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手機民調應用方法之初探:以大臺北地區大學生爲例

并列篇名

An Exploratory Research of Application of Methods of Cell Phone Poll: An Example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aipei

DOI

10.29770/JTCMT.201104.0003

作者

彭思舟(Szu-Chou Peng);吳建忠(Chung-Chien Wu)

关键词

議題 ; 候選人 ; 政黨認同 ; 民調 ; 總統選舉 ; issue ; candidate ; party identification ; poll ; presidential election

期刊名称

台北海洋技術學院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4卷1期(2011 / 04 / 01)

页次

62 - 79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針對2010年12月23日以後到2010年12月30日之間的模擬總統候選人支持度民調,利用一階自身相關迴歸模型,藉由探究各種因素的影響,找出影響第一次投票的新選民民調支持度的可能原因,並進而探究這些原因對雙方支持度差異的影響,試圖解釋雙方陣營之間差距的波動。 爲探究民調支持度及差異的變化,本文原擬蒐集了上述時間點內的許多重要事件,利用對事件的分類,將之分爲六項(政府施政、經濟、兩岸與統獨、候選人個人議題、政黨與其他),一一檢視各類事件的影響程度,並加入了媒體機構效應、候選人提名與否以及選舉期別的不同等因素,以及事件在經過時間的影響之下,對民調支持度的變化原因作一闡述。

英文摘要

This research attempts to find out the possible reasons which affect to the polling supports of pan-blue and pan-green's presidential candidates by first-order autoregressive model since December 23th 2010 to December 30nd 2012. We explore the effect of these factors and how the factors to affect the degree of both candidates' supports. We try to explain the fluctuating of both sides' degree. To exploring the change of the polling supports and degree, this research collects many significant events during the said period. We view the degree of each category's effect by sorting out government's policy, economy, ideologies of independence and unification, the personal issues of candidates, parties' issue and others to explain the reasons of polling supports' change in addition I add the effect of media organ, candidates nominating or not, the difference of each election, and the time effect.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工程學 > 工程學綜合
社會科學 > 社會科學綜合
参考文献
  1. 徐永明、施純純(2002)。報紙議題、事件與民意的流動:以台灣2000年總統選舉為例。台灣政治學刊,6,241-285。
    連結:
  2. 徐永明、陳明通(1998)。搜尋台灣民眾統獨態度的動力:一個個體動態模型的建立。台灣政治學刊,3,65-114。
    連結:
  3. 莊天憐(2000)。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
    連結:
  4. 吳玉山(2004 年 3 月 21 日)。〈台灣民主的驚醒—認同、刺扁與北藍南綠〉。《中國時報》,論壇。
  5. 田芳華(2000)。《學術調查研究資料庫—資料使用手冊》,中央研究院調查研究工作室。
  6. 余致力(2002)。民意與公共決策—理論探討與實證研究。台北:五南。
  7. 翁秀琪(1998)。大眾傳播理論與實證。台北:三民。
  8. 郭岱君(1999)。選戰必勝方程式—美式選戰揭密。台北:智庫。
  9. 陳俊明(1999)。民意調查與政黨的選舉競爭:電腦輔助電話訪問、焦點團體、深度訪談的運用。行政管理學報,2,127-144。
  10. 陳義彥、洪永泰、盛杏湲、游清鑫、鄭夙芬、陳陸輝(2001)。民意調查。台北:五南。
  11. 陳銘軒、李珍蓉(2004)。從哈伯馬斯到布希亞論科技霸權下眾聲喧嘩:以光碟事件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管理發展與趨勢學術研討會
  12. 陳憶寧(2001)。候選人攻擊性新聞報導與其支持度的關聯:以公元兩千年總統大選為例。新聞學研究,69,113-140。
  13. 彭芸(1986)。政治傳播—理論與實務。台北:巨流圖書。
  14. 彭芸(1992)。政治廣告與選舉。台北:正中。
  15. 彭芸(2002)。新媒介與政治。台北:五南。
  16. 彭懷恩(2002)。政治傳播與溝通。台北:風雲論壇。
  17. 鈕則勳(2002)。競選傳播策略:理論與實務。台北:韋伯。
  18. 賴世培(2000)。民意調查。台北:國立空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