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原住民部落觀光發展的困境與策略-宜蘭縣南澳鄉金洋及武塔部落個案研究

并列篇名

The Plight and Strategy of Indigenous Community Tourism Development: A Case Study of King Young and Utaes Communities

DOI

10.29910/TJIS.200912.0004

作者

包正豪(Cheng-Hao Pao)

关键词

社區治理 ; 觀光發展 ; 社會資本 ; 原住民 ; community governance ; tourism development ; social capital ; Indigenous Peoples

期刊名称

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季刊

卷期/出版年月

2卷4期(2009 / 12 / 01)

页次

87 - 109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隨著部分原住民社區,如山美、鎮西堡、司馬庫斯等部落,透過社區參與生態保育工作,發展生態觀光旅遊,成功改善既有經濟困境後,社區觀光發展已經成為一種急欲脫貧救窮的夢想,政府、民意代表、地方社區工作者都冀望可以用觀光收益來帶動地方的發展。然而在樂觀前景之後,社區觀光產業的發展常會受到環境與資源等供給面的客體因素,及社區居民意識和參與意願的影響,而有所滯留不前。為釐清影響社區觀光發展的背後因素,本研究選擇宜蘭縣南澳鄉金洋及武塔兩個原住民部落,以田野調查與深度訪談等研究方法,探討影響社區發展觀光成敗與否的基本要件,並根據研究發現而提出解決困境應有的策略。研究結果顯示,政府資源若於社區意識建立前投入,對社區發展並非絕對正面的影響,反而易於流於派系分肥。研究結果指出,社區在發展觀光之前,應當先建構社會資本,並以社區永續發展作為目的本身。思索結合自然景觀資源與原住民族多元文化資產的永續觀光,回歸部落傳統文化根基,認知到生態旅遊可以促成部落發展,前題是當地部落需先認知到自身對自然資源、傳統文化所擔負的保育維繫責任,並凝聚部落內共識。政府資源挹注僅扮演輔助性功能。如是,方能夠幫助原住民部落突破觀光發展的困境,建設出有個別部落特色的觀光產業。

英文摘要

Since Savikl, Cinsbu, and Smangus have successful development experiences, the ecotourism seems to be a panacea for improving the economic inferiority of Indigenous communities. However, in order to figure out the factors affected community tourism development, the researcher chooses King Young and Utaes as the cases for field work. The researcher finds out that community consciousness should be firstly established and the communit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hould be the ultimate purpose. Furthermore, the community members should recognize their responsibility to the preserva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traditional cultures and then develop community consciousness as the way to mobilize themselves to devote into community work. The government grants should be not the sole resource to community ecotourism development but only as an auxiliary means. If so, the plight of Indigenous community tourism can be overcome and then a characteristic tourism industry can be developed successfully.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類學及族群研究
参考文献
  1. 廖坤榮(2004)。台灣農會的社會資本形成與政策績效。政治科學論叢,22,181-220。
    連結:
  2. 戴興盛、謝妙勤(2007)。保育為先:苗栗縣後龍溪區域性河川保育之集體行動與制度分析。地理學報,48,67-86。
    連結:
  3.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08。〈民國97 年2 月台閩縣市鄉鎮市區原住民族人口─按性別族別〉( http://www.apc.gov.tw/main/docDetail/detail_TCA.jsp?IsSearch=&docid=PA000000001687&cateID=A000297&linkSelf=161&linkRoot=4&linkParent=49&url=)(2008/4/29)
  4. 無作者。n.d.。〈新城、蘇澳、南澳溪流域圖〉(http://web.thu.edu.tw/deborah/www/index2/stream/nanou3/nanou3_s.gif)(2009/9/10)。
  5. 范景硯。2006。〈南澳建發電廠 鄉長:等我沒氣〉《中國時報》4 月8 日,C1版基宜花焦點
  6. 曾晴賢。n.d.。〈秀姑巒溪的生物世界〉《迴游生物的天堂》(http://life.nthu.edu.tw/~labtcs/HKL2001/)(2009/9/9)
  7. Richardson, John G.(ed.)(1986).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 for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New York:Greenwood.
  8. Tang, Ching-Ping,Tang, Shui-Yan(2001).Negotiated Autonomy: Transforming Self-governing Institutions for Local Common-pool Resources in Two Villages in Taiwan.Human Ecology,29(1),49-67.
  9. Zazueta, Aaron(1995).Policy Hits the Ground: Participation and Equity in Environmental Policy-making.Washington, D.C.: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
  10. 王本壯(2008)。社區總體營造的回顧與展望。府際關係研究通訊,3,18-21。
  11.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04)。,台北:原住民族委員會。
  12.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06)。,台北:原住民族委員會。
  13.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06)。,台北:原住民族委員會。
  14. 吳楨澤(1999)。台中,中興大學農業推廣教育研究所。
  15. 李瓊如(2001)。台中,台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
  16. 紀駿傑(1998)。從觀光原住民到原住民自主的觀光。原住民文化與觀光休閒發展研討會論文集,台北:
  17. 張明雄、梁世雄、紀純真(2006)。封溪護漁的內涵─溪流與社區資源永續經營。台北縣封溪護漁經驗與發展研討會,台北:
  18. 梁炳琨(2006)。原住民族觀光發展的地方建構─鄒族山美社區個案。地理學報,44,35-58。
  19. 梁炳琨、張長義(2005)。原住民族部落觀光的文化經濟與社會資本─以山美社區為例。地理學報,39,31-51。
  20. 陳永龍(1994)。觀看、地方自主性與社會權力─試論觀光互動過程中的看與被看。山海文化,2,47-51。
  21. 陳超仁(2006)。封溪護漁與社區發展。台北縣封溪護漁經驗與發展研討會,坪林:
  22. 黃國超(2003)。原住民觀光與社區自主權─泰雅族鎮西堡部落發展生態旅遊之研究。原住民季刊,31,27-44。
  23. 劉坤億(2003)。地方治理與地方政府的職能轉換。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礁溪:
  24. 盧道杰、吳菁雯、裴家麒、台邦.撒沙勒(2006)。建構社區保育、原住民狩獵與野生動物經營管理間的連結。地理學報,46,1-29。
  25. 謝世忠(1994)。山胞觀光─當代山地文化展現的人類學詮釋。台北:自立晚報社。
  26. 龔宜君(2001)。宜蘭縣人口與社會變遷。宜蘭:宜蘭縣史館。
被引用次数
  1. 包正豪(2015)。原漢立委於委員會內之法案審議過程互動關係。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季刊,8(4),81-126。
  2. 蔡進士(2019)。探究居民觀點下的社區觀光發展願景─以台東永安社區為例。休閒與遊憩研究,10(2),91-117。
  3. 廖學誠,姚佳瑩(2018)。原住民族參與集水區治理之制度分析:以宜蘭縣崙埤社區為例。地理研究,68,89-114。
  4. 林慧年、台邦‧撒沙勒、王俊秀(2016)。以方法目的鏈探討獵人學校傳統生態知識之價值建構。科學教育學刊,24(2),139-165。
  5. 闕河嘉、林鈺珊(2015)。初探當代台灣原住民社群支持型農業發展之社會鑲嵌意義。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季刊,8(2),33-65。
  6. 周應龍、包正豪(2015)。台灣原住氏選民投票參與之研究。臺灣民主季刊,12(2),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