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原鄉地區之隔代教養分析─以花蓮縣光復鄉為例

并列篇名

Grandparents Raising Grandchildren: A Case Study in Hualien Guangfu Township

DOI

10.29910/TJIS.200906.0006

作者

陳翠臻(Sawmah Lasong)

关键词

隔代教養 ; 原鄉地區 ; 單親家庭 ; grandparents raising grandchildren ; Indigenous communities ; single parent families

期刊名称

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季刊

卷期/出版年月

2卷2期(2009 / 06 / 01)

页次

137 - 161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近十年來,媒體都一直在凸顯原鄉地區的隔代教養問題日益嚴重,但其大都由主流社會的角度來思考。本研究則是想從原住民自身的角度探討祖孫兩代對隔代教養的看法,瞭解造成此現象的結構性因素。本研究採質性研究中深度訪談的方式蒐集資料,共訪談十五位光復鄉的隔代教養祖輩與孫輩,以及當地三位現任教師。訪談資料中主要發現如下:一、受訪者也覺知到隔代教養的缺失,不過他們的回答比媒體還要深刻許多。包括孫輩必須承受異樣的眼光、孫輩學業成績普遍低落、孫輩自我期許低落、孫輩過早接觸酒品、祖輩對孫輩過度寵愛、祖輩的真正壓力來自經濟、祖輩缺乏較新的養育資源與資訊、以及代間溝通困難等。二、受訪者非常肯定隔代教養有其正向的作用,此也是被媒體或其他研究所忽略之點。此正向作用包括有文化得以傳承、孫輩得以發展強烈的族群認同和敬老尊賢倫理觀念、孫輩具有發揮天賦的機會、兩代能享受天倫之樂、祖輩能學習新語言,進而與外界溝通、孫輩自我照顧能力強和生活適應能力較佳等。三、導致原鄉地區隔代教養的結構因素包括有原鄉地區缺乏工作機會使得父母必須外出工作,且目前的時代變遷使得原鄉地區的家庭離異比例過高和傳統文化的喪失等。從主流社會的角度看來,或許隔代教養的確有其負向效果,但若由原住民的角度,特別是文化傳承的角度來看,則會發現此一生活方式對保存原住民的傳統文化是非常重要的,並得以讓傳統文化有向下紮根的可能。

英文摘要

This research discusses the situation of grandparents raising their grandchildren in indigenous areas. With 15 pairs (grandparents/ grandchildren) and three local Amis teachers employed as interviewers in Guangfu Township, the research discovers impacts of this situation from an indigenous perspective. This includes grandparents' efforts to raise and educate their grandchildren and find needed resources for the family, gaps of communication and loss of tradition. The paper further discusses how this situation nonetheless helps tribal groups and families to preserve and revitalize their traditions and language.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類學及族群研究
参考文献
  1. 行政院主計處。2003。《中華民國九十二年台灣地區婦女婚育與就業調查報告》。台北:行政院主計處
  2. 內政部兒童局福利服務組。2008。〈隔代教養、單親家庭戶數及兒童少年人口推估〉(http://www.cbi.gov.tw/CBI_2/upload/e64ab26e-8dd0-450e-86a4-5507b0d4b151.doc)(2009/7/1)
  3. 陳品玲,陳怡樺。2004。《九十一年原住民健康狀況統計年報》。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4. 吳佳蓉(2002)。花蓮,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
  5. 李亦園(1957)。南勢阿美族的部落組織。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135-74。
  6. 李家伶(2004)。原因的誕生到面臨的困境─談祖孫家庭的形塑過程。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44
  7. 李鴻章(1999)。台灣地區背景因素對子女教育的影響之變遷─以民國 73 年和民國 86 年做比較。教育與心理研究,22,251-66。
  8. 邱珍琬(2003)。台灣南部排灣族國中原住民隔代教養家庭隔代內容與方式研究。九十二年度原住民教育學術研討會─學校、家庭、部落與原住民教育,台東:
  9. 徐震、李明政、莊秀美、許雅惠(2005)。社會問題。台北:學富。
  10. 許木柱(1987)。阿美族的社會文化變遷與青少年適應。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11. 許木柱、廖守臣、吳明義(2001)。台灣原住民史─阿美族史篇。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12. 郭靜晃編(2003)。社會問題與適應。台北:揚智。
  13. 陳建志(1998)。族群與家庭背景對學業成績之影響模式─台東縣原漢學童做比較。教育與心理研究,21,86-106。
  14. 陳麗欣、翁福元(2000)。我國隔代教養家庭現況之分析(下)。成人教育通訊,4,51-66。
  15. 童春發(2000)。從多元族群和文化的台灣談原住民族語的重要性。原住民文化與教育通訊,10,4-11。
  16. 童春發(2005)。語言政策國際性與主體性平衡。國家政策季刊,4(3),29-48。
  17. 黃宣衛(1989)。從歲時祭儀看宜灣阿美族傳統社會組織的互補性與階序性。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67,75-108。
  18. 黃惠娟、楊少強(2004)。落跑父母激增。商業周刊,862,131-34。
  19. 黃惠娟、楊少強(2004)。隔代兒與單親兒趨勢調查報告─隔代教養教出什麼問題?。商業周刊,862,138-40。
  20. 劉若蘭(1998)。原住民家庭特質與親職教育之探討。學生輔導,59,44-49。
  21. 劉斌雄(1965)。秀姑巒阿美族的社會組織
  22. 蔡俊傑(2003)。小琉球假性單親與隔代教養。國教天地,154,86-90。
  23. 衛惠林(1958)。臺灣土著社會的世系制度。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5,1-28。
  24. 簡文元(1998)。原住民家庭教育現狀探討。台灣教育,576,45-49。
被引用次数
  1. Ying-Hwa Chang,Chien-Chia Liu(2022)。社會變遷下的原住民族族語能力:婚配與移徙模式的影響。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34(4),781-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