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想像西方:論周瘦鵑的「偽翻譯」小說

并列篇名

Imagining the West: Zhou Shoujuan's Pseudotranslations

DOI

10.29912/CTR.201109.0001

作者

潘少瑜(Shaw-Yu Pan)

关键词

周瘦鵑 ; 偽翻譯 ; 西方想像 ; 虛無黨小說 ; 孝子傳奇 ; Zhou Shoujuan ; pseudotranslation ; imagination of the West ; anarchist fiction ; filial piety legend

期刊名称

編譯論叢

卷期/出版年月

4卷2期(2011 / 09 / 01)

页次

1 - 23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偽翻譯」可說是特定社會群體對某一「客方語言」作品之既定想像的樣本,也是譯者對於此種想像成規的操控成果。考察鴛鴦蝴蝶派作家周瘦鵑早期的「偽翻譯」小說,不難發現,清末民初時期被大量翻譯進入中國語境的虛無黨小說、偵探小說、義俠小說、言情小說,都成為這位年輕作家西方想像的重要來源。在周瘦鵑為數眾多的翻譯小說中,目前確知為「偽翻譯」的作品有七篇,包括〈鴛鴦血〉、〈孝子碧血記〉、〈賣花女郎〉、〈綠衣女〉、〈盲虛無黨員〉等。本文即以這些小說為主要的分析文本,並參考其他相關篇章,以勾勒出周瘦鵑此類作品的基本面貌和精神內涵。「偽翻譯」的面具為初出茅廬的周瘦鵑提供了創作的廣闊空間,讓他能夠融合古今中外的小說人物形象和情節典型,發展出新的小說文類。本文探討周瘦鵑如何挪用晚清以降翻譯文學中的西方想像,與中國文學傳統融合,並試圖藉由其「偽翻譯」小說來推廣特定的道德價值。在這種虛實交錯的「文化斡旋」之中,周瘦鵑顯露了最真誠的創作欲望,而他後期作品的重要特質亦由此奠定。

英文摘要

Pseudotranslation is a product of the translator's preconception and manipulation of the collective imagination of a foreign culture and a reflection of stereotypes held by local readers. Instead of criticizing a work's lack of authenticity, we can attempt to understand how contemporary readers see a foreign culture by "decoding" a pseudotranslation. Anarchist fiction, detective stories, knight-errant novels, and sentimental novels that were enthusiastically translated into Chinese during the late Qing and early Republican periods became important sources of inspiration for the young pseudotranslator Zhou Shoujuan. In his copious translations of Western literature, there were at least seven stories which he confirmed as pseudotranslations, such as "The Blood of Mandarin Ducks", "The Story of a Filial Son's Blood", "The Maid in Green Gown", "The Blind Anarchist", etc. This paper takes these stories as the major texts for analysis and tries to discern the paradigms and connotations in them. In these works, the mask of translation, as it were, secured a wide space for Zhou's literary creativity. As a result, he was able to freely mingle different types of characters and archetypes from various Chinese and Western fiction in order to develop new genres that fit his idea of an exotic yet ethical "Western story."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how Zhou appropriated the collective imagination of the West during the late Qing period and how he reshaped it according to his own fantasies and moral standards. During this particular kind of "cultural negotiation," Zhou expressed his love of fantasy and propagated his ethical ideals. The significant qualities of his later works were thus established.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語言學
社會科學 > 教育學
参考文献
  1. 周瘦鵑(1924)。俠客。紫蘭花片,19,30。
  2. 蟠溪子、包天笑(譯)(1909)。哈葛德(著)。大俠錦帔客傳。小說時報,2-3。
  3. 任克(1903)。俄國虛無黨女傑沙勃羅克傳。浙江潮,7,115-120。
  4. 周瘦鵑(譯)(1913)。亨梯爾(著)。綠衣女。婦女時報,9,65-89。
  5. 周瘦鵑(1914)。斷頭台上。游戲雜誌,5,87-101。
  6. 朱雙雲(編)(1914)。新劇史。上海:新劇小說社。
  7. 周瘦鵑(1911)。落花怨。婦女時報,1,65-73。
  8. 合立森(譯)、公短(重譯)(1907)。仲馬著。大俠邯洛屏。新世界小說社。
  9. 周瘦鵑(譯)(1915)。愛夫與愛國。禮拜六,44。
  10. 周瘦鵑(譯)(1912)。達維遜(著)。鴛鴦血。小說時報,14。
  11. 周瘦鵑(譯)(1913)。毛柏霜氏(著)。鐵血女兒。小說時報,18。
  12. 林紓、魏易(譯)(1908)。男爵夫人阿克西(著)。大俠紅蘩蕗傳。上海:商務印書館。
  13. 周瘦鵑(1915)。阿父之懺悔。禮拜六,55。
  14. 中國之新民(梁啟超)(1903)。論俄羅斯虛無黨。新民叢報,40、41,59-75。
  15. 周瘦鵑(1915)。珠珠日記。禮拜六,73。
  16. 張慧劍(1930)。市樓瑣記。紫羅蘭,4(16)。
  17. 周瘦鵑(譯)(1912)。賴莽脫(著)。賣花女郎。婦女時報,6。
  18. 佚名(1903)。專制虎(續第1期)。浙江潮,3,171-175。
  19. (2006)。文津閣四庫全書。北京:商務印書館。
  20. 廖仲愷(无首)(1907)。蘇菲亞傳。民報,15,119-125。
  21. 吳趼人(偈)(1906)。預備立憲。月月小說,1(2),181-189。
  22. 周瘦鵑(譯)(1912)。文豪某(著)。孝子碧血記。小說時報,15。
  23. 陳冷血(冷血)(譯)(1904、1907)。虛無黨奇話。新新小說,1(3)、1(10)。
  24. 周瘦鵑(譯)(1915)。情人歟祖國歟。禮拜六,50。
  25. 周瘦鵑(譯)(1913)。毛柏霜氏(著)。鐵窻雙鴛記。時報,1913年4月27日至5月5日。
  26. 周瘦鵑(1921)。父子。禮拜六,110。
  27. 周瘦鵑(譯)(1913)。拉惠克(著)。盲虛無黨員。小說時報,18。
  28. Lee, H.(2001).All the feelings that are fit to print: The community of sentiment and the literary public sphere in china, 1900-1918.Modern China,27(3),291-327.
  29. Spariosu, Mihai(Ed.)(1984).Mimesis in contemporary theory: An 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30. Toury, G.(1995).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beyond.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31. 于潤琦編(1997)。清末民初小說書系。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
  32. 毛尖譯、李歐梵(2001)。上海摩登—一種新都市文化在中國,1930-1945。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33. 王智毅編(1993)。周瘦鵑研究資料。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34. 宋偉杰譯、劉禾(2002)。跨語際實踐—文學,民族文化與被譯介的現代性(中國,1900-1937)。北京:三聯書店。
  35. 沈松僑(1984)。學衡派與五四時期的反新文化運動。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
  36. 林紓譯、魏易譯、哈葛德(1981)。迦茵小傳。北京:商務印書館。
  37. 阿英編(1960)。晚清文學叢鈔.小說戲曲研究卷。北京:中華書局。
  38. 胡翠娥(2003)。不是邊緣的邊緣—論晚清小說和小說翻譯中的偽譯和偽著。中國比較文學,3,69-85。
  39. 胡纓(2009)。翻譯的傳說:中國新女性的形成(1898-1918)。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40. 范伯群編(1994)。哀情巨子—鴛蝴派開山祖—徐枕亞。南京:南京出版社。
  41. 范伯群編(2011)。周瘦鵑文集。上海:文匯出版社。
  42. 范伯群編(1999)。中國近現代通俗文學史。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43. 張全之(2005)。從虛無黨小說的譯介與創作看無政府主義對晚清小說的影響。明清小說研究,3,136-147。
  44. 張成智(2007)。偽譯在當代中國的新變種。世界文學評論,2,216-219。
  45. 許寶強編、袁偉編(2001)。語言與翻譯的政治。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46. 陳平原編、夏曉虹編(1997)。二十世紀中國小說理論資料。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47. 陳建華(1996)。「虛無黨小說」:清末特殊的譯介現象。華東師範大學學報,4,67-73。
  48. 董文成編、李勤學編(1997)。中國近代珍稀本小說。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
  49. 趙孝萱(2002)。鴛鴦蝴蝶派新論。宜蘭礁溪:佛光人文社會學院。
  50. 潘少瑜(2008)。博士論文(博士論文)。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被引用次数
  1. 陳碩文(2012)。「演繹/譯」唯美:論林微音之譯作《馬斑小姐》與創作《花廳夫人》。編譯論叢,5(2),61-81。
  2. 陳碩文(2019)。「這奇異的旅程!」:周瘦鵑的亞森羅蘋小說翻譯與民初上海。政大中文學報,32,39-85。
  3. 紀俊龍(2015)。周瘦鵑筆下的上海書寫。逢甲人文社會學報,30,1-39。
  4. 紀俊龍(2015)。周瘦鵑小說中的死亡。彰化師大國文學誌,31,219-250。
  5. 潘少瑜(2012)。維多利亞《紅樓夢》:晚清翻譯小說《紅淚影》的文學系譜與文化譯寫。臺大中文,39,247-294。
  6. 潘少瑜(2013)。時尚無罪:《紫羅蘭》半月刊的編輯美學、政治意識與文化想像。中正漢學研究,22,271-302。
  7. 謝佳瀅(2017)。文野之間─析論《小說林》「叢錄」中之異國形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11(3),15-30。
  8. 詹宜穎(2017)。虛無黨小說的跨境旅行-關於"Strange Tales of a Nihilist"英、日、中三個版本的考察。東亞觀念史集刊,13,133+135-181。
  9. (2018)。周瘦鵑小說中的女性形象及其處境探析─以《禮拜六》為探討範圍。止善,25,3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