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由「他者」轉向「我群」-原住民電視台傳播主體性實踐之探討

并列篇名

Changes "We Group" by "the Others": The Practice of the Indigenous Peoples' Subjectivity in Taiwan Indigenous Television

DOI

10.29910/TJIS.201006.0006

作者

林福岳(Fu-Yueh Lin)

关键词

原住民傳播 ; 主體性 ; 原住民族電視台 ; 族群傳播 ; 傳播權 ; indigenous people communication ; subjectivity ; Taiwan Indigenous Television (TITV) ; ethnic group communication ; communication right

期刊名称

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季刊

卷期/出版年月

3卷2期(2010 / 06 / 01)

页次

131 - 162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台灣原住民在傳播環境中所面臨的最大議題之一,便是長期以來一直以「他者」的身分和角色被再現,無法呈現自我的主體性。但迄今卻仍未出現傳播學術社群的文獻真正深入探討關於原住民傳播主體性究竟所謂為何。本研究將研究問題分成兩個部分:一、關於原住民傳播的主體性,探討何謂主體性?傳播的主體性所指為何?二、原住民傳播主體性於實踐層面如何表現?本文討論原住民電視台中工作人員對於主體性的認知為何?原住民電視台的節目製作過程中,在實際操作層面,其原住民主體性如何實踐?原住民主體性之所以引發關切,在於主體長期在殖民和高壓統治下受壓抑的社會現實中,必須尋覓各種可行的抗爭空間和互動場域,重新建構「原住民」-此一既是新生、又是傳統的概念-其主體個性。而當代的傳播媒體,恰好提供了這樣的公共領域,成為原住民如何證成自身主體性,和整個主流社會辯證和互動的空間。原住民的傳播工作者藉由媒體的場域再現自我的主體性,不僅僅是表達自我族群對事務的觀點與價值,同時也必須認知現實環境中由主流媒介宰制整體傳播的被壓迫狀況,針對這種現象建構反論述,並發掘抗爭的策略,在激烈的傳播場域競逐態勢中,試圖突顯自我族群主體意識再現的種種可能,展示自己的發聲位置和詮釋權利。

英文摘要

One of the major issues Taiwan indigenous peoples face in the communication environment is representing as ”the others” since long continuously by, are unable to present subjectivity. But the communication academic community still hadn't presented the literature which discuss about what is communication subjectivity about the indigenous peoples. This research will study the question to divide into two parts: 1. what is so-call ”communication subjectivity of the indigenous peoples”? What does communication subjectivity refer to? 2. How do the indigenous peoples communication subjectivity to display in the practical working field? What is the concept of the indigenous peoples communication subjectivity of the indigenous peoples television station staffs practice the communication subjectivity by their working process? Indigenous people's media workers represent their subjectivity because of the media, is not only expresses the viewpoint and the value of tribal groups, they must realize the fact which is the whole media environment dominate by the mainstream media simultaneously. They need to try all the possibilities of expressing their subjectivity, to excavate the strategy of contending the mainstream discuss, attempts to demonstrate the position of self-expression and the right of self-interpretation. Therefore, the Indigenous peoples must use the professional media capability to construct the accurate text for representing themselves, practices the process unceasingly by the media, on the one hand locates for the value of indigenous peoples' subjectivity; on the other hand also unfolds their intention and ability of meaning interpretation to the society.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類學及族群研究
参考文献
  1. 台灣原住民月刊編輯部。1999。〈拚死爭得台灣原住民的廿一世紀〉(http://www.kgu.com.tw/minority/per/01/no01_04.htm)(2004/12/30)。
  2. Bhabha, K. Homi(1990).Nation and Narration.New York:Rutledge.
  3. Habermas, Jürgen、郭官義譯、李黎譯(1968)。認知與興趣。上海:學林。
  4.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史達林著作編譯局編(199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
  5. 孔文吉(2000)。忠於原味─原住民媒體、文化與政治。台北:前衛。
  6. 王亞維(1999)。還有遠路要走─原住民新聞雜誌半年記。臺灣博物館民族誌論壇社通訊,2(1),30-35。
  7. 王嵩音(1998)。臺灣原住民與新聞媒介─形象與再現。台北:時英。
  8. 王瑞盈(2006)。原住民族傳播政策之規劃與執行。紮根與瞻望─理論與實務的對話研討會,壽豐:
  9. 伊象菁(2001)。沙鹿,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10. 江冠明(2002)。一個文化概念的建構之反思─原住民知識分子對「原住民」概念的建構。傳播文化,9,1-35。
  11. 何明修(1997)。黑格爾與啟蒙的辯證。思與言,35(3),39-64。
  12. 李文富(1998)。壽豐,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
  13. 李道明(1994)。近一百年來臺灣電影電視媒體對臺灣原住民的呈現。山海文化雙月刊,4,66-81。
  14. 林福岳(2005)。從原住民傳播發展多元傳播圖像。東台灣傳播研討會暨東台灣傳播論壇,花蓮:
  15. 倪炎元(2003)。再現的政治─台灣報紙媒體對「他者」建構的論述分析。台北:韋伯文化國際。
  16. 孫秀蕙(2001)。原住民節目的經營與定位─主體性之建立與雙元論述的可能性。新視野公共電視發展與未來國際研討會大會手冊
  17. 浦忠勇(2000)。從鄒族祭典場域看媒體的操弄。原住民文化與教育通訊,8,9-12。
  18. 馬紹.阿紀(2001)。原住民與「頭條新聞」。新視野公共電視發展與未來國際研討會大會手冊
  19. 馬紹.阿紀(1998)。原住民報導「原住民新聞」。臺大新聞論壇,5,27-32。
  20. 張茂桂编(1999)。族群權力關係與國家認同。台北:業強。
  21. 張錦華(1997)。公共領域、多文化主義與傳播研究。台北:正中。
  22. 張錦華、黃浩榮、洪佩民(2003)。從多元文化觀點檢視新聞採寫教科書─以原住民族群相關報導為例。新聞學研究,76,129-53。
  23. 陳佩周(1998)。,台北:中華民國新聞評議委員會。
  24. 陳秋萍(2003)。沙鹿,靜宜大學中國文學所。
  25. 馮朝霖、薛化元(1997)。主體性與教育權。教育改革的民間觀點,台北:
  26. 黃季平(2006)。原住民族的傳播媒體發展。原教界,9,10-16。
  27. 黃凱昕(2005)。壽豐,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
  28. 黃葳威(1997)。原住民傳播權益與電視新聞節目─一個回饋的觀點。新聞學研究,55,76-102。
  29. 黃應貴(1993)。人觀、意義與社會。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
  30. 楊政霖(2005)。壽豐,東華大學企業管理學系。
  31. 董恕明(2002)。台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
  32. 廖千惠(2004)。花蓮,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
  33. 蔡福昌(1996)。台北,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34. 蕭凱容(2002)。花蓮,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
  35. 謝偉姝(1996)。台北,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
  36. 謝偉姝(1998)。公視原住民記者觀點之探究。台大新聞論壇,5,61-78。
  37. 魏貽君(1997)。新竹,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
被引用次数
  1. 黃盈豪(2022)。原住民團結經濟的實踐與挑戰:以Ina廚房與社福組織的協作為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22,1-40。
  2. 林福岳(2011)。原住民部落自主傳播的媒介試驗:花蓮縣福音(Lohok)部落「村長麥克風」計畫。傳播研究與實踐,1(2),149-177。
  3. 林俊偉(2016)。「慕谷慕魚」原住民鳴槍封路事件之媒體再現研究。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季刊,9(4),1-44。
  4. 姚穎、林福岳、王翔郁(2017)。特定族群服務頻道整合行銷的應用—以原住民族電視台為例。中國廣告學刊,22,102-136。
  5. 周柔含(2023)。臺東卡大地布部落反遷葬歷程:協商與主體性的形構。國家與社會,24,119-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