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從文人師承現象看中晚唐時期文學觀的變化

并列篇名

The Initiation into Versification: Its Influence upon the Change of Literary Viewpoint in the Middle and Late Tang

作者

愛甲弘志(Hiroshi Aikoh)

关键词

中唐 ; 南宗禪 ; 師 ; 道 ; 變革 ; Middle Tang ; Southern-sect Chan ; master ; Dao ; change

期刊名称

師大學報:語言與文學類

卷期/出版年月

55卷1期(2010 / 03 / 01)

页次

109 - 131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近年來,中晚唐文學研究的意義越顯重要,因為作為下一個時代的文學的準備期,在這段時期裏已被確認有宋代文學的萌芽。拙論從這一觀點出發,將關注點放在晚唐時期散見的、由師將作詩方法直接傳授給弟子的現象(文人師承現象)上,進行了探討,並論證了以下的問題。原本在中唐時期,韓愈在《師說》中強調了傳授聖人之道的師的重要性。但在同一時期的畫論、書論等其它藝術領域中也已經有了師傳弟子的明確記述,而這些都與南禪宗裏的法系問題有很大關聯,並且它們對詩歌創作的新意義定位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而且,文人師承現象的顯露與那個時代的文學及文學觀的變化,更進一步講,與成為文學中流砥柱的有名或無名的人們有很大關係。

英文摘要

The literary study of the Middle and Late Tang has recently become more significant due to the fact that it served as the germinal stage of literature for the following Song Dynasty era. Viewed in this light,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direct initiation into versification from a master to disciplines in Late Tang, and analyzes the cause and influence of it. Han Yu in Middle Tang emphasized in Shishuo the importance of the role of a master who preached the Doctrines of Confucius to disciplines. This paper clarifies that descriptions about initiation from a master to disciplines had already appeared in essays from that time on other arts including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that Southern-sect Chan had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initiation, and also that it gave a new signification to versification. Moreover, this paper points to the fact that the conspicuousness of the direct initiation was deeply influenced by change in both literature and the view of literature at that time, as well as by the unknown poets who provided the foundations for literature.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唐】〈唐中岳沙門釋法如禪師行狀〉,陸耀遹纂,《金石續編》(上海市:醉六堂,1893)。
  2. (1960)。全唐詩。北京市:中華書局。
  3. (1993)。白居易研究講座第1卷。日本:勉誠社。
  4. (1989)。陳伯玉文集。上海市:上海書店。
  5. (2009)。中国關係論說資料,49(2)
  6. (1979)。十三經注疏。臺北市:藝文印書館。
  7. (1983)。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8. (1983)。全唐文。北京市:中華書局。
  9. 五代王定保校注、五代姜漢樁校注(2003)。唐摭言校注。上海市: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10. 元脫脫(1977)。宋史.藝文志。北京市:中華書局。
  11. 宋計有功校箋、宋王仲鏞校箋(1989)。唐詩記事校箋。成都市:巴蜀書社。
  12. 宋曾慥(1988)。類說。北京市:書目文獻出版社。
  13. 宋歐陽脩(1975)。新唐書.藝文志。北京市:中華書局。
  14. 唐王勃(1989)。王子安集。上海市:上海書店。
  15. 唐白居易、顧學頡校點(1979)。白居易集。北京市:中華書局。
  16. 唐李肇(1979)。唐國史補。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
  17. 唐杜甫、仇兆驚註(1979)。杜詩詳註。北京市:中華書局。
  18. 唐杜牧(1970)。樊川詩集。臺北市:臺灣中華書局。
  19. 唐柳宗元(1979)。柳宗元集。北京市:中華書局。
  20. 唐段成式(1983)。酉陽雜俎續集。北京市:中華書局。
  21. 唐張彥遠(1963)。歷代名畫記。北京市:人民美術出版社。
  22. 唐張彥遠(1986)。法書要錄。上海市:上海書畫出版社。
  23. 唐皎然、李壯鷹校注(1986)。詩式校注。濟南市:齊魯出版社。
  24. 唐趙璘(1983)。因話錄。北京:中華書局。
  25. 唐劉禹鍚、瞿蛻園箋證(1989)。劉禹錫箋證。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
  26. 唐盧照鄰(1989)。幽憂子。上海市:上海書店。
  27. 唐韓愈、屈守元編、常思春編(1996)。韓愈全集校注。成都市:四川大學出版社。
  28. 唐魏徵(1973)。隨書.經籍志。北京市:中華書局。
  29. 唐權德輿、郭廣偉校點(2008)。權德輿詩文集。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
  30. 清吳任臣(1983)。十國春秋。北京市:中華書局。
  31. 丁福保輯(1983)。歷代詩話續編。北京市:中華書局。
  32. 小長谷惠吉(1976)。日本國見在書目錄解說稿。日本:小宮山。
  33. 中田勇次郎(1984)。中田勇次郎著作集。日本:二玄社。
  34. 今村與志雄(1981)。酉陽雜俎。日本:平凡社。
  35. 米澤嘉圃(1994)。米澤嘉圃美術史論集。日本:國華社。
  36. 何文煥輯(1981)。歷代詩話。北京市:中華書局。
  37. 李昉編(1966)。文苑英華。北京市:中華書局。
  38. 尚永亮(2005)。唐代詩歌的多元觀照。武漢市:湖北人民出版社。
  39. 屈守元編、常思春編(1996)。韓愈全集校注。成都市:四川大學出版社。
  40. 松本肇編、川合康三編(1998)。中唐文學的視角。日本:創文社。
  41. 河內昭圓(2008)。詩僧皎然和靈澈。2008中唐學會,日本:
  42. 空海、興膳宏譯註(1986)。弘法大師空海全集。日本:筑摩書房。
  43. 姚鉉編(1986)。唐文粹。杭州市:浙江人民出版社。
  44. 柳田聖山(1967)。初期禪宗史書研究。日本:法藏館。
  45. 柳田聖山(2000)。初期禪宗史書研究。日本:法藏館。
  46. 胡適(1958)。新校定的敦煌寫本神會和尚遺著兩種。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47. 島田修二郎(1993)。島田修二郎著作集2。日本:中央公論美術。
  48. 祖保泉箋校、陶禮天箋校(2002)。司空表聖詩文箋校。合肥市:安徽大學出版社。
  49. 張伯偉(2002)。全唐五代詩格彙考。南京市:江蘇古籍出版社。
  50. 張伯偉(1996)。全唐五代詩格校考。西安市: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51. 張培鋒(2008)。詩與修道—論佛教對中唐以後中國詩觀念的一種深刻影響。中國詩歌研究動態,北京市:
  52. 郭慶藩集釋(1961)。莊子集釋。北京市:中華書局。
  53. 陸心源輯(1983)。唐文拾遺。北京市:中華書局。
  54. 黃賓虹編、鄧實編(1986)。美術叢書。南京市:江蘇古籍出版社。
  55. 逯欽立輯校(1983)。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北京市:中華書局。
  56. 愛甲弘志(2007)。方干—兼論中晚唐的文人師承現象。南腔北調論集—中國文化之傳統與現在,日本:
  57. 愛甲弘志(2006)。關於中晚唐五代的詩格的背景。人文論叢,54,1-32。
  58. 愛甲弘志(2001)。段成式《寺塔記》所收的聯句。中国文化論叢,10,29-50。
  59. 鈴木敬(1981)。中國繪畫史。日本:吉川弘文館。
  60. 福永光司(1971)。藝術論集。日本:朝日新聞社。
  61. 鎌田茂雄(1971)。禪源諸詮集都序。日本:筑摩書房。
  62. 羅立剛(2005)。史統道統文統—論唐宋時期文學觀念的轉變。上海市:東方出版中心。
  63. 羅根澤(1984)。中國文學批評史。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
  64. 藤原佐世(1996)。日本國見在書目錄。日本:名著刊行會。
被引用次数
  1. 歐麗娟(2018)。論《紅樓夢》對小說文類的自我反省。成大中文學報,62,45-85。
  2. 鍾曉峰(2012)。論晚唐的「詩名」:一個文學社會學的考察。師大學報:語言與文學類,57(1),71-102。
  3. 鍾曉峰(2012)。詩領域的自覺:晚唐的「詩人」論述。彰化師大國文學誌,24,49-83。
  4. 鍾曉峰(2022)。李懷民推尊中晚唐詩探析:以《重訂中晚唐詩主客圖》為主的討論。東海中文學報,44,53-89。