  39. 馬伯英(1993)。中外醫學文化交流史─中外醫學跨文化傳通。上海:文匯出版社。
  40. 馬昌華編(1995)。淮系人物列傳─文職‧北洋海軍‧洋員。合肥:黃山書社。
  41. 張社生(2009)。絕版李鴻章。上海:文匯出版社。
  42. 張俠編(1982)。清末海軍史料。北京:海洋出版社。
  43. 張星烺(2000)。歐化東漸史。北京:商務印書館。
  44. 張維華(1987)。馬大夫紀念醫院簡史。天津文史資料選輯,38,150-151。
  45. 張禮恒(2005)。何啟、胡禮垣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46. 戚其章(1998)。晚清海軍興衰史。北京:人民出版社。
  47. 梁啟超(1958)。論李鴻章。臺北:中華書局。
  48. 連橫(1981)。臺灣通史。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49. 郭振華、范永祥(1989)。北洋海軍醫學院滄桑。天津文史資料選輯,48,161。
  50. 郭鳳明(1978)。清末民初陸軍學校教育。臺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
  51. 陳義傑整理(1997)。翁同龢日記。北京:中華書局。
  52. 陳毅華(1991)。基督教在合肥。合肥文史資料,1991(7),184-188。
  53. 傅維康(2001)。醫藥文化隨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54. 黃秀政、黃文德(1999)。首任臺灣巡撫劉銘傳去職研究。臺灣史志論叢,臺北:
  55. 楊念群(2000)。楊念群自選集。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56. 楊念群(2006)。再造病人。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57. 楊明哲(2003)。李鴻章對西方文化的認識。天主教輔仁大學歷史學系成立四十週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
  58. 葉續源(2006)。國防醫學院前史─從張建教育長與軍醫學校的關係溯源。源遠季刊,19,7-9。
  59. 董叢林(2005)。吳汝綸醫藥觀的文化表現及成因簡論。安徽史學,2005(4),52-56。
  60. 雷祿慶編(1977)。李鴻章年譜。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61. 福爾索姆、劉悅斌譯、劉蘭芝譯(2002)。朋友‧客人‧同事:晚清的幕府制度。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62. 翟立鶴(2002)。清末教育西潮── 中國教育現代化之萌芽。臺北:國立編譯館。
  63. 劉祺(2008)。馬根濟與西醫在近代天津的傳播。歷史教學,14,64-68。
  64. 劉聲木(2007)。萇楚齋隨筆續筆三筆四筆五筆。北京:中華書局。
  65. 歐陽躍峰(2001)。人才薈萃:李鴻章幕府。長沙市:岳麓書社。
  66. 蔡爾康編譯、林樂知編譯、張英宇點、張玄浩校(1982)。李鴻章歷聘歐美記。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67. 鄭志廷編、張秋山編(2005)。保定陸軍學堂暨軍官學校史稿。北京:人民出版社。
  68. 鄭曦原編(2003)。帝國的回憶─「紐約時報」晚清觀察記。臺北:遠流出版公司。
  69. 鄭觀應(1982)。鄭觀應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70. 鄧紹根(2002)。中國第一臺X光診斷機的引進。中華醫史雜誌,32(2),99-101。
  71. 薛福成(2007)。出使四國日記。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72. 魏外揚(2006)。中國教會的使徒行傳:來華宣教士列傳。臺北:財團法人基督教宇宙光全人關懷機構。
  73. 羅芙芸、向磊譯(2007)。衛生的現代性─中國通商口岸衛生與疾病的含義。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74. 羅香林(1954)。國父之大學時代。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75. 竇宗一編(1979)。李鴻章年(日)譜。臺北:文海出版社。
  76. 蘇芳玉(2002)。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
  77. 蘇雲峯(1976)。張之洞與湖北教育改革。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78. 蘇慧廉、關志遠譯、關志英譯、何玉譯(2007)。李提摩太在中國。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79. 顧廷龍編、戴逸編(2008)。李鴻章全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80. 顧炳權編(1996)。上海洋場竹枝詞。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被引用次数
  1. 楊明哲(2014)。李鴻章與晚清慈善救濟工作。輔仁歷史學報,32,175-213。
  2. 楊善堯(2015)。蔣中正與抗戰前後的軍醫制度。國史館館刊,46,169-210。
  3. (2023)。晚清西藥知識的引介與傳播—以中譯西書為考察中心。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21,5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