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原住民族地區觀光與地方發展之研究-以鄒族來吉部落為例

并列篇名

Tourism and Local Development of Indigenous Regions: A Case Study of Laiji Tribe of the Tsou People

DOI

10.29910/TJIS.201003.0004

作者

侯宜凱(Yi-Kai Hou);梁炳琨(Bang-Kuen Liang)

关键词

原住民族地區 ; 部落觀光 ; 地方發展 ; 鄒族 ; 來吉 ; Indigenous region ; tribal tourism ; local development ; Tsou People ; Laiji

期刊名称

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季刊

卷期/出版年月

3卷1期(2010 / 03 / 01)

页次

105 - 148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觀光產業」已成為二十世紀末以來各國最具社會經濟指標的產業,台灣自2001年實施週休二日以來,旅遊市場蓬勃發展,長久 居處劣勢的原住民族地區,發展觀光成為改變劣勢的最主要策略。阿里山鄉來吉部落在四周緊鄰的漢人村落中,透過觀光的推動營造出有別於漢文化的特色並塑造出部落的主體性;在有限的工藝文化背景下,嘗試發展出重要的工藝文化經濟;阿管處的介入使當地觀光景觀快速發展,對地方產生影響也建立起互動機制。本研究主要以深入訪談為主,並以文本蒐集、參與觀察為輔,在觀光發展過程中,本文嘗試從社會關係、經濟產業、傳統文化與景觀空間等四個面向來探討部落觀光與地方的發展。研究發現:一、來吉部落觀光發展歷程可分為四期,其中影響的關鍵因子皆不同,而旅遊資源主要以自然資源為主,且深受天然災害影響。二、依其自身特有的文化,在一連串的商品化過程中,建構出獨特的文化經濟,但卻受限於相關配套措施不足,使得發展受限,特別是在工藝部落的推動上。三、社協搭起部落與公部門的橋樑,並在建構的過程中回應國家政策,並從地方發展的過程中,達到經濟、文化、社會與景觀四者的相互接合發展。

英文摘要

In Taiwan, the touring market has expedited its booming path sinc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two-day weekend policy in 2001. Inhabiting in Alishan County, the Laiji Tribe of the Tso People has thus far successfully established their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based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the Han in neighboring settlements. With limited craftsmanship background, they attempt to develop a larger magnitude of craftsmanship economy. This study attempts to explore tribal tourism and local development. The Laiji tribe has casted out a unique cultural economics although the development has been limited due to lack of relevant packaging measures required for pushing craftsmanship. It is found that the Community Development Association has played a critical role in bridging the tribe and the public sector by connecting economic, cultural, social, and scenic development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類學及族群研究
参考文献
  1. 吳宗瓊(2003)。部落觀光與生態旅遊。農業經營管理會訊,35,15-18。
    連結:
  2. 吳宗瓊(2003)。觀光發展階段與產業依賴程度對觀光衝擊認知影響之探討。戶外遊憩研究,1(16),45-61。
    連結:
  3. 鄭信德。2001。〈塔山下永遠的部落〉《第二屆中華汽車原住民文學獎》8 月4日。〈http://tw.myblog.yahoo.com/s0509ch/article?mid=1&prev=6&l=f&fid=5〉(2009/7/23)
  4. 佐山融吉(余萬居譯)。1915。《蕃族調查報告書—曹族》。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5. 嘉義縣阿里山鄉鄉公所。1997。《嘉義縣阿里山鄉「鄒族文化中心及展演設施」研究規劃案》。嘉義縣:阿里山鄉鄉公所。
  6. Butler, Richard(ed.),Hinch, Tom(ed.)(1996).Tourism and Indigenous Peoples.London:International Thomson Business Press.
  7. Fyall, Alan(ed.),Garrod, Brian(ed.),Leask, Anna(ed.),Wanhill, Stephen(ed.)(2003).Managing Visitor Attractions: New Directions.Oxford:Butterworth-Heineman.
  8. Gilbert, Anne(1988).The New Regional Geography in English and Frenchspeaking Countries.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12(2),208-28.
  9. Gunn, Clare A.(1993).Tourism Planning: Basics, Concepts, Cases.New York:Taylor & Francis.
  10. Hipwell, William T.(2007).Taiwan Aboriginal Ecotourism: Tanayiku Natural Ecology Park.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34(4),876-97.
  11. Honey, Martha、李麗雪譯、顏家芝譯、洪得娟譯、葉美智譯(2001)。生態觀光,永續發展。台北:地景。
  12. McIntosh, Alison J.(2004).Tourist's Appreciation of Maori Culture in New Zealand.Tourism Management,25(1),1-15.
  13. Orams, Mark(1999).Marine Tourism: Development, Impacts and Management.New York:Routledge.
  14. Ryan, Chris(2002).Tourism and Cultural Proximity: Examples from New Zealand.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9(4),952-71.
  15. Ryan, Chris,Huyton, Jeremy(2002).Tourists and Aboriginal People.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9(3),631-47.
  16. Smith, Valene L.(1997).The Four Hs of Tribal Tourism: Acoma: A Pueblo Case Study.Tourism Development: Environmental and Community Issues,Chichester:
  17. Smith, Valene L.(ed.)(1989).Hosts and Guests: The Anthropology of Tourism.Philadelphia: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18. Swarbrooke, John(2002).The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of Visitor Attractions.Oxford:Butterworth-Heinemann.
  19. Throsby, David.、張維倫譯、潘筱瑜譯、蔡宜真譯、鄒歷安譯(2003)。文化經濟學。台北:典藏雜誌社。
  20. Vincent, Vern C.,Thompson, William(2002).Assessing Community Support and Sustainability for Ecotourism Development.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41(2),153-60.
  21. Zeppel, Heather(2000).Touring Aboriginal Cultures: Encounters with Aboriginal People in Australian Travelogues.Tourism,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2(2),123-39.
  22. 王嵩山(2003)。聚落經濟、國家政策與歷史─一個台灣中部原住民族的例子。南投:台灣文獻館。
  23. 台邦‧撒沙勒(1993)。廢墟故鄉的重生:從「高山青」到部落主義─一個原住民運動者的觀察。台灣史料研究,2,28-40。
  24. 何彌亮(2007)。從社區營造探討原住民社區觀光旅遊可行性之研究。第四屆台灣地方鄉鎮觀光產業發展與前瞻學術研討會,台北:
  25. 吳宗瓊、吳敏惠(2000)。原住民部落發展觀光歷程之研究─以阿里山山美村為例。千禧古蹟管理與週休二日休閒活動研討會,台北:
  26. 李政修(2003)。台北,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
  27. 李素馨、侯錦雄(1999)。休閒文化觀光行為的規範─以原住民觀光為例。戶外遊憩研究,12(2),25-38。
  28. 李瑛(2000)。從原住民自決理念評析台灣原住民社區營造之推展─美國印地安與東台灣原住民經驗的對照觀察。原住民教育季刊,20,5-21。
  29. 東海大學景觀研究所(1998)。促進原住民地區觀光事業發展之研究。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30. 林秀玉(2003)。台北,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
  31. 浦忠成(1996)。台灣原住民的口傳文學。台北:常民文化。
  32. 浦忠成(1993)。台灣鄒族的風土神話。台北:台原出版社。
  33. 張玲玲(2004)。壽豐,東華大學民族發展研究所。
  34. 張峻嘉(2007)。台北,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研究所。
  35. 梁炳琨(2004)。台北,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研究所。
  36. 梁炳琨(2006)。原住民族觀光發展的地方建構:鄒族山美社區個案。地理研究,44,35-58。
  37. 郭建池(1999)。台北,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
  38. 陳美如(2008)。台東,台東大學健康促進與休閒管理研究所。
  39. 陳錦鴻(2006)。台北,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
  40. 劉瓊如(2007)。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41. 歐聖榮、顏宏旭(1994)。金門地區觀光發展衝擊認知之研究。戶外遊憩研究,7,61-89。
  42. 蔡旻玠(2001)。台北,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
  43. 賴如伶(2002)。霧峰,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研究所。
  44. 賴宗裕、詹士樑、丁秀吟、阮呂琦(2000)。,台北:內政部營建署。
  45. 謝世忠(1994)。「山胞觀光」─當代山地文化展現的人類學詮釋。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
  46. 鍾溫凊(1999)。,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47. 藍美珍(2007)。嘉義,嘉義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
  48. 羅山懿(2007)。嘉義,嘉義大學森林暨自然資源研究所。
  49. 羅永清(2000)。台北,台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
被引用次数
  1. 林韋呈,林貝珊(2020)。災後文化與產業復原之「更耐災的重建」分析:以逐鹿部落的觀光發展為例。災害防救科技與管理學刊,9(2),19-32。
  2. 闕河嘉、林鈺珊(2015)。初探當代台灣原住民社群支持型農業發展之社會鑲嵌意義。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季刊,8(2),33-65。
  3. 謝龍發、劉泳倫、石君穗(2013)。以模糊 AHP 建構原住民部落發展觀光核心競爭力評價指標。臺灣企業績效學刊,7(1),41-63。
  4. 閻淑慧,徐耀群,柯子星(2016)。莫拉克風災後三地門部落社區發展之研究探討-以大社部落為例。慈惠學報,12,78-90。
  5. 楊蓓涵、邱聖光、江昱仁(2017)。目的地吸引力、地方依附與行為意圖關係之研究─以臺東縣布農部落休閒農場為例。休閒與遊憩研究,9(1),155-193。
  6. 張育銘,林貝珊(2022)。以韌性觀點探討土石流災後復原與生計:以嘎色鬧部落的露營觀光為例。災害防救科技與管理學刊,11(2),59-73。
  7. (2024)。原住民族觀光作為原住民族知識教育場域之可能:鄒族兩個部落之經驗。觀光旅遊研究學刊,19(1),7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