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族群技藝與文化創意產業:以花蓮縣秀林鄉太魯閣族女性工藝編織者為例

并列篇名

Ethnic Handicrafts and Cultural Industry: A Case Study of Female Taroko Weaving Culture in Xiu-Lin County of Hualien, Taiwan

DOI

10.29910/TJIS.201411_7(3).0001

作者

葉秀燕(Joyce Hsiu-Yen Yeh);吳孟蓉(Meng-Rong Wu)

关键词

花蓮縣秀林鄉 ; 太魯閣族 ; 織布 ; 族群技藝 ; 文化創意產業 ; Taiwanese indigenous studies ; ethnic cultural industry ; indigenous women ; Taroko tribe in Xiu-Lin County ; weaving culture

期刊名称

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季刊

卷期/出版年月

7卷3期(2014 / 11 / 01)

页次

1 - 37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以花蓮縣秀林鄉太魯閣族織布的族群技藝及文化創意產業為研究主軸,聚焦於女性織布勞動的生產、機制和其流變,檢視原住民觀光脈絡下織布做為文化創意產業的創新價值和其社會文化意涵。並進一步藉由深入訪談與實地田野參與觀察的方式,企圖回答在觀光資本主義的脈絡下,族群技藝如織布如何做為文化創意產業及原住民女性經濟自主與能動的可能性。本文從質性研究的取徑與觀光文化研究的視角,分析花蓮縣太魯閣族女性工藝編者如何藉由族群技藝與記憶,做為傳遞與生產族群文化的「中介者」和其展演的策略。研究指出:一方面織布的族群技藝在觀光消費的脈絡下,其「傳統」技藝與「現代」織物都可轉化為文化商品,再現族群與女性的價值和其自身的能動力;另一方面又因為消費市場的需求與影響所及,加速商品化對傳統織布文化脈絡的變異和斷裂。筆者們認為織布的族群技藝和文化創意產業進行融合與轉化的運用邏輯及其交織的複雜性,是當代原住民族研究不容忽視的議題。

英文摘要

This research explores the interconnections between ethnic handicrafts and the production of cultural industry. Using the Taiwanese Taroko weaving culture in Xiu-Lin County of Hualien as a main research site, 12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female weavers and participating weaving training course, this research demonstrates how tourism development impacts and changes traditional meanings of indigenous weaving culture. It examines the involvement of women whose weaving is connected primarily to symbolic ethnicity and offers a detailed description of the importance of weaving culture in gender performance for indigenous Taroko women. We argue the popularity of indigenous cultural reproduction, such as weaving, is not only a part of enacting gendered identities, but also reflects the cultural policy of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to enhance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minority tribes.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reproduction of weaving have created opportunities for Taroko people to demonstrate their abilities to renegotiate their ethnic identity and cultural heritage.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類學及族群研究
参考文献
  1. 王志弘(2008)。族裔─文化經濟、謀生策略與認同協商:臺北都會區東南亞風味餐飲店個案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報,39,1-44。
    連結:
  2. 吉洛.哈簍克。2010。 ,發表於內政部營建署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主辦「太魯閣族文化系列活動」。花蓮: 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10 月15 日。
  3. 花蓮縣政府民政課。2011。<秀林鄉人口比例>( http://ca.hl.gov.tw/fdownload/fdlist.asp?id={6825E170-A5A9-4554-AF9B-30034ECF8FB3})(2011/12/10)
  4. Blundell, Valda(1994).Take Home Canada: Representations of Aboriginal Peoples as Tourist Souvenirs.Berlin:Moutonde Gruyter.
  5. Cohen, Eric(1993).The Study of Tourist Images of Native People: Mitigating the Stereotype of the Stereotype.London:Routledge.
  6. Corrigan, Peter、王宏仁譯(2010)。消費社會學。台北:群學出版社。
  7. Goss, Jon(2005).The Souvenir and Sacrifice in the Tourist Mode of Consumption.London:Routledge.
  8. Maggie, Asplet,Malcolm, Cooper(2000).Cultural Designs in New Zealand Souvenir Clothing: The Question of Authenticity.Tourism Management,21(21),307-312.
  9. Meethan, Kevin(2001).Tourism in Global Society: Place, Culture, Consumption.New York:Palgrave.
  10. Throsby, David、張維倫譯(2003)。文化經濟學。台北:典藏藝術出版。
  11. 尤瑪.達陸(2003)。織起一座彩虹祖靈橋。苗栗:南政部營建署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
  12. 王梅霞(2003)。從gaya的多義性看泰雅族的社會性質。臺灣人類學刊,1(1),77-104。
  13. 王蜀桂(2004)。台灣原住民傳統織布。台北:大田出版。
  14. 王應棠、劉可強(1998)。觀光產業對原住民文化的衝擊與對策芻義。原住民文化與觀光休閒發展研討會論文集
  15. 王蘭君(2002)。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花蓮,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
  16. 田貴實(2002)。族群的紋面文化。太魯閣國家公園原住民文化講座,花蓮:
  17. 江桂珍(2004)。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所。
  18. 吳孟蓉(2007)。,高雄: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文化事業發展系。
  19. 宋卓立(2007)。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
  20. 巫正梅(2009)。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花蓮,國立東華大學觀光暨遊憩管理研究所。
  21. 李莎莉(1998)。台灣原住民衣飾文化。台北市:南天書局。
  22. 沈俊祥(2007)。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花蓮,國立東華大學民族發展研究所。
  23. 卓玲妃、陳乃菁(2003)。文化產業設計與創意。歷史月刊,187,110-114。
  24. 林桓丞(2004)。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屏東,國立屏東科技大學農村規劃系碩士班。
  25. 金惠雯(2001)。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
  26. 紀駿傑(1998)。從觀光原住民到原住民自主的觀光。原住民文化與觀光休閒發展研討會論文集
  27. 胡家瑜(2000)。工藝傳統與現代商品的對話─消費社會中的賽夏族群藝術。宜蘭文獻,44,73-90。
  28. 孫大川編(2006)。秀林鄉志。花蓮:花蓮縣秀林鄉公所。
  29. 高毅儒(2009)。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壽豐,國立東華大學民族藝術研究所。
  30. 康培德編(2005)。續修花蓮縣誌─族群篇。台北: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
  31. 張兆菱(2006)。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
  32. 張國賓(1998)。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
  33. 張藝鴻(2001)。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
  34. 悠蘭.多又(2004)。泰雅織影。板橋:稻鄉出版。
  35. 許木柱(1989)。內政部營建署委託計劃內政部營建署委託計劃,台北:內政部營建署。
  36. 陳正豐(2006)。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壽豐,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
  37. 陳其南(2005)。以「文化創意產業」帶動台灣社會的總體轉型。創業創新育成,20,6-8。
  38. 陳國政(2004)。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南,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
  39. 曾振名(1995)。,花蓮縣秀林鄉:內政部營建署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
  40. 黃基鴻(2002)。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所。
  41. 黃輝寶(1999)。秀林鄉全覽實錄。花蓮縣:花蓮縣秀林鄉公所。
  42. 黃應貴(2004)。物與物質文化,台北南港:
  43. 達西烏拉彎(2001)。台灣的原住民─泰雅族。台北市:臺原出版社。
  44. 鄒亮瑩(2006)。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嘉義,國立嘉義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
  45. 廖守臣(1977)。泰雅族東賽德克的部落遷徙與分佈。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4,61-206。
  46. 劉康文(2007)。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壽豐,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
  47. 蔣文鵑(2001)。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花蓮,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
  48. 盧梅芬(2007)。天還未亮:台灣當代原住民藝術發展。臺北市:藝術家出版。
  49. 藍佩嘉(2009)。跨國灰姑娘:家務移工與台灣新富雇主。台北:行人文化實驗室。
被引用次数
  1. 蔡侑霖(2020)。大學社區實踐在臺灣的實作初探:以Wulai地區的相關計畫為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16,1-52。
  2. 陳英任(2020)。泰雅族重新「編織」的文化復振與跨區傳承。中國地理學會會刊,66,1-18。
  3. 賴淑娟(2020)。織藝與織憶:花蓮縣卓溪鄉賽德克族Duta群編織技藝與記憶的日常實踐。民俗曲藝,209,211-274。
  4. (2017)。鄉立幼兒園太魯閣在地文化課程 融入學習區的歷程。教育學報,45(1),157-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