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
地方方志、原住民飲酒描述與族群政治-一個知識社會學角度的考察
|
并列篇名
|
Local Chronicles, Descriptions of the Aborigines' Drinking, and Ethnic Politics-An Investig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ociology of Knowledge
|
DOI
|
10.29910/TJIS.201206.0002
|
作者
|
楊士範(Shi-Fan Yang)
|
关键词
|
原住民形象 ; 飲酒 ; 方志 ; 他者 ; 族群政治 ; image of aboriginal people ; drinking ; local chronicles ; otherness ; ethnic politics
|
期刊名称
|
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季刊
|
卷期/出版年月
|
5卷2期(2012 / 06 / 01)
|
页次
|
41
-
81
|
内容语文
|
繁體中文
|
中文摘要
|
對於台灣原住民「酗酒」的描繪與圖像的繪製,是其與異族接觸之後不斷被社會再製及生產的。清代台灣地方志文獻中,對原住民飲酒形象的描寫,也是其中重要一環。清代地方官員或文人雅士,如何描繪台灣地方社會呢?除了地方方志,文人的日記、遊記或文學作品,也都可作為分析當時台灣社會的重要素材。本文以台灣文獻叢刊,做為主要文本分析對象。在描繪原住民的形像時,這些地方方志或文學作品中,經常出現「好酒嗜殺」、「喜酒嗜殺」或「酗酒嗜殺」的字眼,來指涉原住民,尤指未歸化的生番。在這些地方志文獻中,原住民飲酒的象徵如何呢?其族群政治意含如何?這將是本文探討核心。事實上,地方方志不僅描繪「番人」的飲酒,也談及台灣地方社會酒宴特色與參與者,當然也描繪出官員、文人「詩」酒生活。對比三者,考察官員或文人如何透過飲食來構建他者與自我,間接的反映出我群/他群之關係,迄今仍是一個值得討論的問題。
|
英文摘要
|
Descriptions and images portraying the 'excessive drinking' of the aboriginals have constantly been (re)produced by society. The description of aboriginal people's drinking is an important part in the local chronicles published in Qing-period Taiwan. How did the local officials or literati describe the local societies? In addition to the local chronicles, the literati's diaries, travel journals or literary works are important materials used to analyze the society at that time. This study uses the Taiwan Literature Series as the source of text analysis. When describing the aboriginal (especially the raw or the uncooked aborigines), some phrases such as 'love alcohol and killing' or 'addicted to alcohol and killing' often appear in these local chronicles and literary works. Given these descriptions, what are the symbolic significances and moral meanings of the aboriginal people's drinking? These are the core issues to be analyzed in this article. In fact, not only can we find many descriptions of the raw aborigines' drinking, some other features of the feasts, such as the participants (officials and/or literati) and their life and poems about drinking, can also be seen in these local chronicles. By comparing these three parts, how the concepts of otherness or the distinctions between the self and the other were fabricated through food and drink in Qing-period Taiwan is another issue worthy of studying.
|
主题分类
|
人文學 >
人類學及族群研究
|
参考文献
|
-
王崇峻(2005)。明清的庶民飲食。歷史月刊,204,124-127。
連結:
-
王學泰(2006)。中國飲食文化史。桂林:廣西師範大學。
連結:
-
萬偉成(2006)。魏晉文人飲酒的自覺意識-魏晉文人與酒新論。哲學與文化,32(5),119-137。
連結:
-
Anderson, Eugene N.、馬孆譯、劉東譯(2003)。中國食物。南京:江蘇人民。
-
Balazs, Etienne、黃沫譯(1992)。中國的文明與官僚主義。台北:久大文化。
-
Berger, Peter、Luckmann, Thomas、鄒理民譯(1991)。社會實體的建構:知識社會學。台北市:巨流。
-
Burke, Peter(2005).History and social theory.Ithaca, N.Y.: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
Dikötter, Frank(1992).The discourse of race in modern China.Stanford, Calif.: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
Douglas, Mary(1984).Purity and Danger.New York:Routledge.
-
Douglas, Mary(ed.)(1987).Constructive drinking: perspectives on drink from anthropology.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Dumont, Louis、王志明譯(1992)。階序人:卡斯特體系及其衍生現象。台北市:遠流。
-
Geertz(1980).Negara: The Theatre State in Nineteenth-Century Bali.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
Kaelble, Hartmut、趙進中譯(2009)。歷史比較研究導論。北京:北京大學。
-
Said, Eward W.(1979).Orientalism.New York:Vintage Books.
-
Shepherd, John Robert(1993).Statecraft and political economy on the Taiwan frontier, 1600-1800.Stanford, Calif.: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
Sprenkel, Sybille、張手東譯(2000)。清代法制導論-從社會學角度加以分析。北京市:中國政法大學。
-
Sturken, Marita、Cartwright, Lisa、陳品秀譯(2009)。觀看的實踐:給所有影像世代的視覺文化導論。台北:臉譜。
-
Teng、 Emma Jinhua(2004).Taiwan's Imagined Geography: Chinese Colonial Travel Writing and Pictures (1683-1895).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
Veblen, Thorstein、李華夏譯(2007)。有閒階級論:一個制度的經濟研究。台北:左岸文化。
-
王仁湘(2006)。往古的滋味-中國飲食的歷史與文化。山東:山東畫報。
-
王明珂(2000)。食物、身體與族群邊界。第六屆中國飲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
-
王明珂(2005)。食物文化與族群邊界-關於飲食人類學的對話。廣西民族學院學報,27(6)
-
王爾敏(1995)。中國近代思想史論。台北:臺灣商務。
-
王鵬惠(2002)。漢人的異己想像與再現:明清時期滇黔類民族誌書寫的分析。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58,146-192。
-
伊能嘉矩(2011)。台灣文化志。台北:台灣書店。
-
吳密察(2004)。台灣史料集成提要。台北:行政院文建會。
-
吳密察監修(2005)。台灣史小事典。台北:遠流。
-
李毓中編(2008)。西班牙人在艾爾摩莎。台北:南天。
-
李豐楙(1996)。節慶祭典的供物與中國飲食文化─一個「常與非常」觀的節慶飲食。第四屆中國飲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
-
林西莉、李之義譯(2006)。漢字的故事。台北:貓頭鷹。
-
施添福(1990)。清代臺灣竹塹地區的土牛溝和區域發展─一個歷史地理學的研究。臺灣風物,40(4),1-68。
-
柯志明(2001)。番頭家:清代台灣族群政治與熟番地權。南港:中央研究院社會學所。
-
柯志明(2002)。社會學家們,回來作歷史研究吧!。台灣社會學通訊,43
-
凌純聲(1975)。中國與東亞的嚼酒文化。中研院民族所集刊,4
-
翁佳音(2006)。「牽手 khan-chhiu」來看台灣世界史─從台灣歷史慣用語論大福佬文化圈概念。台灣史研究,13(2),1-31。
-
張隆志(2005)。評介Emma Teng (鄧津華), Taiwan's Imagined Geography: Chinese Colonial Travel Writing and Pictures, 1683-1895。中國文哲研究集刊,26,415-422。
-
張隆志(2001)。評柯志明《番頭家:清代台灣族群政治與熟番地權》。全國新書資訊月刊,20-21。
-
張隆志(1994)。歷史人類學與西文台灣史研究的里程碑-評介邵著《台灣邊疆的治理與政治經濟》。台灣史研究,1(2),150-155。
-
莊雅仲(1993)。裨海紀遊:徘迴於自我與異己之間。新史學,4(3),59-79。
-
許雪姬(1993)。北京的辮子─清代臺灣的官僚體系。台北:自立晚報。
-
許進雄(2008)。中國古代社會─文字與人類學的透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
-
郭雙林(2005)。西潮激盪下的晚清地理學。北京:北京大學。
-
陳光興(2006)。去帝國:亞洲作為方法。台北:行人。
-
陳明仁(2005)。東台灣歷史再現中的族群與異己:以胡傳之《台東州采訪册》的原住民書寫為例。台北:稻鄉。
-
陳香編(1983)。酒令。台北:國家。
-
陳龍廷(2004)。帝國觀點下的文學想像─清代台灣原住民的妖魔化書寫。臺灣文獻,55(4),211-246。
-
費正清、戈德曼、薛珣譯(2002)。費正清論中國:中國新史。台北:正中。
-
費孝通(1991)。鄉土中國。香港:三聯。
-
費孝通、趙旭東譯(2009)。中國士紳。北京:三聯。
-
黃清連(1999)。酒與中國文化。台北:藝術家。
-
楊聯陞(1983)。國史探微。台北:聯經。
-
劉人鵬(2000)。近代中國女權論述—國族、翻譯與性別政治。台北:臺灣學生書局。
-
劉軍(1998)。中國古代的酒與飲酒。台北:臺灣商務。
-
蔡偉傑(2008)。帝國檔案與帝國形構:論清朝滿文奏折中對台灣熟番的表述。台灣史研究,15(3),25-55。
-
蕭瓊瑞(2005)。圖說台灣美術史Ⅱ渡海讚歌(荷西•明清篇)。台北:藝術家。
|
被引用次数
|
-
蔡穎芳(2016)。原住民家事事件之法院裁判書分析-自原住民慣習的角度觀之。東海大學法學研究,49,97-152。
-
高郁婷,王志弘(2018)。展演道地:臺北族裔風味餐廳個案研究。地理研究,69,31-60。
-
許義忠、莊麗君、李幸芳(2012)。閩南、太魯閣與阿美族居民之跨文化遊憩參與比較。觀光休閒學報,18(3),189-2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