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永嘉文派「文勝於學」研究-從葉適到吳子良之文體論探析

并列篇名

A Study of "Wen Sheng Yu Xue" in "Yong Jia Wen Pai"-Based on "Wen Ti" Theory of Ye Shi and Wu Zi Liang

作者

鄭芳祥(Fang-Hsiang Cheng)

关键词

永嘉 ; 葉適 ; 吳子良 ; 文勝於學 ; 文體論 ; "Yong Jia" ; Ye Shi ; Wu Zi Liang ; "Wen Sheng Yu Xue" ; the Theory of "Wen Ti"

期刊名称

長庚人文社會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8卷2期(2015 / 10 / 01)

页次

381 - 414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比較辨析葉適《習學記言序目》、吳子良《荊溪林下偶談》的文體論,以嘗試更深入了解《宋元學案》論永嘉學派發展演變時,所指出的「文勝於學」現象。逐一探討葉、吳兩人文體論,發現兩人可說各擅勝場,分別展現出不同的批評觀點。諸如分體文學史的輪廓,創作論、審美論、作家論等等文體學內容,皆紛然並陳於兩人論述之中。雖然如此,兩者仍有明顯差異。吳氏純粹談文論藝,葉氏則在談藝之外亦具有永嘉學術色彩。此外,吳氏傳續葉氏學說側重文學相關議題,此亦可作為佐證。基於以上觀察,本文認為《宋元學案》「文勝於學」的論斷所言不虛。

英文摘要

I research the opinion called "Wen Sheng Yu Xue" (文勝於學) in "Song Yuan Xue An" (《宋元學案》). My research i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Wen Ti" (文體) in "Yong Jia Wen Pai" (永嘉文派). I focus on two "Wen Hua" (文話), which are Ye Shi's (葉適) "Xi Xue JiYan Xu Mu" (《習學記言序目》) and Wu Zi Liang's (吳子良) "Jing Xi Lin Xia Ou Tan" (《荊溪林下偶談》).Both Ye Shi and Wu Zi Liang were good at the theory of "Wen Ti". They studied the history of "Wen Ti", the theory of writing, appreciation of text, and the writers. There are some differences between Ye's and Wu's theory of "Wen Ti". Based on my research, I think the opinion called "Wen Sheng Yu Xue" in "Song Yuan Xue An" is correct.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醫藥衛生 > 社會醫學
社會科學 > 心理學
参考文献
  1. (1983)。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 (2007)。歷代文話。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3. 宋陳耆卿、蓸莉亞點校(2010)。陳耆卿集。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
  4. 宋陳傅良、郁震宏校注(2010)。陳傅良詩集校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5. 宋葉適(1977)。習學記言序目。北京:中華書局。
  6. 宋葉適、劉公純點校、王孝魚點校、李哲夫點校(2010)。葉適集。北京:中華書局。
  7. 梁劉勰、周振甫注釋(1998)。文心雕龍注釋。臺北:里仁書局。
  8. 清紀昀(1987)。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北京:中華書局。
  9. 清黃宗羲、清全祖望補修、陳金生點校、梁運華點校(2009)。宋元學案。北京:中華書局。
  10. 王水照編(2007)。歷代文話。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11. 王水照、慈波(2011)。宋代:中國文章學的成立。中國古代文章學的成立與展開,上海:
  12. 任遂虎(2011)。文章學通論。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13. 朱迎平(2003)。宋文論稿。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
  14. 杜維運(1995)。史學方法論。臺北:三民書局。
  15. 周夢江(1992)。葉適與永嘉學派。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16. 周學武(1988)。葉水心先生年譜。臺北:大安出版社。
  17. 周學武(1975)。博士論文(博士論文)。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18. 祝尚書(2006)。論宋元時期的文章學。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2),100-109。
  19. 馬茂軍(2008)。宋代散文史論。北京:中華書局。
  20. 馬茂軍、劉春霞、劉濤(2011)。中國古代散文思想史─文化生態與中國古代散文思想的嬗變。北京:人民出版社。
  21. 張伯偉(2002)。中國古代文學批評方法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22. 張高評(2000)。會通化成與宋代詩學。臺南:國立成功大學出版組。
  23. 張高評(1995)。宋詩之新變與代雄。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4. 張高評(2008)。創意造語與宋詩特色。臺北:新文豐出版社。
  25. 張高評(2002)。春秋書法與左傳學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6. 陳文忠(1998)。中國古典詩歌接受史研究。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
  27. 曾棗莊(2011)。文化、文學與文體。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8. 曾棗莊編、劉琳編(2006)。全宋文。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9. 黃保直、成復旺、蔡鐘翔(1998)。中國文學理論史:隋唐五代宋元時期。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30. 楊萬里(2011)。從永嘉文體到永嘉文派。江海學刊,2011(1),197-203。
  31. 楊慶存(2011)。宋代散文研究(修訂本)。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32. 董金裕(1978)。博士論文(博士論文)。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33. 褚斌杰(1991)。中國古代文體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34. 蔣述卓編、洪柏昭編、魏中林編、王景霓編、劉紹瑾編(2000)。宋代文藝理論集成。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35. 鄭芳祥(2006)。葉適《習學記言序目》論呂祖謙《宋文鑑》研究。世新中文研究集刊,2,209-236。
  36. 韓兆琦編(1992)。中國傳記文學史。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被引用次数
  1. 鄭芳祥(2022)。葉適經史之學與記體關係研究。當代儒學研究,33,193-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