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魯迅〈故鄉〉的寫作技巧探析

并列篇名

The Research of the Writing Skills in Lu Xun's "Country"

DOI

10.29770/JTCMT.201104.0001

作者

徐月芳(Yueh-Fang Hsu)

关键词

魯迅 ; 故鄉 ; 寫作技巧 ; 主題思想 ; 情節結構 ; 人物刻劃 ; 語言運用 ; Lu Xun ; Country ; Writing Skills ; Thought of Motif ; Plot Structure Character Description ; Language Usage

期刊名称

台北海洋技術學院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4卷1期(2011 / 04 / 01)

页次

5 - 38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魯迅〈故鄉〉發表於1921年1月,主要描寫辛亥革命後,十年來的中國農民生活及當時的社會結構-帝國主義蠶食鯨吞中國,軍閥林立彼此征伐,連年內戰。官僚統治機構及地主階級又漠視農民,對農民進行層層殘酷的剝削和壓榨,使中國農村經濟瀕臨破產,民生日益艱難貧困,陷於水深火熱中的故事。 文中有兩個故鄉,皆以農民閏土爲中心,其一是童年的故鄉,描述閏土幼年所嚮往的藍天圓月,沙地種植西瓜,雪地捉稻雞,海邊拾貝殼的歡樂農家景象;其二是現在的故鄉,藉閏土生活於惡劣窮困境遇,烘托出農村的經濟蕭條、農民生活的困苦,使魯迅幼時的夢幻,在現實陽光中被衝破的悲哀。

英文摘要

Lu Xun's ”Country” was released in 1921. It mainly describes the 10 years' Chinese farmer living after the revolution of 1911. At that time the factions of warlords, who joined the imperialism fighted year after year. The landlord class and the rule of bureaucratic institution pressed the levels of the farmers with cruel exploitation. The Chinese rural economic was on the verge of bankruptcy, the living of the farmers was increasing poverty, and they were caught in a very hard situation. There are two hometowns in the article. With the center of a farmer Zun-Tu. One is for the past time, it describes his longing in his childhood: the blue sky and the round moon, the rural joyful scene of watermelon planting on a sandlot. The second is for the present time, with the bad poverty situation of Zun-Tu, to set off the contrast of the rural economic bankruptcy and the farmer poverty. It performs the dream of Lu Xun's children was dashed by the sorrow of reality.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工程學 > 工程學綜合
社會科學 > 社會科學綜合
参考文献
  1. John Locke 著、關琪桐譯,《人類理解論》,長沙:長沙商務印書館,1938年7 月
  2. Lyell, William A.、尹慧民譯(1981)。故事的建築師語言的巧匠。國外魯迅研究論集(1960-1981),北京:
  3. Mccleary, Dorothy、丁樹南譯(1970)。人物刻劃基本論。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
  4. 于麗輝(2007)。魯迅的《故鄉》之美。現代語文(文學研究版),3,45-46。
  5. 尹雪曼(1980)。抗戰時期的現代小說。臺北:成文出版社。
  6. 文惠林(2008)。魯迅為什麼以回鄉搬家作綫索─《故鄉》寫作智慧探析。名作欣賞,17,77-79。
  7. 王文彪(2002)。直面封建等級制度的孤寂與痛苦─魯迅《故鄉》主題新探。楡林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2(4),29-31。
  8. 王彥銳(2008)。《故鄉》:張力敘事的經典文本。作家雜誌,12,7-8。
  9. 王德威(1998)。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臺北:麥田出版社。
  10. 王潤華(1992)。魯迅小說新論。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11. 王學謙(1999)。魯迅《故鄉》新論。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182-189。
  12. 王曉明主編(1997)。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論。上海:東方出版中心。
  13. 田若虹(2004)。一九五二年之前的魯迅─《魯迅自敘傳略》。中國文化月刊,279,58-66。
  14. 田飛、田霞(2004)。《故鄉》細節描寫的深刻性。語文教學與研究,14,108。
  15. 皮述民(1997)。二十世紀中國新文學史。臺北:駱駝出版社。
  16. 全炯俊(2003)。從東亞的角度看三篇《故鄉》:契里珂夫、魯迅、玄鎮健。中國比較文學,2003(3),102-116。
  17. 朱棟霖(2000)。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18. 佛斯特、李文彬譯(2002)。小說面面觀。臺北:志文出版社。
  19. 吳文琇(2003)。魯迅小說人名藝術探析。蘭州石化職業技術學院學報,3(1),60-62。
  20. 呂正惠(1988)。小說與社會。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21. 李小兵(2008)。抓住對比手法剖析《故鄉》主題。初中生輔導,11,17-18。
  22. 李明(1997)。《故鄉》、《社戲》:返回童年─魯迅原始主義文學創作的特例。中國文學研究,2,74-78。
  23. 李林榮(2007)。鄉愁意識中的自我鏡像─重讀魯迅的《一件小事》與《故鄉》。北京科技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23(4),93-96。
  24. 李喬(1986)。小說入門。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25. 李靜、陳輝(2006)。魯迅小說中的“故鄉"情結。江西金融職工大學學報,19,176-178。
  26. 沈杏培、姜瑜(2004)。啟蒙、精神還鄉、家園意識的三重潰散─對魯迅《故鄉》主題的重新闡釋。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2(1),39-43。
  27. 沈謙(1996)。修辭學。臺北:國立空中大學出版社。
  28. 汪暉(1990)。反抗絕望-魯迅及其《吶喊》《徬徨》研究。臺北:久大文化公司。
  29. 汪毅夫(1996)。魯迅與新思潮。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30. 具景謨(2001)。臺北,臺灣師範大學。
  31. 周伯乃(1971)。現代小說論。臺北:三民書局。
  32. 周英雄(1989)。小說、歷史、心理、人物。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33. 周遐壽(1976)。魯迅小說裏的人物。香港:中流出版社。
  34. 季步勝(1985)。通體在在相宜 局部熠熠閃光─論魯迅《故鄉》的結構美。鎮江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85(1),33-35。
  35. 岳川(1997)。奔突于岩層間的地火─通過《故鄉》《阿 Q 正傳》看魯迅外冷內熱的風格。吉林藝術學院學報,S1,13-15。
  36. 林非(1986)。魯迅的《風波》和《故鄉》對于農村題材小說的開拓─《中國現代小說史上的魯迅》片斷。社會科學輯刊,1986(5),75-83。
  37. 林賢治(2007)。魯迅三論。新地文學,1(2),31-42。
  38. 林燕勤(2006)。淺探魯迅對傳統批判的思維。國文天地,22(7),81-85。
  39. 侯吉諒(1989)。中國新文學大師名作賞析。臺北:海風出版社。
  40. 洪鎮濤(2002)。《故鄉》語言咀華。中學語文,2,9-10。
  41. 胡適(1974)。白話文學史。臺北:樂天出版社。
  42. 范伯群、曾華鵬(1983)。論《故鄉》─魯迅小說研究之一。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3(2),86-93。
  43. 范伯群、曾華鵬(1986)。魯迅小說新論。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44. 原法啟(2003)。淺析閏土的人物形象。濮陽教育學院學報,16(4),5-6。
  45. 孫穩重、王曉楓(1998)。魯迅《故鄉》中楊二嫂人物形象的塑造。山西大學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1),47-48。
  46. 徐江濤(2003)。魯迅《故鄉》多重意蘊解讀。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3(4),112-115。
  47. 秦林芳(2001)。論魯迅小說的生命意識。中國文化月刊,255,41-60。
  48. 張中良(2004)。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國小說敘事。臺北:秀威資訊科技公司。
  49. 張全之(1997)。背對故鄉─魯迅的思鄉心理與其小說創作。齊魯學刊,1997(4),23-26。
  50. 張志公(1993)。語法與修辭。臺北:新學識文教出版中心。
  51. 張青(2008)。魯迅的“故鄉"與井上廈的“故鄉"的敘事藝術。理論導刊,126-128。
  52. 張勉、張志琦(2004)。語文教材中魯迅小說的語言藝術。語文教學與研究,34,40-41。
  53. 張偉堂、孫士興(2007)。《故鄉》中的“三"。語文教學之友,4,24-25。
  54. 張廣祥(2003)。魯迅小說中人物的原型。語文天地,16,44-45。
  55. 疏淑貞(2007)。臺北,政治大學。
  56. 莊漢新主編、邵明波主編(1997)。中國20世紀鄉土小說論評。北京:學苑出版社。
  57. 許凡軍(2006)。發人深省的巨變─魯迅《故鄉》中閏土形象分析。四川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5,77。
  58. 陳平原(1988)。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59. 陳望道(1989)。修辭學發凡。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60. 陳雀倩(2005)。影的告別─論魯迅的現代意識與個人主義。中文學報,12,145-172。
  61. 傅化誼(2006)。臺北,佛光大學。
  62. 彭在欽、代淑君(2007)。魯迅小說《故鄉》的敘事時間新探。當代教育論壇,10,103-106。
  63. 彭嘉強(2001)。魯迅作品俚俗詞的語言風格。中國語文,89(4),63-68。
  64. 曾錦漳(2001)。魯迅小說的敘述技巧。人文中國學報,8,53-84。
  65. 楊昌年(1997)。現代小說。臺北:三民書局。
  66. 楊若萍(2002)。從敘事者與敘述視角看魯迅小說的敘事技巧。東方人文學誌,1(3),111-122。
  67. 楊若萍(1998)。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68. 楊雅琄(2002)。高雄,中山大學。
  69. 楊照(1995)。重讀魯迅小說集《吶喊》、《徬徨》向「庸眾」宣戰。聯合文學,15(7),116-121。
  70. 楊義(1993)。二十世紀中國小說與文化。臺北:業?出版社。
  71. 楊寰瑜、高泉萍(2001)。從《故鄉》看魯迅小說的抒情特色及民族特色。忻州師範學院學報,17(2),38-45。
  72. 葛紅兵(2002)。魯迅在「發音」、「言語」、「語言」、「文字」之間的選擇。聯合文學,18(4),144-150。
  73. 靖輝(1998)。精神的故園在何方─魯迅小說《故鄉》意蘊新探。名作欣賞,3,123-126。
  74. 趙滋蕃(1978)。文學與美學。臺北:道聲出版社。
  75. 趙雙花(2006)。借鑑與創造的範例─契里珂夫《省會》與魯迅《故鄉》之比較。濟寧師範專科學校學報,27(5),49-52。
  76. 劉運峰編(2007)。魯迅先生紀念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77. 劉增杰(1997)。雲起雲飛-20 世紀中國文學思潮研究透視。上海:文藝出版社。
  78. 樂黛雲編(1981)。國外魯迅研究論集 1960-1981。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79. 潘穎舒(1953)。關於魯迅「故鄉」的幾個問題。文史哲:山東大學學報之一,3,26-28。
  80. 蔣道文(2004)。魯迅小說中的“比喻"。康定民族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3(2),36-40。
  81. 蔡輝振(1996)。香港,珠海大學文學所。
  82. 蔡輝振(2001)。魯迅簡譜。古今藝文,28(1),30-41。
  83. 鄭云峰(2007)。一段失望苦悶心緒的告白─我看魯迅小說《故鄉》的意蘊。現代語文(文學研究版),2,81。
  84. 鄭其松、沈周娟(2007)。《故鄉》中的對比藝術手法。文學教育,5,106。
  85. 鄧金洲(2006)。兩個故鄉 一種反抗─試析魯迅的故鄉題材小說。湖北教育學院學報,23(7),26-28。
  86. 魯迅(1997)。魯迅小說合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臺北:里仁書局。
  87. 魯迅(1989)。吶喊‧徬徨。臺北:輔新書局。
  88. 魯迅(1991)。魯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89. 魯迅(2000)。魯迅的研究史稿。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
  90. 魯迅博物館編(1998)。魯迅文獻圖傳。鄭州:大象出版社。
  91. 賴瀅宇(1999)。論魯迅短篇小說作品中對當時社會之批判意識。中國文化月刊,235,105-127。
  92. 韓大强(2005)。小說話語的另一種表達方式─從《故鄉》看魯迅小說的着色藝術。洛陽大學學報,20(1),77-79。
  93. 韓傳喜、王程榮(2002)。家園之戀─漂泊者的精神之歌─讀魯迅的《故鄉》。宿州教育學院學報,5(1),21-22。
  94. 顏健富(2003)。臺北,臺灣大學。
  95. 魏飴(1999)。小說鑑賞入門。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
  96. 羅盤(1971)。小說寫作研究。臺北:文壇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