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白話文學與文學革命-重探胡適《白話文學史》

并列篇名

Vernacular Literature and Literary Revolution: Hu Shi's History of Vermicular Literature Reconsidered

DOI

10.30114/CGJHSS.201104.0006

作者

劉芝慶(Jhih-Ching Liu)

关键词

胡適 ; 文學革命 ; 白話文學史 ; 文言 ; Hu Shi ; Literary Revolution ; History of Vernacular Literature ; Classical Chinese

期刊名称

長庚人文社會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4卷1期(2011 / 04 / 01)

页次

193 - 222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在書寫文學史的歷程中,胡適《白話文學史》往往被視爲典範之作,而胡適提出的觀點與主張,固然有可議之處,但也對後來的文學史書寫方向造成了許多影響。在這樣的認知之上,本文要追問的是,胡適怎麼建構了文學史?怎麼在「歷史」中突出「白話文學」?這種歷史的探溯,與胡適「當下」的「文學革命」又有什麼樣的關係?更進一步來講,文學革命與白話文學的結合,促成了胡適以文學爲中心,並進而由文學關聯到其它層面的文學史思考,這種思維架構,也深刻地反映在後來的文學史觀與著作。

英文摘要

In the course of literary history writing, Hu Shi's History of Vernacular Literature is often regarded as a paradigm. Although his points of view and ideas seem to be debatable, they do influence the writing of literary history. Based on this observation, the present essay intends to examine how did Hu Shi construct the literary history and how did he highlight the category of ”vernacular literature” in the ”historical” scope. Besides, this paper also wants to discuss how is this historical exploration related to his ”contemporary literary revolution.” To be more precise, the combination of literary revolution and vernacular literature results in Hu Shi's particular way of thinking about literary history, which centers on literature and furthermore connects itself with other historical dimensions. Such a thinking framework has been reflected in the later works concerning literary history.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醫藥衛生 > 社會醫學
社會科學 > 心理學
参考文献
  1. 許嘯天 (1932),《中國文學史解題》,上海:羣學社。
  2. 趙景深 (1937),《中國文學小史》,上海:大光書局。
  3. 羊達之 (1937),《中國文學史提要》,南京:正中書局。
  4. 柳村任 (1935),《中國文學史發凡》,蘇州:文怡書局。
  5. 陸敏車 (1937),《中國文學流變史》,武漢:漢光印書館。
  6. 楊蔭深 (1938),《中國文學史大綱》,上海:商務印書館。
  7. 王文仁(2007)。博士論文(博士論文)。花蓮,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
  8. 王汎森(2008)。近代中國的史家與史學。香港:三聯。
  9. 王宏志編、陳國球編、陳清僑編(1997)。書寫文學的過去─文學史思考。臺北:麥田出版社。
  10. 宋千儀(2007)。胡適新文學理論的古典因素。萬竅通識學報,6,53-72。
  11. 李孝悌(1991)。胡適與白話文運動的再評估。胡適與近代中國,臺北:
  12. 李孝悌(1992)。清末的下層社會啟蒙運動(1901-1911)。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13. 周作人(1991)。周作人全集(五)。臺北:藍燈文化。
  14. 林毓生(1983)。思想與人物。臺北:聯經出版。
  15. 胡適(1994)。胡適作品集。臺北:遠流出版。
  16. 胡適編選(1990)。中國新文學大系(一)建設理論集。臺北:業強出版社。
  17. 唐德剛(1981)。胡適口述自傳。臺北:傳記文學。
  18. 唐德剛(1987)。胡適雜憶。臺北:傳記文學。
  19. 夏曉虹(2006)。覺世與傳世─梁啟超的文學道路。北京:中華書局。
  20. 徐雁平(2003)。胡適與整理國故考論─以中國文學史研究為中心。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21. 張漢良(2004)。比較文學理論與實踐。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22. 陳平原(2005)。中國現代小說的起點─清末民初小說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3. 陳平原(2005)。觸摸歷史與進入五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4. 陳平原(1998)。中國現代學術之建立─以章太炎、胡適之為中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5. 陳國球(2004)。文學史書寫形態與文化政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6. 陳國球(2003)。感傷的旅程:在香港讀文學。臺北:學生書局。
  27. 溫儒敏(2007)。新文學現實主義的流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8. 劉芝慶(2010)。博學於詩─論「胡適論黃遵憲」。眾聲喧嘩的中國文學─首屆兩岸三地博士生中文論壇
  29. 鄭振鐸(2005)。中國俗文學史。北京:商務印書館。
  30. 錢理群、溫儒敏、吳福輝(1998)。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修訂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31. 戴燕(2002)。文學史的權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32. 羅志田(2009)。變動時代的文化履跡。香港:三聯書店。
  33. 羅崗(2005)。危機時刻的文化想像─文學‧文學史‧文學教育。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