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招郎」與「結盟」-加禮宛事件對噶瑪蘭族與撒奇萊雅族交互關係之影響

并列篇名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Sakizaya and the Kavalan after the Kaliawan Incident

DOI

10.29910/TJIS.201006.0004

作者

陳逸君(I-Chun Chen)

关键词

招郎 ; 加禮宛事件 ; 撒奇萊雅族 ; 噶瑪蘭族 ; Zhao Lang ; Kaliawan Incident ; Sakizaya ; Kavalan

期刊名称

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季刊

卷期/出版年月

3卷2期(2010 / 06 / 01)

页次

67 - 89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嘗試探討的主題,是撒奇萊雅族與噶瑪蘭族在面對加禮宛事件後所導致的強制遷徙時,運用什麼策略,來延續族群生命。本文提出的解答,是噶瑪蘭族、撒奇萊雅族與阿美族皆有之入贅婚俗,加上三族相似的親屬關係、家庭制度與社會組織,增加了三族彼此接受的可能性。特別是「招郎」的婚姻制度,似乎成為噶瑪蘭族與撒奇萊雅族的生存策略,讓兩族的家庭與聚落補充了立即性的勞動力、生產力及防禦力,使噶瑪蘭族與撒奇萊雅族在修護原漢衝突後的折損之際,同時,又能與鄰近的阿美族建立友誼關係。

英文摘要

This essay tries to understand the strategy of social alignment adopted by the Sakizaya and the Kavalan after the Kaliawan Accident. This strategy can be seen as the most important method to help these two groups to continue their ethnic life after their dramatic forced migration. The strategy of Zhao Lang, a form of marriage in which a man lives with his wife's family after his marriage, provided the Sakizaya and the Kavalan with immediate labor to their families as well as the community. When reviewing the contemporary development of these two groups, we thus realize that the strategy of ”Zhao Lang” does assist the groups to stabilize their ethnic and social life as well as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the neighboring Ami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類學及族群研究
参考文献
  1. 潘繼道(2008)。國家、區域與族群─台灣後山奇萊地區原住民族群的歷史變遷(1874-1945)。台東:東台灣研究會。
    連結:
  2.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2010。〈原住民人口按族別統計──中華民國 98 年底〉《98年 度 原住民人口按族別統計年報》(http://www.apc.gov.tw/main/docDetail/detail_TCA.jsp?isSearch=&docid=PA000000003966&cateID=A000297&linkSelf=0&linkRoot=0&linkParent=0&url=)(2010/6/13)。
  3. 台灣社區通。無日期。(花蓮縣撒基拉雅族重建發展協會)(http://sixstar.cca.gov.tw/blog/sakizaya/communityAction.do?method=doCommunityView)(2009/5/1)。
  4. Chen, I-chun(2000).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5. 李亦園(1987)。台灣土著民族的社會與文化。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6. 林修澈(2003)。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委託計畫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委託計畫,台北:政治大學民族學戲。
  7. 胡傳(1960)。台東州采訪冊。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8. 張宇欣(2007)。壽豐,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
  9. 許木柱、廖守臣、吳明義(2001)。台灣原住民史─阿美族史篇。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10. 陳俊男(1999)。台北,政治大學民族研究所。
  11. 陳淑均(1963)。噶瑪蘭廳志。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2. 詹素娟(2006)。傳說世界與族群關係─ 加禮宛人在花蓮地區的歷史與傳說(1827-1930)。新史學,17(1),1-42。
  13. 潘繼道(2005)。加禮宛社之役與台灣後山奇萊地區原住民族群勢力消長之研究。空間、文化與鄉土史教育研討會論文集,彰化:
  14. 潘繼道(2001)。晚清「開山撫番」下後山奇萊平原地區原住民族群勢力消長之研究。國家與東台灣區域發展史研討會,台北:
  15. 駱香林(1983)。花蓮縣志。花蓮:花蓮縣政府。
  16. 羅大春(1972)。台灣海防並開山日記。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被引用次数
  1. (2018)。歷史記憶中的噶瑪蘭族「獨木舟」。臺灣文獻,69(4),4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